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将”,那肯定是:翦起颇牧了。
[var1]
但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所说的战国四大名将其实并不是当时人们公认的,甚至也不是《史记》里明确说明的。
最早关于四大名将的说法,诞生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编撰《千字文》之中。
而关于这四大名将的描述也只有短短的16个字:翦起颇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var1]
这才是关于“战国四名将”最真实的由来。
那为什么“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只从秦、赵两国诞生,那么其他五国是怎么沦为“打酱油人员”的呢?
1.最根本的原因:《千字经》本身的问题。
[var1]
图为《千字经》
《千字经》本身就是为了给儿童启蒙的读物,而且它本身的撰写上有很严重的:不重复、重押韵特点。
也正是这样,才能诞生被后世人读着朗朗上口的文章——《千字文》。
《千字文》主要内容全部采用四言模式,句型极度要求工整。
而且《千字文》的内容虽然仅有一千个字,要求内容却是涉及方方面面,不仅包含人文、历史,甚至包含生活、伦理和道德思想。
[var1]
正是因为《千字文》的押韵和对仗工整,使得他读起来朗朗上口,“毒害”了许多儿童,更让其中的内容深入人心。
就这样,“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也随着《千字经》的广为流传,并逐渐成为了社会上的“共识”。
但这也完全不能怪人家千字经的作者周兴嗣他老人家,毕竟人家一开始就想做的是儿童启蒙读物,而不是给所谓的“战国四大名将”排个名。
只可惜,无心插柳柳成荫,仅仅被周兴嗣他老人家截取了战国末期一段历史而诞生的“战国四大名将”竟然因此“火爆全网”。
2.最主要的原因:这四个人在战国末期也实在是太耀眼了。
[var1]
战国末期,最著名也是最精彩的就是“秦灭六国”的兼并战争。
按照“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惯例,他们两个人确实称得上四大名将的美誉。
毕竟白起他老人家一个人就把六国杀成了一片“缟素”,而王翦他老人家更是在秦始皇兼并天下时期帮嬴政啃下了最硬的“一块骨头”——楚国。
而楚国名将项燕虽然战绩也不错,大破了李信的军队,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
[var1]
但面对王翦的时候,项燕的表现就多少有些“辣眼”了。
说完秦国的两个人,咱们再来说说赵国。
廉颇,相信这个人大家已经熟悉地不能再熟悉了。
也正是因为廉颇那居高不下的人气,让他在,成为“战国四大名将”的道路上几乎一片坦途。
最著名的莫过于廉颇那句“吾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的“负荆请罪”了。
虽然在与蔺相如的“嘴炮战争”中,廉颇被打了个大败,但问题是人家知错能改啊。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var1]
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不仅没有让他“掉粉”,反而让他有了非常光辉的形象。
而《千字文》本来就是那种不那么严谨的儿童启蒙性“杂志”,对于廉颇这么热门的形象,他们绝对不会视而不见。
如果说王翦和白起是沾了胜利者的光,那么廉颇和李牧则是完全靠的自身“超高的人气”。
李牧,也是一名“人气榜选手”,历史上从来不缺对李牧的偏爱。
最为著名的就是三苏之一的“老苏”——苏洵。
[var1]
图为剧照
苏洵他老人家在《过秦论》中,不仅对李牧的遭遇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更对李牧的才华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苏洵他老人家简直有把李牧夸上天的节奏了,在他的影响下:
“李牧在,赵国存”的论调成为了朝野人民的共识。
也因此,李牧凭借着超高的人气,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算是当之无愧。
[var1]
毕竟人家的战绩确实在那摆着,而他的继承人被打的多惨也是个事实。
而且在那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诞生的所谓的“名将”,大家用双手数都数不过来。
而要想成为令所有人都能够看得起”的名将,除了仗打得漂亮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得到老白姓的认可。
王翦、白起个人势力实在过于耀眼,加上他们本身就是“胜利一方”,当之无愧。
而作为失败方的廉颇和李牧,他们不被信任的遭遇又是何尝不令人同情呢?
PS:“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及“洎牧以谗诛”的心酸故事应该不用笔者在这里班门弄斧了吧。
[var1]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