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一些贵族卿大夫家族因逐渐掌握诸侯国大权而演变成一国之君,比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曾经作为他们的亲信家相便也成为了邦国之相,故而得名为“相邦”。
简称为“相”,后来因避讳汉高祖刘邦的名讳又改成为“相国”。
由于“相邦”一般多为诸侯亲信家臣所担任,因此他们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是当时百官之中的最高者,不仅能辅佐国君综理朝政百事,还对百官功过有赏罚权。
不过作为诸侯高官的相邦也有一个缺点,他们的自身地位并不稳固,只要触犯了主子或做事不称职,随时都可能会被免除相邦职务。
[var1]
这也是在秦国担任相邦大多结局凄凉的原因之一,只要失去作用,想不出对策,或者对秦王权威构成严重威胁之时,迎接他们的就是被罢黜相位,甚至是身死族灭。比如前者有张仪、范雎、后者有商鞅、魏冉。
在韩、赵、魏三晋等国设置相邦一职后,其余诸侯各国也先后效仿在本国设置这一职位。秦国最早是在秦惠文王时期设立,第一任相邦为先后担任左庶长和大良造职爵的樛斿。
而在此之前,辅佐秦国君主治理国家,且掌握军政实权的一般就是左庶长和大良造,比如秦孝公时期为秦国变法改革的商鞅,故而商鞅也算是秦国的相邦。
不过在秦国担任相邦一职的大臣,最终结局大多却不怎么好。
[var1]
比如秦孝公时期的商鞅,最终五牛分尸,身死族灭;
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最后被迫逃离秦国,在故国郁郁而终;
秦武王时期的甘茂,最后也从秦国逃亡而去;
秦昭襄王时期的魏冉,最终被罢相,并赶出秦都咸阳,最后在封地陶邑忧死;还有范雎,最终因恐惧秦王,以及无计可施,主动辞归封地,不久后病死。
[var1]
秦庄襄王时期的吕不韦,最终也被罢相,赶出咸阳城,最后因恐惧在封地饮毒酒自尽而亡。
那么在秦国担任相邦高官者,为何最终结局大多都很凄凉,甚至凄惨呢?
其实无外乎几点原因:对秦王权威构成了严重威胁;失去作用,无法再为秦国壮大出力;新秦王不喜,失去宠信,且遭到大臣谗言攻奸;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即位的国君要扶植自己的亲信。
比如商鞅在后期独揽秦国军政大权,且在士人赵良直言劝说下仍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势和地位,这对新即位的秦惠文王来说无疑是严重威胁,毕竟当时秦国民众只知商君而不是秦君。
[var1]
秦惠文王要想成为真正的秦王,只有除掉不放权的商鞅才能。如果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能够主动辞官归隐,或许念在他对秦国的重大功绩,还能得以善终。
魏冉和吕不韦也是同样原因才被秦王罢相,因为他们掌握的权势太大了,以至于秦王成为名义上的王。
张仪、甘茂、范雎三人则是后者原因,他们没有对秦王权威构成严重威胁,故而结局还算可以。
[var1]
当然担任秦国相邦也有善终之人,比如樗里疾,也称为嬴疾,因为他是秦孝公的庶子,是秦国王室公族之人。
担任相邦结局凄凉,甚至凄惨之人基本都是为外来士子,比如商鞅和吕不韦是卫国人,张仪、范雎为魏国人,甘茂和魏冉是楚国人,而魏冉权势严重威胁秦昭襄王权威只是罢相驱逐,在于他还有着另外一层身份,是秦王的娘舅。
[var1]
总结来说,若是外来之人担任秦国相邦,如果严重威胁秦王权威,那么结局基本是必死无疑,其他原因结局有两种,主动辞官退隐,或是离开秦国。只有秦国王族宗室之人或是与秦王有亲缘关系之人,以及有功无过的外来之人才能安然颐养天年。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