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句丽丨自隋文帝到唐高宗,五代帝王都要打他,到底是为什么?

高句丽丨自隋文帝到唐高宗,五代帝王都要打他,到底是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280 更新时间:2024/2/4 18:36:44

然而,自隋文帝时代开始,一直到唐高宗时代为止,历经五代帝王,中间有4个都想把它灭了。

隋文帝为了打他,出动30万大军,却折损严重,无功而返。

隋炀帝为了打他,不惜动员上百万规模的军队和后勤,三次征伐高句丽,为此葬送了隋朝江山。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他,调集数万大军,亲征高句丽,结果也没能将其攻灭。

一直到唐高宗李治时代,对高句丽实施了新一轮的军事打击,才将其彻底灭掉。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高句丽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中原王朝的帝王,非要灭了它不可?

高句丽的由来

事实上,高句丽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是相当久远的,同一时期的中原王朝换了一茬又一茬,它都还存在,而且越来越强盛。

高句丽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大致是这么一个过程:

早在西汉末期的时候,生活在辽宁省境内的少数民族扶余人开始创建高句丽这么一个政权,但那个时候还是臣服于汉王朝的。

不过,高句丽虽然臣服于汉朝,但也从未停止过扩张。‘

在此后的上百年时间里,高句丽兼并了东北一带的其他少数民族部落,获得了不少地盘和资源,整合之后,成为东北一带的强盛政权。

但和中原的汉帝国比起来,高句丽显然还是相当弱小,因此一直保持着对中原臣服的态度。

汉末天下大乱后,天下格局逐渐进入三国时代,汉朝任命的辽东太守公孙度趁机控制了辽东郡,并向曹魏称臣。

然而三国时代的魏蜀吴互相攻伐,使得曹魏根本没办法彻底掌控辽东。

这期间,高句丽也对公孙家族十分不满,于是与曹魏联合进攻辽东。

但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也同时宣布与曹魏终止合作关系,而且野心膨胀,直接派兵进攻了曹魏控制的辽东西部。

一直到244年,曹魏集团发起反攻,一举攻破丸都城,高句丽国王被迫远走。

曹魏方面以为摧毁丸都城后,高句丽也覆灭了,实际上并没有,高句丽国王只是逃到了更远的地方躲了起来。

7

0年后,高句丽人重建了丸都城,但此时已经进入西晋王朝,而西晋内部又十分动荡。

高句丽便趁机袭取了辽东、乐浪郡等辽东重镇,实力大增。

而此时的中原王朝,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接着又是五胡乱华,再接着又进入南北朝时代的乱世当中,根本无暇顾及高句丽。

虽然这期间,高句丽与占据中原的胡人政权爆发过很多军事冲突,但占据中原的胡人政权也是更替频繁,根本无力灭了高句丽。

而高句丽则趁机在辽东大肆扩张,兼并各个少数民族部落,实力一天比一天强大。

到了隋朝建立时,高句丽的版图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辽宁东部、吉林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

这种情况下,原本生活在东北的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附高句丽,朝鲜半岛上的另外两个小国新罗和百济也宣布归附高句丽。

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由于历史上长期臣服于中原,所以吸取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以及科技,并且东北一带的地理环境,适合农耕和游猎。

所以,高句丽不仅科技水平不低,掌握了完善的建筑技术、冶炼技术、手工业也比较发达,而且是农耕文明与游猎文明的结合体,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也算高。

到了南北朝末期,高句丽已然成为东北亚最强大的政权,一方霸主。

但是,随着隋文帝杨坚完成天下一统,中原王朝再次崛起,两个强盛的政权必然会迎头相撞,双方先后爆发了四次大规模战争,接着又和唐朝爆发大战。

隋唐两朝与高句丽的战争

杨坚建立隋朝后,东亚格局其实是三足鼎立的,北方是强盛的突厥,南方是强大的隋朝,东北是高句丽,三个政权都是当时最强大的三国。

但高句丽显然是不希望看到自己周边又另一个强国崛起的,所以表面上对隋朝称臣,实际上背后搞不少小动作。

当初,隋朝攻灭北齐后,高句丽就派人暗中支持北齐残余势力,支持他们复国,与隋朝对抗,后来又遣使向南边的陈朝纳贡,企图让陈朝牵制隋朝。

但天下一统已然势不可挡,很快,隋朝军队便如摧古拉朽,横扫南方,完成了大一统。

这时,高句丽开始紧张起来,十分担心隋朝下一个目标就是灭了高句丽,于是加紧了扩军备战。

但是,高句丽显然是有点膨胀了,竟然派兵上万人进攻隋朝边境,但没捞到好处,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隋文帝杨坚作为一个完成大一统的开国帝王,显然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于是发兵30万,分水陆两军,大规模讨伐高句丽。

谁知,当时正值雨季,道路行军艰难,加上又爆发瘟疫,由于路途遥远,隋军粮草也供应不上,水师在海上又遇到大风,导致大量战船沉没。

30万大军,根本还没到高句丽就已经损失惨重,兵员损失高达十分之八到九。

杨坚见此情况,也是十分恼火,但就在这时,高句丽国王高元竟然遣使求和,请求归附隋朝。

原来,高句丽国王高元眼见隋军竟然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集结30万大军进攻高句丽,效率相当高,而此举背后的动员能力是相当恐怖的。

高元由此认识到了中原的强大,远远不是高句丽能比的。

所以干脆遣使求和,自称“辽东粪土臣元”,杨坚这才借坡下驴,罢兵休战。

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能就此友好下去。

到了隋炀帝时代,杨广甚至动员了一百多万人的规模,大举讨伐高句丽。

这件事的起因,还得从杨广的一次北巡说起。

当时隋炀帝巡幸北疆,去了突厥人的地盘,而此时的隋朝已经把突厥人给肢解了,所以民可汗是臣服于隋朝的。

谁知,隋炀帝临幸其民可汗的牙帐时,发现高句丽也派了使者拉拢突厥,对于这个情况,启民可汗也不敢隐瞒,于是便如实相告。

杨广听完后,当场就怒了,立马就让使者回去传话:令高句丽国王速来朝觐,否则,我就带着小弟突厥诛灭高句丽!

此话威胁之意很明显,这是在告诉高句丽国王,要是不向大隋称臣纳贡,就灭了你。

高句丽显然是不想屈居于隋朝之下的,压根不把隋炀帝的话当回事。

这下就直接激怒了杨广,于是连续发动了对高句丽的三次大规模军事打击。

这件事表面上看,就是隋炀帝好大喜功,或者说想实现四夷臣服的局面,所以要打服高句丽。

实际并非如此!

首先,高句丽的存在,对隋朝是一个军事威胁。

从隋文帝杨坚时代,高句丽又是支持北齐残余势力复国,又是利用江南陈朝牵制隋朝的,显然是在跟隋朝作对。

而且,高句丽也不安分,在隋文帝时代就有过举兵犯境的前科,如果任其坐大,那高句丽将长期对中原保持军事威胁,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愿意看到的。

其次,高句丽崛起后,周边各个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附,包括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两国。

但现在隋朝崛起,并且是一个比高句丽还要强大的政权,这些原本归附高句丽的少数民族部落以及一些地方政权不满于高句丽的奴役,有不少转投到隋朝怀抱。

高句丽已经享受了上百年当老大的感觉,对于这些民族部落转投隋朝,必然是十分不爽的,两个强盛的政权之间,围绕着这些霸权,只有一战才能解决。

最后就是高句丽与东突厥勾结,这是隋朝不能容忍的。

隋朝费了那么大力气才肢解了突厥人,将其分裂为东西两部,并迫使突厥向隋朝称臣,但突厥人一旦有了外援,显然是不愿意继续称臣的。

如果坐视突厥与高句丽勾结,联合起来对付隋朝,那麻烦可就大了。

所以,杨广打高句丽,其实有着必须打的理由,只不过他玩儿得太大,不顾国力,过于急躁,把隋朝这个大号给玩儿废了。

虽然隋朝没几年就灭亡了,但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也使得高句丽的国力消耗很大,所以后来唐朝打他的时候,规模就没那么大了。

唐朝建立后,由于之前隋朝四次打高句丽出动的军队规模和战斗力,对高句丽国王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慑。

所以,高句丽国王决定向中原称臣纳贡,不想再搞事情了,高句丽的小弟新罗、百济也都转而向唐朝称臣。

但这只是权宜之策,毕竟被杨广打了三次,国力损耗较大,还得花时间恢复。

到了李渊统治的末期,元气开始恢复的高句丽再次搞起了小动作,经常阻挠百济和新罗从陆路向唐朝进贡,而且时常出兵打击百济和新罗。

作为宗主国,小弟被人打了,唐朝这个大哥自然是不能不管的。

不过,贞观前期和中期,李世民鉴于国力有限,也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没有发兵攻打高句丽,而是派使者申斥、调解。

谁知,到了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发生了剧变!

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杀了国王高建武,拥立高建武的侄子为傀儡皇帝,把持着高句丽的最高统治权。

渊盖苏文的野心很大,他想再次实现在东北亚的霸权,于是与朝鲜半岛南边的百济结盟,进攻新罗。

新罗一个小国,不仅打不过,而且有四十多座城池沦陷敌手,无奈之下,只好派使者紧急向大哥唐朝求救。

小弟又被人打了,李世民见高句丽如此嚣张,虽然很是生气,但也没有轻启战端,还是先派使者去调解。

可渊盖苏文根本不领情,也不接受调解,继续支持百济进攻新罗。

这下可就直接惹怒了李世民,于是当场决定要御驾亲征,平灭高句丽。

虽然李世民在军事上的造诣极高,此次征讨高句丽也是打了不少胜仗,攻取了不少地盘,但最终还是由于天气进入冬季,粮草难以供应,高句丽又久攻不下而退兵。

到了唐高宗时代,也是因为高句丽联合百济,入侵新罗,唐朝为了救援小弟,再次出兵讨伐高句丽。

不过,此时的高句丽,在中原王朝的几代帝王打击下,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在李世勣的统率下,唐军最终一举攻灭了高句丽和百济。

至此,高句丽宣布灭亡。

隋唐两个朝代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历程,大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隋唐两朝五代帝王中,有四个都要灭了高句丽,我们从这个过程中也能分析出一些原因。

隋唐两朝非要灭了高句丽的原因

其一,这是两个强盛政权对于东北亚霸权的争夺战。

正如前文所说,高句丽强盛日久,周边各族各部落纷纷归附,但高句丽对他们奴役过度,导致这些归附的民族部落十分不满。

中原王朝完成大一统之后,这些原本归附高句丽的民族部落又转投中原怀抱,高句丽对此必然不满,要发兵对付这些人,中原王朝也不会坐视不理,也必然支持他们对抗高句丽。

双方之间围绕着东北亚霸权,必然会爆发战争。

其二,高句丽的存在,对中原的军事威胁比较大。

高句丽是一个十分强盛的政权,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个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任何一个帝王都是容忍不了自己身边有个强大政权的。

正如高句丽不希望看到隋朝崛起,而不断搞小动作一样,他们都将对方互相视作威胁。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突厥人是威胁,高句丽也同样是威胁,没有分别,都必须解除这种威胁,才能安心。

其三,灭了高句丽,才能真正成就帝王业,比肩秦皇汉武,这是很重要的一条。

无论是杨坚还是杨广,或者是李世民、李治,他们想灭了高句丽,都有这个因素。

那就是高句丽控制的区域本来就是中原王朝传统的领土,只不过由于五胡乱华后,中原战乱,才被高句丽趁机兼并。

如今中原强大以后,再去拿回这些地方,是理所当然的。

为什么说高句丽控制的区域本来就属于中原呢?

事实上,早在商朝灭亡时,纣王的叔叔箕子就率领族人来到朝鲜半岛建国,并臣服于周王朝。

到了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后,燕人卫满又率领人马渡过鸭绿江,灭了箕子的后人,建立了新的政权,在平壤建都。

到了汉武帝时代,又派兵灭了卫氏朝鲜,并在此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个郡,加上辽东郡在内,整个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都属于汉朝。

即便是后来高句丽建国,也都是臣服于汉朝,一直到五胡乱华后,高句丽才逐渐袭取了乐浪、玄菟、辽东等郡的。

这些历史渊源,也是隋炀帝、唐太宗要灭高句丽的充分理由。

杨广北巡,在其民可汗牙帐时,大臣裴矩就曾进言道:

高句丽所辖土地,早在西周时代就是箕子的封地,汉朝、晋朝时,更是设置了三个郡来管理。

如今陛下文治武功,岂能不收复这些地方,让他沦为蛮夷之地呢?

杨广听完,十分赞赏,所以才要求高句丽使者回去让他们国王来朝拜。

矩因奏状曰:“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但以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隋书》

后来,李世民也曾经对左右近臣说道:

高句丽之地原本就是汉朝的四个郡,只是后来遭逢乱世,才落入夷人之手,如果我们发兵数万进攻辽东,高句丽必然倾举国之力来救援,到时候再派一支水师渡海,直接攻平壤,高句丽可一战而定。

只是现在大唐刚刚建立不久,中原还很凋敝,朕不忍发动战争,重蹈隋炀帝的覆辙。

上曰:“高丽本四郡地耳,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莱,自海道趋平壤,水陆合势,取之不难。但山东州县凋瘵未复,吾不欲劳之耳。”——《资治通鉴》

可见,在李世民的心里,把辽东以及朝鲜半岛北部视为中原领土的一部分,把攻灭高句丽视作成就帝王业的一项功绩。

贞观末期,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又说:

辽东本来就是中原的属地,隋朝四次征伐却不能收复,朕此次东征,一是为那些牺牲的中原子弟报仇,二来是为那个被篡权的高句丽国王雪耻。

所以说,只有拿回了这些地盘,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是真正的四夷臣服、万国来朝,也是完整的帝王业,这也是帝王的最高追求。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隋书》、《旧唐书》等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历朝历代文化及服饰变迁——五代十国之后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在南北朝时期,有过一

  • 唐代诗人众多,为何李白如此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季承(今甘肃秦安)人 。他的家庭背景和出生地仍然没有定论 。最常见的说法是李白生于绵州长隆(今四川江油) 。他生长在蜀地,那里的道教文化氛围极其浓厚 。道家的神仙观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他独立、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5岁那年,

  • 中国历经18朝,为何说唐朝最牛?看完你也会向往“大唐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今时今日,“唐人”成了中国人行走在世界上的名牌,世界各地随处可见的“唐人街”,更是使中国人能够在异国他乡,寻找到一份来自故土的温暖与感怀,在外国人的心里面,中国人就应该被称为“唐人”,因为就连他们也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座城,唤作长安,仍然在守护着大唐的盛世长歌。中国的朝代林林总总算下来也有数十之

  • 安禄山是杨贵妃干儿子?干妈还给干儿子洗澡,这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有一种习俗,婴儿出生满3天,母亲就要为他洗澡,亲戚们则要煎香糖,撒花果等,以消除不详,保佑孩子平安健康。安禄山48岁生日满3天后,作为安禄山的干妈,杨贵妃自然要给他“洗三”了。杨贵妃让人在后宫放了一个大木桶,把安禄山抬进去洗澡,300多斤的大胖子躺在水桶里,就只看到一个大肚子在水中飘浮了。洗完澡

  • 日本女星声称是杨贵妃的后人,杨贵妃下落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杨贵妃简历个人资料,杨贵妃秘史日本人看杨贵妃跳舞,变成鬼的杨贵妃vs活人杨贵妃

    杨贵妃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与唐玄宗的爱恨情长经常被导演将其搬上银幕。电影《妖猫传》再现了杨贵妃盛世美颜,一部爱与恨的长篇诗歌《长恨歌》把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令人无限遐想。史书记载756年,洛阳沦陷,潼关失守。唐玄宗狼狈地逃跑,为平息事端,赐死杨贵妃于马嵬驿。马嵬之变,是

  •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带的10个人都有谁?他们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还剩几个兄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几个儿子,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的实力

    这时,李渊才知道,李世民杀掉了迫害他很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看到自己的儿子们反目成仇,李渊既悲痛又自责,心中无比悔恨当初没能妥善处理立储一事。但事情已经发生,李渊只好封李世民为太子,数月后,便将皇位传给了他,这便是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经此一役正式掌握了国家大权。 如此成功的兵变自然不可能是他一

  • 玄武门之变13年后,一群人手持刀剑,半夜冲进李世民的寝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早年穷兵黩武,晚年则耽于逸乐,经常大举兴建豪华宫室,供自己享乐之用。朝廷中的正直敢言之臣,经常为此事向他进谏。大臣马周曾直言不讳地向他申明,朝廷大兴土木带给百姓的惨痛经历: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李世民却振振有词地说:百姓无事则骄逸。不过就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宦游成了唐代官员必不可少的“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官吏“宦游”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指士人以外出求官或外出做官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游历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士人为了自己的仕途出游,以提高声望、培养关系,寻得求官之路;抑或是做官后因频繁地升任、贬谪、公务以及调动而进行地出游。我们从众多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官员宦游由来已久,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

  • 这个女人为李世民倾其一生,却从未得到李世民的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史上最令人赞不绝口的一代贤君,他为唐朝呕心沥血,忧国忧民,开创了一代盛世王朝,如此功绩仿佛成了李世民的标签,大家也根深蒂固的认为就是这样。但深究到底,李世民能有今天这样的流芳千古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那些当初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大臣和亲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结发妻子

  • 法门寺博物馆, 满屋子的唐代黄金白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借展出去的文物不少,但本馆常展线不受影响展出的金银器相当丰富,且最重要的几件依然还是在本馆。改造升级后的灯光比以前好了很多,不过部分器物打光自然不够理想,瓷器放得太高、玻璃器也没有了以前的独立展柜。不过瑕不掩瑜,法门寺博物馆非常值得一去国内三大唐代金银器窖藏中唯一确定的由唐代皇家出资供奉,唐代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