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平西府”的前世,两立两废的太子,探秘清朝百年皇权之争

“平西府”的前世,两立两废的太子,探秘清朝百年皇权之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535 更新时间:2024/1/15 19:27:09

好奇北京地铁8号线上的“平西府”站名字的前世吗?

近日,历史学者申红宝出版的新作《康乾盛世下的郑家庄——从康熙帝两废太子看清朝百年皇权之争》出版,作者用通俗易懂、生动诙谐的语言,巧妙引用史料,从“昌平郑家庄——清朝废太子的最后归宿”“满清王朝三代接班人的斗争”“清王朝唯一皇太子的悲剧人生”“两代和硕理亲王——废太子允礽与弘皙”四个方面讲述皇太极乾隆帝中间历经五位皇帝、百年纷争,有过近四十年皇太子履历和两次立废经历的允礽成为皇位争夺大戏的最佳主角,而风雨中的郑家庄也成为失败者远离权力中心的象征。通过清王朝两废太子允礽的传奇事件深度解析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并阐释总结了清朝百年皇权之争的始末缘由。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对研究清代皇权继承制度的建立与改革有重要价值。

《康乾盛世下的郑家庄——从康熙帝两废太子看清朝百年皇权之争》申红宝 著 北京出版社

▋一旗一票选皇帝

作者在全书开篇所引用的清末文人吴士鉴所写二十四首《清宫词》之一:“思子无台异汉皇,皇孙终老郑家庄。从今正大光明殿,御管亲书禁匾藏。”故事要从努尔哈赤讲起。

努尔哈赤在“十三遗甲起兵”时,连一个排的兵力也凑不齐,在上阵亲兄弟、父子兵的情况下,慢慢兼并了越来越多的女真部落,最后成为了“英明汗”。

在这样军事体制和民族特征的加持下,慢慢形成了八旗制度,同时也造成了八旗各个旗主有自己的军队、土地和财富,一边打仗一边扩张,努尔哈赤之所以能统筹协调各方,是因为其本人超高的能力和威望,这种统治是“大家长”式的统治,是凭借个人威望的统治。

打天下的过程中,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因为共同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努尔哈赤不禁想到自己创立的事业在身后又将如何的问题。创业艰难,守业更难,但是败家容易,尤其是明朝的教训已经近在眼前,他一直在思索一个妥当的继承人制度。最终努尔哈赤选择的是用作者的话说有些类似“民主联邦制”的一旗一票制度。

皇帝是一旗一票选举出来的,这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不多见,但努尔哈赤自有他的考虑。作者分析,努尔哈赤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抢班夺权的不愉快回忆,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最早是三弟舒尔哈齐,再是长子褚英,二儿子代善,闹来闹去,不管立谁为皇储,别人都会合起伙来把继承人拉下马。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努尔哈赤于是制定了打破常规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八旗的旗主都有资格当选为皇帝。当时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不仅会打仗,还有文化,最难得的是,皇太极不是简单的武夫,政治手段极高,人缘很好,团结了大多数旗主,得票最高,当上了皇帝。

作者敏锐地发现,这种制度当时的确是最为实用的制度,避免了刚刚崛起并统一的满族因为内乱而自挖墙脚,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这种制度诞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满清逐渐统一中国的路上显得摇摇欲坠,也不可持续。原因显而易见,“民主”投票选皇帝的制度最大的反对者就是皇帝本人。

郑家庄地理位置

▋从皇太极到康熙

以皇太极为例,皇太极权力欲很强(当然绝大多数皇帝权力欲都很强),一朝坐上宝座,便再也无法接受与八旗旗主们并肩而坐、一起接受臣下们朝拜了。于是皇太极上任后使出了一系列动作,整垮了“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独自一人南面而坐,从此没有一人之下,只有万人之上。

皇帝最看重的权力之一便是指定接班人。如果一个皇帝都不能确定谁当下一任皇帝,那么一生兢兢业业,为谁辛苦为谁甜?于是尽管有多尔衮、多铎等弟弟虎视眈眈,皇太极的代言人孝庄皇太后还是利用几位旗主的矛盾,又拉又打,多方运作,让自己的儿子,八岁的福临登上皇位,这就是顺治帝。这位孝庄太后政治上极为干练,她不但扶持了一位皇帝,还培养了下一代皇帝,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康熙。

从作者的写作中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不管是顺治帝还是康熙帝,他们在当上皇帝的时候都是孩子,可以说并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也没有政治势力。这两代皇帝都不是所谓的完美意义上的“立嫡立长”,他们的母亲都不是正宫皇后,自己也不是年纪最大的皇子,之所以当上皇帝,可以说已经不是因为“人缘好”“得票多”这样的理由了。这时的接班人制度处于一种过渡状态:一方面胜出的人选是各方政治实力争斗平衡后的结果,符合最多数人的利益,属于一定程度的集体参政议政结晶;另一方面候选人的资格却从八旗旗主变成了皇帝的儿子,其他功臣就算功高盖主势力遮天也得乖乖当辅政大臣,“主仆”界限越来越不可逾越。

康熙这位从小就从政治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吹打过来的帝王,对继承人制度又有了更深刻的想法。他在二皇子胤礽(允礽)只有两岁的时候便确立他为明确的皇太子,未来大清帝国的掌舵人。立太子这件事在清朝还是第一次发生。

胤礽是康熙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虽然不是长子,但是嫡子,且是唯一的嫡子。康熙就算在后来两次废掉太子后,没有选择年纪最大的“大千岁”胤禔,也没有选择最有人望的“八贤王”胤禩,可见年纪大不够,有能力也不够。康熙帝二度废太子后,到死都没再立太子,至今关于胤禛(雍正)的继位是否正统仍有争论。康熙对于能力出众的皇八子曾有过质疑其母出身辛者库的言论,可见他内心对于皇子的出身高低有着明显的歧视。至此,“立嫡立长”制度再度出现。

胤礽(允礽)

▋巅峰坠落的太子

康熙的美好愿望仍旧是一场空。美好的父子情让他忽视了皇储与皇帝的根本矛盾——分权。对于皇帝,尤其是康熙帝这样极为自信且有主见的帝王,是绝对不允许第二个人能够颠覆他的权力的。尽管他选中的太子胤礽本人存在诸多“扶不起的阿斗”的问题,但本质上还是康熙接受不了天有二主,权力随着他年纪增长被太子鲸吞蚕食。不过作者也指出,在历朝历代的诸多倒霉废太子中,胤礽的结局算是很好的,他衣食无忧地活到了自然死亡,不管是废掉他的康熙还是后来上台的雍正,都没有在生活上太过为难他,反而还给了他许多照顾,由此有了郑家庄王府及后来的种种。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最重要的事之一便是如何选定继承人。从漫长的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经验摸索来看,“立嫡立长”确实是一种有效的选定继承人的制度。这种制度或许不一定能够选出最优秀的人来接管一国最大的权力,也不一定利于最有能力的人来治国理政,但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维护政权的稳定。中国古代自古思想便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平民百姓尚且认为自己有做皇帝的资格,那么王公贵族,尤其是皇帝的兄弟子侄们,为什么不会产生争一争皇位的想法呢?不管是论资排辈,还是纯粹拼文武才华,都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如参与康熙朝“九子夺嫡”的皇子们,谁又能说清楚哪一位是能力最强的呢?而“立嫡立长”之所以到明朝为止都被固定为受大多数人认可的接班人制度,就因为没得选、没得争,从而不会兵戎相见,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团结,也就是康熙所梦寐以求却得不到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停止内耗的方法,大家的精力如果都放在争夺皇位上,那么势必你搞我、我搞你,没有人真正去治理国家,一场内乱下来国家元气大伤,几世而亡,这不是深谋远虑的帝王们所希望的。

作者申红宝便正是抓住了这条线索,可谓稳准狠。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从顺治到康熙,从雍正到乾隆,几代清帝王所使用的皇位继承人问题由此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那便是四个字“权力之争”。抓住了皇权逐渐集中、中央集权逐渐扩大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便一拎而起,清晰明了,有了答案。从“具有地方特色的后金”到全国统一政权的大清,从八旗旗主“民主投票”选皇帝到康熙两立两废太子,从并肩而坐参政议政到皇帝一人乾纲独断,从兄终弟及竞争上位到只能传位给自家儿孙,这背后走过的历史过程也是清代帝王政治摸索的过程。抓住了这条线索,所有的史料便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就像拼图解谜一样纷纷指向了同一个归处。

正如夏连保先生所说,此书的写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史料准确,作者本身研究清史多年,又有扎实的文献功底,文中的叙述都是于史有征,而并非戏说或者“胡说”;二是生花妙笔,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和把握驾轻就熟,能对纷繁复杂的史料进行剪辑重组,并且用生动诙谐的语言表述出来;三是选点准确,从皇太极到乾隆帝历经五位皇帝、百年纷争,有过近四十年皇太子履历和两次立废经历的允礽,是皇位争夺大戏的最佳主角,而风雨中的郑家庄成了失败者远离权力中心的象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两手下能干但斗得凶,曾国藩如何解难题?小伎俩要使,高明处在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曾国藩带兵四法,曾国藩说凡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曾国藩1至40集播放

    安庆城下,曾国荃摆出的依旧是他那让屡试不爽的铁桶阵,深挖两条壕沟,外壕挡援军,内壕困守军。九个月后,天京城的洪秀全、洪仁玕坐不住了。为解安庆之围,洪秀全急召李秀成、陈玉成回京商量对策。与李陈二王见面后,总揽天国军政的洪仁玕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鉴于武昌为湘军粮草辎重的后援基地,守城的满人官文又是碌

  • 一面之缘,左宗棠凭啥征服人生最大贵人?左有大才是一,关键在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左宗棠的人生轨迹,林则徐女婿是左宗棠吗,左宗棠全传有声

    傲才的风云开坛人,可遇不可求!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左宗棠的“开坛人”,没有此人,左宗棠或许很难崛起于后来的乱世。1837年,郁郁不得志的左宗棠在湖南醴陵的渌水书院教书。此前,他刚刚遭遇了两次会试落榜,科举入仕这条道对他而言似乎越来越窄了。然而,就在这年秋天,他人生最大的贵人却悄然而至。一日,醴陵县令张世

  • 康熙非嫡非长,为何能继承皇位?原因很简单,只因他患过一种怪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纵观古代皇帝继承的原则,一般有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嫡则立嫡,无嫡则立长。”这个嫡长子就是正宫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只要这个儿子不出重大意外,基本上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就是他。 当然,如果皇后没有生儿子,那么除了皇后外,其他妃嫔的儿子则出现了机会,其中最先出生的儿子就可能成为下任皇帝的继承人选。那么问题来了

  • 康熙英明神武,可这个传教士骗他二十年,死后还为其举办盛大葬礼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皇帝被人称为“清朝一代圣主”,有历史学家甚至高度城战康熙皇帝,“一部二十五史中,惟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学精神的一个皇帝。”然而,再英明也皇帝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明朝末年,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所有的传教士都明白,要在中国顺利传教,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关键所在。刚开始,传教士在传教艰难,

  • 世人皆知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却忽略了决策者-道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林则徐简介贡献,对林则徐一生事迹评价,林则徐眼中的绝世神才

    勤俭节约,道光勤俭节约是出名的,绝不是走个形式,摆个样子。如果说,梁武帝为了信佛而吃素食的话,道光吃素食,长期不见荤腥,纯粹是为了省钱。自己穿的黄袍破了,去补丁,偌大的后宫,只有在皇后过生日才杀了两头猪,做碗有肉丁的打卤面,这都把大家乐坏了。很多人说道光,吃不好,穿不好,却放任内务府贪腐不管。说他节

  • 上海危急,面对求援,曾国藩如何抉择?看似高明实则离真枭雄很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曾国藩说凡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曾国藩十七年后回京有何感想,曾国藩女儿曾玉

    杭州失陷使太平军的势力在苏南、浙江一带如火如荼地连成了一片,天下富庶之地上海顿时陷入凶险境地。此时的上海,各国洋人不少,以何桂清为首的浙江败逃官吏和以钱鼎铭为首的江浙逃亡士绅也困聚在此。虽然官府和洋人都组织了武装,试图阻挡太平军对上海的进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华尔指挥、武器全是洋枪洋炮的中外混合军——

  • 康熙最敬重的女人,死后葬礼比皇帝还高,结果灵柩37年未能入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帝在即位六十年之际,举办了“千叟宴”以表示庆贺。在“千叟宴”上,康熙帝敬出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及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第三杯敬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鳌拜。没有他们,就没

  • 一美国人替太平军打清军,仗着是外国人为所欲为,李鸿章怒将他溺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鸿章对抗太平军后的感叹,李鸿章电视剧三十集,李鸿章最漂亮的小妾

    在热兵器时代下,装备先进火器的军队,在和冷兵器的文明进行作战时占有战场的绝对优势,但是冷兵器和热兵器的较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战斗就是典型的“冷热交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政府才节节败退,清朝官兵也彻底领悟到了热兵器的威力。曾经有一个美国人组织了一支洋枪队,还替太平军打清军,最终

  • 一藩属国被邻国欺负,乾隆帝说:给朕打!从此清朝又多一个藩属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很多读者对锡金王国都不会陌生,锡金王国在1975年已经被印度吞并。在历史上的公元1642年,喜马拉雅山南面建立了锡金王国,中国史书称锡金王国为“哲孟雄”,清朝入关取代明朝后,锡金王国主动向清朝称臣纳贡,从此成为清朝藩属国,几十年来锡金王国一直定期朝贡。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锡金王国的邻

  • 康熙最宠爱的儿子,一生两次被废既可怜又可恨,最终结局令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康熙与太子妃全文免费阅读,康熙最后对各个儿子的评价,康熙私访第二部30集

    众所周知,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以爱新觉罗·胤禛的获胜而告终。由于康熙儿子的名字比较难以辨识,因此很多人说到康熙的儿子很自然就想到了雍正,而对于其他皇子则是很陌生。今天笔者给大家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的爱新觉罗·胤礽(yìn réng))的故事。 相比与清朝其他皇子,胤礽的人生起步阶段可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