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这个被西楚霸王项羽打出赫赫威名的国家,其实很早就已经立国了,虽然中间遭遇了不少挫折。
[var1]
但在战国中期,它都一直是当时力量最强大的诸侯国。
1.楚国的心酸崛起
春秋早期,楚国便已经成为了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了,它与晋国之间在关于中原霸权的问题上征战了整整一百多年。
之后,楚国国运不顺,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是春秋末期,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吴国。
面对强敌,楚国差点被打的连个“毛”都没剩下。
[var1]
后来到了战国初年,晋国没了,但他们最强大的“三家”韩、赵、魏还在。
面对来势汹汹的“三晋”,楚国包括大梁在内的许多富庶地区都被夺走了。
后来,能人吴起开始了变法,楚国一度开始了发展,但奈何国内旧贵族势力实在是过于强大,所以最终变法不了了之。
但就是这样的楚国,在楚怀王时期,仍然是最强大的诸侯国。
楚国要是一心和某个诸侯国“过不去”,谁也吃不消楚国的怒火。
[var1]
齐魏死战之时,大败魏国的齐威王还没来得及风光多久,就在徐州被楚国泼了盆冷水,被打了个大败。
楚怀王继位初期,楚国的战斗成绩非常出色,在与魏国的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襄陵之战胜利后,在短短一个月内夺取了魏国整整八个城池。
这个时候的楚国,风光无限,真有几分可以和秦国决胜天下的样子。
而且楚国还拥有另一个巨大优势。
2.良好的“国际国内局势”
[var1]
虽然当时的齐国、楚国、秦国都是有名的强国,但由于秦国风头过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国际”上,公孙衍、苏秦等人的“合纵抗秦”大行其道。
而且由于秦国已经从魏国的手中夺走了“河西之地”,因此韩国和魏国的中心地带很不安全。
这个时候,已经“山穷水尽”的两国有两个选择:
其一、不愿意受制于人,联合齐国和楚国,“合纵”在一起,让秦国难堪。
其二、与秦国“狼狈为奸”,成为秦国的“狗仔队”,但由于三国的势力过大,齐国和楚国一定会有防备,联合对抗。
这也就是当时著名的论调“横则成秦帝,纵则在楚王”的由来。
[var1]
但在这里,秦国和楚国的待遇是不同的,楚国的待遇要更好一点,占据了更多的“优势地位”。
因为这时的六国眼中,楚国是更“安全”的存在,因此他们也更愿意和楚国联合在一起。
这个时候的楚国,硬实力可以和秦国对抗,“软实力”外交地位又很好,形势对楚国极其有利。
可惜的是:面对强敌,楚怀王一系列“骚操作”,让楚国的优势荡然无存。
3.楚国的憋屈“血泪”
“伐交”的开始,是楚国最不愿意明说的噩梦。
张仪成为秦国丞相之后,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吓破了韩国和魏国的胆子。
之后,张仪又开始“恐吓”楚怀王,让楚国和自己一起攻击齐国。
[var1]
为此,张仪还下了血本,把秦国商屿地区600里的土地给了楚国。
虽然上一代楚王早已看出:秦有取巴蜀与汉中之野望,乃虎狼之师,不可亲近。
但楚怀王显然没有他的父亲楚威王的战略眼光,他眼里只有这600里地的眼前利益。
为了彻底断交,楚怀王不急书面断交,而且还派人以“宋国兵符”之事大骂齐宣王,让两国之间再也没有了合作的可能。
与秦国高明的“伐交”政策相比,楚怀王的政治智慧实在是欠缺。
[var1]
4.楚怀王的“政治野望”
断交之后,六百里地也没了踪影。
楚怀王知道自己被骗了之后,大怒,兴兵攻打秦国。
可面对准备万全的秦国,匆忙集结的楚国显然不是对手。
丹阳、蓝田两次战争之中,楚国都被打的落荒而逃,极为狼狈。
不仅如此,楚国不仅没有得到秦国的土地,自己的汉中郡反而被秦国夺走了。
[var1]
之后的楚国并没有因此“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是“祸不单行”。
早就对楚国不满的齐国趁机出兵,在垂沙地区给了楚国迎面重击,夺得了方城。
齐国前脚刚走,秦国后脚又开始了发力,新城一战中,秦国杀掉了两万多名楚军精锐,夺取了八座城池。
之后,秦昭襄王嬴稷又用计策把楚怀王骗到了秦国,让他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在这么多的连番受挫之下,楚国迅速衰落了下来。
之后,战神白起横空出世,一举攻占了楚国的国都,迫使楚国迁都。
后来要不是因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崛起,秦国开始以赵国作为首要敌人,才给了楚国喘息的机会。
只不过,此时的楚国虽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却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威风。
[var1]
5.楚风不在
楚国的没落,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楚怀王等楚国高级领导人在内政、外交上面的低级、浅显,但从根本上说只因为楚国的国体。
吴起就曾经鞭辟入里的指出了楚国的问题:封臣太多,贵族权重。
在其他诸侯国都在广纳贤才的时候,楚王还在“好细腰”,楚国的朝政也一直都是那么几个家族在把持。
[var1]
这导致楚国的政治决策集团根本不能和其他国家相提并论。
也正因为楚国政治集团的昏庸,才有了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叹。
贵族权重,导致底层人民作战积极性大大缩减,这样负重前行的楚国,又怎么能够争霸天下呢?
[var1]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