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这首诗,说的是在安徽桐城县(今桐城市),张英老家里的人与邻居叶秀才打起官司,张英写诗表示后退三尺,拆墙让地。
这首诗的后两句朗朗上口,将秦始皇与长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实,不仅诗人将帝王与长城同吟,帝王们自己也写诗咏长城。
明人齐东野人在章回小说《隋炀帝艳史》里有一首诗,骂隋炀帝杨广修长城:
“禹王治水争言利,炀帝修城尽道荒。
功业相同仁暴异,须知别自有商量。”
607年七月,隋炀帝第一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
隋炀帝为向突厥夸示,举办数千人参加的宴会,招待归降的匈奴启民可汗,并重重赏赐。又下诏,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
尚书左仆射苏威进谏,隋炀帝不听。太常卿高颎、光禄大夫贺若弼、礼部尚书宇文弼几位大臣议论“长城之役,幸非急务”“宴可汗太侈”,被人告密“皆坐诛”,苏威亦免官。
担任长城修筑总监的是工部尚书、建筑艺术家阎毗,“长城之役,毗总其事”,阎毗是唐代大画家阎立本之父。
此役征发民役百余万,用十来天时间筑长城200多里,是兴师动众的急役,“死者十五六”,即一半还多,这明显夸张,但死了不少人恐怕是事实。
八月初六,隋炀帝大张旗鼓北巡,“车驾发榆林,历云中,溯金河(浑河)。时天下承平,百物丰实。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隋炀帝意气风发,亲巡边塞,写了一首诗《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摐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此诗写得很有气势,强调横漠筑长城,千乘万骑动,单于入朝谒。大兴土木,兴师动众,八方来朝,好不得意。
617年,隋炀帝又修长城。“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丁男不供,始役妇人”,从南方征用劳役,连寡妇也被征去修筑长城。
一年后,瓦岗军首领李密发檄讨隋炀帝之罪:“长城之役,战国所为,乃是狙诈之风,非关稽古之法。而追踪秦代,版筑更兴,袭其基墟,延袤万里,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其罪六也。”
(本文节选自徐永清著《地图荣耀》,中国地图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