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子午谷之谜”。是他率领5000名精兵从子午谷迅速杀入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则从斜谷进军长安和潼关,两军在潼关会师.但诸葛亮并未同意,理由是这一战略过于危险,难以实施。
首先来看子午谷。子午沟纵贯南北,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的秦岭,南至十全县。北口叫“子口”,南口叫“五口”。这里悬崖峭壁,栈道无数,地势十分险峻。
诸葛亮的打算是先夺取陇右,然后居高临下,再根据以后的形势决定如何发展。陛下提出的方案是直接夺取关中,一步到位,为复兴大汉打下基础。
有人指责诸葛亮用兵过于慎重,不知以胜负重,不施魏延子午谷绝招,错失了一个绝佳的世纪。但那个地方发生在三四百年前,“明修栈道,暗藏旧仓”的故事,诸葛亮或许并不意外。可能是因为风险太大,胜算很低,所以诸葛亮没有动用。
魏延的子午谷阴谋风险很大,但一旦得逞,便可依托潼关、乌关、蒲坂津渡口的天险,守住关中。这样一来,关中就可以成为蜀军比较可靠的补给基地。而不是依靠翻越秦岭的补给,蜀军的粮草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那么诸葛亮不赞成的理由只能是风险大,那么子午谷战略的风险有多高,可行性又如何呢?
《魏略》记载:“夏侯茂为镇安西将军,明于南郑,与群议,言曰:‘闻夏侯茂年幼,主法亦懦无谋,今精兵五千,五千粮,直出保中,循秦岭东行,夜半北上,至长安。十日,闻言颜至,不如东面相见。
魏延提出这个方案,说长安太守夏侯茂不是将军,可以打个措手不及。而魏军在长安的驻军并不多,可以说防御力量非常薄弱。
《魏略》记载:“当初,蜀国只有刘备一人。朝野皆惧,尤其陇右、岐山,故三郡同时,应凉。”从这些记录来看,魏国并没有预料到蜀军会发动进攻,所以关陇地区的防御力量非常薄弱。如果诸葛亮采用魏延的策略,说不定真的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如果雄兵以逐利打败长安守军,那就率领精锐进一步攻占潼关等地。以当地百姓的粮食为补给,这样魏延的计划就可以顺利实现,关中成为蜀国的财产。
诸葛亮不冒这么大的风险在情理之中,但在实施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一战略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能是失败,也可能是成功。而一旦成功,回报将是巨大的,但如果不想承受这种风险,就只能放弃。
当初,曹操北伐乌桓非常惊心动魄。大军差点在大漠中渴死。所以曹操回来后,对劝他不要北上乌桓的人,给予了重赏。所以因为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方案,所以只是一种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