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宦游成了唐代官员必不可少的“工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宦游成了唐代官员必不可少的“工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489 更新时间:2024/2/5 20:57:15

唐朝官吏

“宦游”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指士人以外出求官或外出做官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游历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士人为了自己的仕途出游,以提高声望、培养关系,寻得求官之路;抑或是做官后因频繁地升任、贬谪、公务以及调动而进行地出游。我们从众多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官员宦游由来已久,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唐朝。

一、 唐朝官员宦游有利条件

据史书史料记载,宦游文化在唐朝最为兴盛,几乎所有盛唐士人都进行过宦游活动。我们都知道,唐朝在封建社会时期曾达到空前盛世,政治、经济、文化实为各个朝代的典范。那么究竟唐朝为官员宦游出行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使得宦游文化在唐朝最为兴盛。

1、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唐朝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十分安定,这是出现宦游现象的基本条件。安全保障是自我提升的基础,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人们才愿意走出家门去寻求更好的生活;如若外在环境不安全,外出宦游的人数自然不会多。大唐总体呈现出富足安定的盛世景象。据《通典》记载,当时“远数千里,不持寸刃”,《唐语林》记载当时的情况,谓之“路不拾遗”。身处如此太平盛世,士人和官员之间也充满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氛围,宦游便成为了求官、做官、增长见识的最好途径了。

2、唐朝交通相对便利

交通便利是出现宦游现象的第二条件。唐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对于交通的便利程度非常重视,交通建设也因此到达了高峰。李白曾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这句千古名句中可见唐朝交通的便利程度。

闲情悠逸

据史书记载,长安是国内与国际的陆路交通的枢纽,长安城内有11条南北大街,14条东西大街,把全城划分为100多个整齐的坊市。走出长安城,向东南西北四处延伸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能够便捷的通往全国各地。此外,随着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比如洛阳、扬州、泉州和广州等城市,也相继成为重要的交通中心。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水运交通也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官员的宦游。

3、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唐朝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国力、经济文化空前,后世称为“大唐盛世”。其经济繁荣程度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农业方面:水利事业发达、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农业新品种的出现,江南地区种植的水稻和茶叶名贯全国各地;手工业方面:丝织业、陶瓷业发达,其中当属唐三彩最为出名;商业方面:商业繁荣,长安、广州、洛阳、扬州为全国性大都市。长安既是当时的国都,又是人力、物力、财力的重要聚集地。

据古书中记载:“以韩重华为振武……招募人为十五屯,每屯均百三十人,人耕近百亩,……垦田三千八百余顷,每年收粮食二十万石。”

由此推算,人们共耕田1900顷,总计亩产为1.025石,这在古代粮食产量中属上等水平。唐朝经济的繁荣是出现宦游现象的物质基础,使宦游在唐朝最为盛行。

二、 士人宦游所为何?

1、为求入仕之路而宦游

中国读书人自小便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教育士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中国的读书人都有做官入仕的治国情结。家乡只是他们积累、学习、成长的地方,一旦到了合适的年龄、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便会选择投身仕途。读书人的情结宽宏高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他们入仕所求。在古代,若没有高门显赫的身份,入仕便是实现宏愿的唯一途径。

起码出游的唐朝士人

入仕最普遍的途径便是科举,但在众多读书人中中举的很少,通过中举实现伟大抱负的更是寥寥无几。这时通过与当权者培养关系,向贵族、宰相以及各地方官员上书言政,以获得当权者的赏识与认可便成为读书人所推崇的入仕方式。这其中四处游说、拜谒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宦游。

2、因官职变动而宦游

我国大多数官员都经历过因官职变动而宦游。封建社会,政治权利集中在统治者手中,官员的官职变动完全由统治者决定,这就说明任何官员都不可能终身在一处任职。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强化中央集权,统治者会对官员进行升任、贬谪、公务以及调动,所以官员往往在仕途生涯中会经历很多地方。就拿杜甫来说,最初做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几年后又成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最后到四川,定居于成都,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每一次官职调动、官位贬谪都意味着要进行宦游。

3、受统治者流放而宦游

流放是将犯罪官员放逐到边远地区的一种刑罚,在中国古代刑罚中占据重要地位。当然,唐朝流放制度也十分盛行,环境恶劣、荒僻的地方通常就是流放之地,比如庭州、四川、贵州和岭南的两广等地。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盛唐时期,司宪大夫杨德裔因结交党羽而被流放庭州。这就是唐朝官员受统治者流放而被迫进行的宦游。

文人与僧侣同游

三、从诗词中感受唐朝官员宦游心态

众所周知,唐朝初盛唐是兴盛时期,中晚唐是衰落时期,这两个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特征。不同的社会面貌影响人们的心态,这在官员宦游的诗词中便可体现的淋漓尽致。初盛唐时期人们心态积极乐观向上,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即使仕途暂时失意仍然充满信心。中晚唐时期人们则表现出沉闷灰暗消极的心态,既有对过去盛世的留恋,又有对现实落败的无奈。

1、初盛唐官员宦游积极入世的心态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士人普遍具有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士人积极入仕,官员努力建功立业。加之初盛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蒸蒸日上的社会大背景下,士人官员之间整体呈现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氛围。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写这首诗时他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朝廷曾多次派兵作战。岑参因官职原因对当时征战环境的艰苦以及作战胜利的喜悦,都有比较深的感受。

这首诗体现出虽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将士们仍然充满无限的斗志,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气势磅礴、奔放有力。表现出盛唐将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诗人对建功立业的信心。再如李白的《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一诗表达诗人对于赴举之人的浓浓祝愿之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仕途的向往以及对仕途生活的肯定之意,体现出当时社会人们积极入世的心态。

盛唐李白

2、中晚唐官员宦游复杂无奈的心态

这一段时期,政治政局动荡,战后社会环境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大唐繁荣盛世渐渐落幕,人们深刻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是对以往盛世生活的怀念和追忆,另一方面是对现实落寞寂寥生活的无奈,所以此时的士人和官员处于复杂无奈的凄凉氛围。但从这个时期诗词中来看,他们仍然热衷于仕途功名,却不如初盛唐时期的满怀希冀和拥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更显得小心翼翼和悲观落寞。

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感伤之情,家国之感,身世之痛,错综复杂,感概万千。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义深沉,诗人将时代没落的惋惜,家国破碎之忧,身世坎坷之悲,一起映照于黄昏西下的景观中。

再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三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从玄宗长途快寄荔枝博得美人一笑的故事中,批评骄奢误国的行径。而后李杨在骊山上歌酒寻欢的生活,名曲《霓裳羽衣曲》终于带来了中原战祸。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晚唐气象的悲观主义,统治者骄奢淫逸、无所作为,导致战争频发、民不聊生。

杜甫出游图

四、总结

自从有了官员便有了“宦游”,官员与“宦游”息息相关。官员“宦游”存在于中国任一朝代。对于唐官来说,宦游更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官职越高,进行宦游的经历就可能越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终会被现实所淘汰,而宦游四方的官员因见识多、经历多更可能赢得生前身后名。

参考文献:

1、《李白漫游期间诗歌论略》

2、《唐代士人的齐鲁行迹与诗歌》

3、《浅议中国宦游文化及其现实作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这个女人为李世民倾其一生,却从未得到李世民的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史上最令人赞不绝口的一代贤君,他为唐朝呕心沥血,忧国忧民,开创了一代盛世王朝,如此功绩仿佛成了李世民的标签,大家也根深蒂固的认为就是这样。但深究到底,李世民能有今天这样的流芳千古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那些当初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大臣和亲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结发妻子

  • 法门寺博物馆, 满屋子的唐代黄金白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借展出去的文物不少,但本馆常展线不受影响展出的金银器相当丰富,且最重要的几件依然还是在本馆。改造升级后的灯光比以前好了很多,不过部分器物打光自然不够理想,瓷器放得太高、玻璃器也没有了以前的独立展柜。不过瑕不掩瑜,法门寺博物馆非常值得一去国内三大唐代金银器窖藏中唯一确定的由唐代皇家出资供奉,唐代皇

  • 宋朝皇后:街头卖艺歌女,二婚嫁皇帝,除了武则天只有她敢穿龙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从卑微乞讨的卖艺歌女,逆袭成大宋最尊贵的皇后,再到斗权臣、穿龙袍,今天咱就来聊聊宋朝传奇皇后刘娥的故事。 ◆开局一手烂牌,却命中注定要当皇帝的老婆 刘娥的父亲原本是个小官,但死得早,刘娥的母亲也只是个小妾,父亲死后,母女俩只得投靠娘家,但不幸的是,母亲也很快没了,刘娥彻底成了一个孤儿。没办法,外婆将

  • 一代女皇一武则天称帝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 安史之乱:李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影响了千年的历史轨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唐简介,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李唐宗室八房世系表

    唐朝以前的大一统朝代后期都会面临河北割据的问题,这里人口财政资源都足以抗衡中央,一旦朝代到了后期土地兼并,政策失误都会导致河北割据,在关中的统治阶级河北以无法掌控,东北更别提。安史之乱后实力最强的河朔三镇,就是已经事实上的独立了,唐以后关中彻底失去了成为首都的资格。安史之乱以及长期的军镇割据是军事科

  • 唐朝为什么没有“杯酒释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经历了唐朝的极盛,中原大地的政权渐有衰落之势,崇文尚武,江山破碎,黑云蔽日。唐国公李渊,在隋朝暴政苦不堪言,群雄并起之间迅速站稳脚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称帝。宋太祖赵匡胤,于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同众多勇士一起反抗,期间脱颖而出,众推黄袍加身。如此相像的历史背景,如此相似的局面,如此相像的人物经历

  • 唐传奇的特点,结构组织呈现文备众体之特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传奇简介,唐传奇复仇作品,白话唐传奇在线阅读

    但这种思维却在汉唐有了彻底的变化,这是在东晋时期受到五胡乱华的局势影响,使得汉民族原有的民俗风情受到胡风冲击而起了涟漪。社会风气有了微妙的转变,文化艺术也呈现多元元素;无论在形式或题材上都有更多元的展现。文学本体不断发展延伸的结果,导致唐代小说的发达。 比如文体散韵夹杂。《柳氏传》叙述诗人韩翊与李生

  • 唐代驿站为何采用军事化管理?这样做又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代驿站制度有哪些,唐代管理特点,唐朝的管理方式

    东汉《说文解字》中记载“驿, 置骑也”, 驿骑是驿站最早的源头。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驿站最早起源于秦代,主要体现在是用于军事的驿骑。所谓驿骑,就是指由专门的军人骑驿马执行紧急军政公务的的交通工具。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军事信息的传递高效便捷,也为了中央政令的上传下达,修建了以秦都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

  • 墙角枯坐千年,盗墓贼太“不幸”!唐朝公主墓中隐藏着怎样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公主墓被盗完整视频,十个盗墓贼夜盗宋代古墓,唐朝小墓被盗纪实

    盗洞的出现,让考古专家慌了阵脚:墓中的部分古物极有可能已经遭到了破坏!更令人震惊的是,在盗洞深处,竟然直挺挺地坐着一具骨架,骨架旁边的,是一把锈迹斑斑的铁斧。那么,这所陵墓的主人,永泰公主,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永泰公主的陵墓当中,又有怎样的珍宝古迹?而在意外发现的骨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真相?说起永

  • 花脚大仙分享:《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8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系列之八花脚大仙分享陕西曾长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舞台,特别是周秦汉唐四个大一统王朝,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次展览由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奉贤博物馆承办,陕西省多家文博单位大力支持。四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