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

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659 更新时间:2024/1/17 15:47:42

儒学,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具有开放包容、经世致用的特性,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2000多年,一直在政治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前进,各朝各代对于儒学思想都会赋予新的理解。

但是儒家思想在诞生之初,实在是比较艰难,长达几百年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一直到大汉王朝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让儒家思想走上了历史新高度,那么在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究竟是怎样的?

儒家学说

1,儒学思想的起源

儒学思想的起源,要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东周王室大权旁落,周天子成为一个无实权的称号而已,所以西周时期制定的礼教制度早已被破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礼崩乐坏。

在如此尴尬下的东周,看着麾下的诸侯国一步一步地壮大,最终好几个诸侯国直接称王,导致东周的社会开始动荡不安。

周天子这位天下共主没了实际权力,整个王朝也没有向心力,这时不仅权力被瓜分,很多效忠周王室的诸多知识分子都走向基层民间,在各地推行自己的学识,逐渐很多人都得到了知识的洗礼,于是思想也处于比较开放的状态,一下子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其中儒家学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2,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对于君主讲究施行仁政,对于百姓讲究做到仁爱,这是孔子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道德标准。

还有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所谓义,原来是指“宜”,所以主要是指行为适合于礼,而孔子用“义”来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标准。

礼,则是指政治和伦理的范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就是以“礼”作为当时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

智,是指人们要知道、要求了解,所以同“知”,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孔子也认为智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知识。

信,是指与人交往要做到诚实不欺,要做到言行一致;孔子还把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统治阶层要讲信用,百姓才会反馈真情而不欺瞒上面。

另外恕,是指做到包容、宽恕;忠,指忠于国家、忠于百姓、忠于组织。

孝,则有孝、大孝、中孝、小孝之分,至孝是小孝是指养父母之身,中孝是指养父母之心,大孝是指养父母之志,至孝是指养父母之慧。至于“悌”,则是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互助互爱。

秦朝时期其实儒学不算衰落

为什么说秦朝时期的儒家思想并不算衰落?因为秦始皇只是“焚书坑儒”,但没有胡乱的杀儒学大家,依然在使用儒学大家。

首先,来看一下“焚书坑儒”的起因经过,这个事件的起因根据史书记载是说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召集文武百官和七十位博士在咸阳宫进行一场头脑风暴,焦点是是否应该废除分封制,所谓博士,是儒学大家被秦朝封的官职。

在这场辩论大会上,秦朝当时的仆射周青臣就使劲地夸赞秦始皇的功劳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伟大成就,潜台词就是秦始皇的决定肯定是对的,应该全力支持。

但当时博士之一的淳于越就提出异议,他也肯定秦始皇伟大的功绩,不过他说废除分封制是不明智的,学习商周的制度是必需的,因为儒学讲究恢复周朝礼乐制度,所以一直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才是最先进的。

秦始皇也没有反对,而是基于淳于越的观点继续讨论,最后秦朝丞相李斯则发表言论说到:即便是上古圣贤三皇五帝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所以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制,周朝还不是终结在分封制上面,所以完全没必要学习商周。

与此同时李斯还谏言,说应该禁止以古非今之事出现,还强调除了秦朝规定的思想书籍,其他任何一家言论都应该烧毁,但是唯独博士家的除外。秦始皇听后,非常认可,于是在全国范围内“焚书”。

这里已然表明秦朝还是尊重儒家,也继续任用儒家学者,但是不喜欢用过去的思想来套用并议论当下的政事,而且焚的是除法家以外的百家思想流派的书籍。而且在《史记》中记载都没有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是说秦朝“焚诗书、坑术士”。

不过后来因为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而引发一起事故,的确坑杀了四百六十多人,史记中也是说抓寻方士而坑杀的,具体有什么样的人也没有详细记载,即使有儒学学者,也是正常,但是秦始皇并不是针对儒家。

如果纵观整个事件,秦始皇是不喜欢人们用过去的思想来反对它现在做的事情,因为它要统一一切方面,不希望有威胁他集权的可能。

后来秦始皇去世,胡亥即位,秦二世胡亥依然重用博士,例如在陈胜吴广起义时,胡亥特意召集30多位博士商量对策,由此可见,秦二世之时,儒家学者在秦朝中央依然有着重要地位。

通过对这件“焚书”事件的了解,可以发现秦始皇并没有有意针对儒家一派,而是针对很多思想学派,目的就是禁止以古非今。因此儒家才能在汉朝实现历史性发展,不然早已没有儒家的生存空间。

汉朝时期儒学思想的兴起

众所周知,汉朝在汉武帝之前一直推行黄老之学,即道家思想,讲究“无为而治”,但是到汉武帝时期,突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首先,了解一下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实也比较简单,当时的汉朝经历秦朝末年的战乱才统一天下,汉朝的统治者只有让百姓休养生息,而且还选择不过多干预,就是希望百姓在不造反的前提下自由发展,从而让汉朝恢复国力,走向富强。

虽然总体来说汉朝前期的无为而治促使了文景之治,但是一样存在弊病,例如汉景帝时期的七王叛乱,就是因为无为而治,导致封国实力发展壮大,而不满足于现状选择挑战皇权。

同时表明西汉初期推行的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所以发展至汉武帝时期,想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要有一套适合的政治思想,而儒家学说在当时就非常符合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应用,因而儒家思想在这一刻走向历史性高度。

其次,为什么是儒家符合统治者需要,而不是法家、墨家之类的,例如秦朝不是一直推行法家吗?都说汉承秦制,为什么不继承法家?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秦朝就是前车之鉴,不想重蹈覆辙,法家的严厉酷刑在某个时刻某个重犯身上的确合适,但是天天用法家思想针对天下万民,恐怕不出几年汉朝就会走向灭亡,这一点汉武帝这位雄才伟略的大帝看得非常清楚,因此汉朝不可能再选择法家思想。

而墨家的思想,用现在的话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封建集权制度下的一代传奇君主,汉武帝可不会头脑发热使用理想主义来治国,既不利于中央集权,也不利于实际发展。如此分析下来,只有选择儒家,那选择儒家的优势在哪?

第一,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忠义孝悌,其中的“忠”,强调要忠于君上;“仁”强调仁爱;“孝”其实广义上是强调为国为民,就是对父母的大孝;而且这一系列的思想核心都是强调一个人要讲究人伦道德,遵守人伦道德。

这样的思想正是君主中央集权所需要的,作为统治者当然希望百姓们忠君爱国、遵守人伦道德、不争不抢,这样管理起来实在是舒服惬意。

儒家思想的核心还强调为人要安分守己,不可僭越。这一点非常符合封建君主的心理,作为古代帝王最厌恶行僭越之举的人,最喜欢安分守己的人。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其中三纲中的“君为臣纲”,就是在告诉世人,皇帝至高无上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点,是古代帝王最希望见到的局面,所以儒家才是符合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诞生是时代所造就,秦朝的一时缓慢发展,也是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但是在秦朝并没有衰落,而是没有成为主导思想,秦朝两代帝王依然重用儒学的学者。

在汉朝能发扬光大,并且能确立为后世2000多年的政治指导思想的地位,都是儒家思想符合封建社会君主中央集权的发展需要,即使没有董仲舒,一样有其他人向汉武帝提出,或者是汉武帝自己发现,这是时代发展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标签: 儒学时期

更多文章

  • 鲁国临近齐国,为什么消灭鲁国的是楚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消灭,临近,楚国

    鲁国,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这一诸侯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众所周知,鲁国和齐国都位于今山东省

  • 在古代为什么儿子被称犬子女儿被称为千金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儿子,女儿,古代

    从周朝初年,圣人周公制定周礼开始,随着中原王朝的日益强大,其影响力,也从黄河流域,涵盖了大半个远东,在传播过程中,这套周礼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于是,有了所谓的“繁文缛节”说法。在这个背景下,在古代,对人的称呼也各有不同:比如,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但是,有一种现象颇为让人费解,那就是,为什么

  • 古代沙丘为什么被称为君王终结者 这个地方究竟有多邪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沙丘,究竟,古代

    对古代沙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沙丘,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普通沙漠的名字,而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地名。据了解,沙丘位于现在的河北省邢台市附近。在古代,有三位小有名气的君主在此地死去,分别是商纣王、赵武灵王和秦始皇。所以,沙丘也一直扮演着“君王终结者”的角色

  • 吕不韦罢相流放途中,为何因为嬴政的一封信饮鸠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流放,自尽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期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他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吕不韦选择自尽,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嬴政已经控制了朝堂,吕不韦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吕不韦

  • 皇帝身为一国之君,他的饮食有哪些讲究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皇帝,饮食,讲究

    《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作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在中国历史早期便被迫与国家政治相连。《周礼》中关于不同阶级饮食礼仪上的规定可谓多如牛毛,不胜枚举。无数历史名人的命运亦随着饮食起起落落:商代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靠厨艺这块敲门砖走上了人生巅峰;周亚夫则因汉景帝赐宴

  • 历史上的纣王真的是昏君吗?真相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昏君,真相

    商纣王上台后,到处搜刮美女以充实后宫,这群美女中最出名的就是妲己。为了与美女共度人生,商纣王大兴土木,修建各类娱乐场、度假村。在商纣王主导下,商王国兴建起当时全亚洲的最高建筑——超豪华的宫廷娱乐场鹿台。据说,鹿台方圆三里,高达千尺。按西周《建筑法》,这已经是相当于一座小城池。他不断地加重民众赋税,收

  • 劝谏纣王的十位大臣,他们的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大臣,劝谏,下场

    商纣王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尤其是在《封神演义》中,商纣王更是被刻画为十恶不赦、刚愎自用的大反派,商朝在纣王的统治下,彻底走向灭亡;其中商纣王有一个最典型的亡君姿态,那就是随意杀戮劝谏忠臣,现在来盘点下劝谏商纣王的十位大臣以及结局。TOP、10 微子衍微子衍是商纣王的二哥,但由于微子衍是庶出,所以

  • 西周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朝代?发生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朝代,西周,事情

    西周,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提到西周这个朝代,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那场著名的‘封神之战’。在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带领下,正义的周朝大军,干翻了昏庸无道的商纣王。这期间又有姜子牙、杨戬、哪吒这帮人,帮周武王打败了很多强大的敌人,然后大家

  • 上古酷刑虿盆之刑到底是谁发明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酷刑,发明,上古

    众所周知,商纣王是一代暴君,他与苏妲己在酒池肉林寻欢作乐,搞得百姓们都苦不堪言。商纣王作为一国之主,众人的谄媚已经满足不了他的兴趣,他不断寻求新的寻欢方式,妲己推荐的“虿盆”的刑法,就是他所运用的酷刑中的一种。从虿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看得出,虿由“万虫”组成,正如字面意思一般,受刑者正是遭受万虫叮咬而

  • 历史上周武王是怎么处理商朝遗民的?接纳他们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处理,历史,接纳

    牧野之战后,商纣王兵败如山倒,那么历史上周武王是怎么处理商朝遗民的?接纳他们了吗?经过一番商量,周武王决定以殷治殷,将商朝遗民迁徙到了河南安阳,同时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负责管理这里。一、保住前朝遗民,那是规矩。没办法,自古以来都是这么干的。晋朝以前,就不存在斩草除根的事情。我们很熟悉的秦始皇,他在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