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满城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最后是什么结局?

满城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最后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656 更新时间:2023/12/11 4:57:04

辽乾亨元年,辽军攻宋,被8万宋军击败,被称为满城之战。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借灭北汉之余威,北伐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大军进发,围攻幽州,高梁河一战惨败。

宋太宗狼狈地逃回京城,但也没有忘了边境布防的事,命河阳节度使崔彦进率部驻扎关南(今高阳东),以刘廷翰为都钤辖、河阳节度使李汉琼为钤辖镇守镇州(今正定),殿前都候崔翰与定武军节度使孟玄喆戍守定州,并授阵图给崔翰,如辽军入寇,按阵图迎战,告诫曰:“契丹必来侵边,当会集众兵设伏夹击之,可大捷也”。

布置完河北防线,又任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河东三交口(今山西阳曲南)都部署,驻军屯田,负责河东防御,随后又派郑州防御使杨业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协助潘美防御河东一线。

这年九月,辽景宗调集十万精兵,任命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统领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权奚王抹只等将领,大举南伐,进攻河北镇州地区,同时令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补提一旅偏师进攻河东,牵制宋军,此举分明是对宋太宗北伐采取的报复行动,可以说,辽国精锐尽出,但并没有让精通战阵的耶律休哥为帅,而是任命善于医术,不懂打仗的韩匡嗣为帅(他的儿子就是韩德让),以斗狠少智的宗室耶律沙为监军,是重大失误。

二、赵延进登高言变阵

宋太宗闻辽军大举入寇,立刻集结关南、镇州、定州三地八万人马迎击。

十月,辽军进至到宋境满城以西一带,首先遭遇到闻讯北上巡边的宋军前锋、镇州都钤辖刘廷翰率领的人马。宋将赵延进、崔翰、李继隆、李汉琼等将领也各自率军马赶到。

奇葩的宋太宗赵光义还想“遥控”指挥,迅速派人送来阵图,命令诸将按照阵图分为八阵迎敌。

赵延进带马登高眺望,但见契丹铁骑蜂拥而来,在空阔的田野上东西横列,不见其首尾,如果按照宋太宗阵图摆下八阵,各阵相距百余步,真的打起来兵力分散,各不相顾,处于被分割包围吃掉的可能,并且契丹人善于骑兵冲击,宋将势必惊溃,赵延进对刘廷翰诸将建议:“主上将边事委托吾等,乃期望吾等能克强敌耳。现今敌骑若此之众,而我师之阵如星布,其势太过悬殊。彼若由此击我,我军将何以对抗?不如合兵而击之,可以决胜。违背命令而获战利,不优于丧师辱国乎!”

刘廷翰等将不同意,说:“万一不胜,则当如何?”弦外之音就是违背圣旨,战亦无功,万一失败,罪大了。

赵延进望着众将,表态说:“倘若兵败,则延进独当其责!”

崔翰等将还是下不了决心,忧虑不决,此时,镇州监军李继隆拍板说:“用兵贵在因时而变,怎可以预先准备为定。违抗诏令之罪,继隆请独自承当。”这李继隆是宋太宗的大舅哥,赵延进之妻是宋太宗前皇后尹氏之妹,有这两个皇亲担当责任,众将便决定集中兵力,改八阵为前后两阵,彼此呼应,士心大振。

为了避免宋军变阵之机,辽军突然发起攻击,就派人去辽军大帐诈降。

主帅韩匡嗣闻知大喜,认为宋军经高梁河一战,已经心惊胆战,不敢再与辽军交锋,便不做迎敌准备,而是等待纳降。

在一旁的耶律休哥提醒说:“敌军士气甚锐,疑是诈降引诱我也,应当整顿三军以作准备。”

韩匡嗣根本不听。

三、宋军满城大捷

当韩匡嗣还在作着美梦时,纳降立功,许知调整好战阵的宋军突然擂动战鼓,马嘶人喊,刀光枪影,杀奔而来。

韩匡嗣大惊失色,慌忙命令诸将迎战,宋将个个奋勇,接连发起三波强有力的冲锋,仓促应战的辽军抵挡不住,四下溃败,宋军诸部万众一心,并力追杀,直追到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一带,宋将崔彦进率一旅兵马自关南北上,阻住辽军退路,辽军遭到前后夹击,兵败如山倒,主帅韩匡嗣连统帅的信物旗、鼓都顾不上要,只顾逃命,没有了主帅的辽军,阵亡万余,多名将校被俘,还缴获战马上千,要不是耶律休哥认为宋军诈降,有所准备,率部厮杀,血战突围,辽军损失会更大。与此同时,辽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补率军从大同南下,进至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也遭到宋将折彦赟统领的折家军击败。

辽景宗耶律贤本来打算对北宋给予打击,不料家奴出身的韩匡嗣远没有其子韩德让的军事才能,满州惨败,损兵折将,让辽国颜面尽失。

辽景宗龙颜大怒,把韩匡嗣召来一顿臭骂:“汝违背众将之谋,深入敌境,汝之一罪也;号令不肃严,行伍不齐整,汝之二罪也;抛弃我军将士,抱头鼠窜,汝之三罪也;侦察不严,守御无备,汝之四罪也;丢弃统帅旗鼓,损害军威,辱折国格,汝之五罪也!”

说完喝令帐前卫士,把韩匡嗣拖出去砍了。

由于这韩匡嗣与耶律家族、萧氏后族关系非同一般,其子韩德让又与皇后萧燕燕关系非同寻常,萧燕燕率皇亲国戚求请,便免其一死,免去南京留守等职务,由燕王降为秦王。

宋辽之间的满城之战,可以说是宋将违令的情况下,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放弃宋太宗预先制定“平戎万全阵”,解脱了束缚,将士一心,又用计诈降,取得了胜利。

标签: 满城结局

更多文章

  • 历史上两位驾崩时不足一岁的皇帝,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皇帝,分别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古代皇权社会,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历史上的数百位皇帝中,固然有清高宗弘历、梁武帝萧衍、宋高宗赵构等长寿之人,但皇帝作为高危职业,更有大量皇帝英年早逝,甚至还有两位驾崩时还不足一岁的皇帝。汉殇帝刘隆:出

  • 赵元僖被视作准皇位继承人,为什么突然暴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皇位,继承人

    赵元僖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次子,在堂兄赵德昭、赵德芳和叔叔赵廷美先后离世,而兄长赵元佐又因纵火焚宫被废的情况下,成为准皇位继承人。但还未正式被确立为太子,赵元僖就在淳化三年十一月己亥日(992年12月6日)突然去世。根据《宋史》的记载来看,赵元僖似乎是因病去世,然而真相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接下来历史资料

  • 在宋朝官员子弟考中进士后还要进行复试,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子弟,官员,复试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定都东京开封府,建立宋朝。今天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起于隋,兴于宋,是古代贵族政治衰弱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发展到宋朝,皇帝老赵家特别重视科举,宋太祖开宝元年,宋朝举行了一次科举

  • 历史上宋太祖誓碑的内容是什么?是真的存在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内容,太祖,存在

    建隆三年,赵匡胤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立下了誓碑。天历史资料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关于著名的宋太祖誓碑,现今已经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皇宫内皇家祭祖的地方摆了有那么一块誓碑,誓碑上刻的有几条誓言,内容很让人钦佩,也一直是宋太祖赵匡胤仁义之君的代表证据,几乎已经成为真相

  • 岳飞既然已经被皇帝害死,那么金国为什么不趁机灭掉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皇帝

    岳飞既然已经被皇帝害死,那么金国为什么不趁机灭掉宋朝?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打不过。我这样说,很多人都不会相信:金兵虎狼之师,居然打不过孱弱的南宋?可是历史真是这样的。金国在兴起之初,的确是奋发昂扬的。虽然文化上欠缺了一点儿,但尚武好勇,有着极强的战斗力,真可称是“虎狼之师”。可是,随着金人

  • 柳永的词有何特点?为什么广受喜爱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特点

    柳永的词有何特点?为什么广受喜爱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众所周知,柳永常年流连勾栏,半生与青楼歌女为伴,多情却不专情。岂不知,正史中虽然没有关于柳永妻子的记载,但柳词中却不乏柳永妻子的影子。比如,柳永创作的词牌《忆帝京》,据考证正是为了回忆在汴京的妻子而命名的。柳永笔下的爱情

  • 柳永的词作在当时的年代名气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名气,年代

    柳永的词作在当时的年代名气如何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柳永的词作以及柳永的声名在今日不可谓不大,当然在那个时候则更是如此,世人皆说但凡有井水的地方都能唱柳词,而青楼的姑娘们则说相比天子的垂帘,更愿得到柳永的青睐。然而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并不是柳永初时想要的。柳永的志向,从一开始

  • 柳永为什么称自己为"白衣卿相"?有哪些寓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寓意,白衣卿相

    柳永为什么称自己为“白衣卿相”?有哪些寓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柳永字卿,崇安人,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这本来并不符合他的初衷。他的初衷与当时一般知识分子一样,即及第登科,官至卿相,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是因为他早年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替她们填写了许多歌词曲子,表现了一种

  • 柳永一生中参加过五次科举,为何一次没能中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科举

    柳永一生中参加过五次科举,为何一次没能中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而他在考了四次功名之后,终于放弃去到了烟花之地生活,虽然表面上他把这些功与名藏起来,但是在心底里其实还是想要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而科举考试和入朝为官,已经成为了他最大的梦想。之后在他去往一些地方游玩了很多年之后,知

  • 晏几道有哪些经历?为何他的家境一直不好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家境,经历,不好

    晏几道有哪些经历?为何他的家境一直不好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