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横大河之北”对决“天下归心”,袁绍与曹操的十年长跑

“横大河之北”对决“天下归心”,袁绍与曹操的十年长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731 更新时间:2024/4/7 8:32:33

袁绍问曹操:“如果此次不顺利,那么我们可以在何处落脚?”

曹操反问:“阁下的看法呢?”

袁绍说:“我南面以黄河为界,北边到达燕、代之地,同时吸收戎狄的力量,再向南争夺天下,是否可行?”

曹操说:“我任用天下的有志之士,用正道来统御他们,那么就无所不能了。”

袁绍看到的是地利,曹操看到的是人和;

袁绍的格局在关东,曹操的格局在天下;

袁绍的选择本无问题,因为虽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天时不可捉摸,人和起伏不定,唯有地利最为稳固,可以决定成就的下限。

要想用动态的“人和”胜过稳定的“地利”,绝非寻常人可以做到。

然而志在天下的曹操,在这一场董卓之战后的十年长跑中,用眼界格局上的碾压,将“人和”的力量积累到极致,最终胜过袁绍的“地利”,一统北方。

袁曹争雄

【起跑】袁绍鲸吞河北,遥遥领先

诸侯讨董战役结束之后,袁绍回到冀州。利用“关东盟主”的巨大声望,从性格懦弱的韩馥手上夺下当时实力和潜力都最为强劲的冀州。由渤海太守摇身一变,成为冀州牧。

之后,谋士沮授提出了明确的战略规划,“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以冀州为根基,向周边扩张,逐步拥有青冀幽并四周。

在最初的两三年内,袁绍和袁术两兄弟,一南一北,堪称当时天下最强大的诸侯。

此时的曹操,远远不能和袁绍相提并论,只能在饱经战火的兖州寻得一郡之地落脚。兵微将寡,安心地做着袁绍的小老弟。

袁绍拿下实力雄厚的冀州

【追赶】曹操苦练内功,积攒实力

天下的格局让曹操明白百姓和民心的重要性

从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开始,东汉已经经历了连续数年的战火,百姓流离失所。而天下的诸侯们却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人口的重要性,要么横征暴敛,对百姓予取予求;要么懦弱无能,做不到保境安民。

而曹操则是诸侯当中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在其他诸侯浑然不觉的时候,曹操已经开始悄悄打下他日后崛起最坚实的基础。

(1)吸纳流民

公元192年,青州的黄巾军号称百万之众,进攻兖州。原来的兖州刺史刘岱没有采纳部下提出的据城坚守的正确策略,盲目与黄巾军交战,不幸阵亡。

此时,得到兖州士族支持的曹操临危受命,接手兖州,大破黄巾军。

《三国志 魏书》:得戎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

这一次吸纳的人口高达百万,让曹操的实力底蕴有了一次超乎想象的提升。大量的人口充实了饱经战乱而干涸凋敝的兖州,更是组建了日后威震天下的青州兵。

(2)实行屯田

手下的谋士毛玠向曹操建议,由于饥荒和战争的缘故,百姓流离失所难以安定,我们应当奉迎天子,发展耕织,继续物资,如此大事可成。

曹操采纳了毛玠的建议,定下了明确而夯实的发展基调。建安元年。曹操任用枣祗,任峻负责屯田。

这条措施看上去不起眼,却为曹操日后成就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屯田并不是曹操的发明,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汉武帝与匈奴大战,处于戍边的需求,在西北边境进行屯田,以军屯为主。一方面开拓荒地,巩固边境,另一方面也能加强边军的物资供应。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将屯田的策略复制到了中原腹地,形成军屯和民屯两种方式。帮助失去土地的农民恢复生产。

最初的屯田是从许昌周边开始,曹操攻下豫州,获得许多无主和荒凉的田地。有了生产资料土地,屯田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加上吸纳的大量流民。按照不同的分配比例,产出的粮食分归曹操和农民所有。

屯田使曹操摆脱粮食问题

屯田的实验成功和推广,让曹操一直困扰的粮食问题立竿见影地开始好转。屯田的第一年,就收获粮食百万斛,之后更是在各地郡县设置专门负责屯田的官职,进行推广复制。

曹操逐渐摆脱了缺粮的窘境,各地的屯田不仅让物资储备开始充实,而且减少了粮草运输的成本消耗,让曹操的大军能够快速调动,不受粮草的制约,人口与土地实现良性循环。

再对比下此时的袁绍,空有富庶的冀州,庞大的军队却无法供养,士兵需要以桑葚为食才能填饱肚子。没有重视人口的吸纳和粮食的生产,是袁绍战略格局上的认知缺失。在这一场长跑中,曹操渐渐追上了袁绍。

【反超】奉天子以令不臣,“人和”的威力开始爆发

奉迎天子是让曹操受用一生的一次决策。在袁绍的眼光还局限在为关东区域选出一位皇帝的时候,曹操已经将眼光放到了天下级别。奉迎了从血统到法理都毫无异议的汉献帝。将袁绍关东盟主的资历和威望优势完全击碎。

由于格局上的差距,袁绍没能看出汉献帝的巨大潜在价值。在拥有汉献帝之前,曹操只是群雄混战中的一员。但奉迎汉帝之后,曹操不仅拥有政治上的正统号召力,而且获得了关西、关东、士族、寒门等多方位的人才使用权限,拥有了更广泛的选人范围。

视野拓展到整个天下的曹操,自身也突破了用人的范围限制,不再局限于关东士族。除了相当强力的宗族大将,曹操广阔地从寒门、关西豪强,乃至降将中拔擢人才。

(1) 寒门取士

东汉以来,士族和寒门的矛盾一直存在。士族拥有大量的田产和人口,在经济实力上拥有绝对的优势。更重要的,在纸张和印刷术大规模推广之前,士族垄断了当时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儒家的经学,还是史书和兵法,都是各大家族的重要传承,寒门很难获得。

袁绍通过“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在事业初期快速获得非常多的资源。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袁绍的出身让他在用人时只会重用那些同样出身高门大族的世家子弟,而大量有才能却限于出身的寒门人士得不到发挥的空间。

曹操被士人称为“阉宦之后”,虽然曹氏和夏侯氏的力量不可小觑,但依然算不上顶级士族。在用人的时候,反而可以摆脱这些束缚,大胆地起用寒门人才。包括郭嘉、许褚、典韦等人,都是寒门甚至草莽出身,被曹操量才录用。

士族和寒门的争斗贯穿整个三国

(2) 收用汉室宗亲

作为实质上大权独揽的曹操,与汉室的关系始终算不上和睦。以汉室宗亲自居的刘备,成为曹操的一生之敌。

而曹操麾下,却有着这么一位汉室宗亲,淮南刘晔,是阜陵王刘延之后。按理说,刘晔对“挟天子”的曹操应该反感才是。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刘晔认为曹操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让天下恢复安定,于是甘心为曹操谋划。

曹操对刘晔虽然谈不上如同荀彧、郭嘉一般信任,但依然接纳他。并且在多次出征的时候,采纳刘晔的正确计策。这说明曹操的格局超越了汉室而放眼天下,对于有用之人,不管出身背景,都能够大胆任用。

(3) 接纳关西人才

典型的案例就是张绣和贾诩,尤其是贾诩,身为凉州人,尤其还有在董卓麾下工作过的履历,在关东士族眼中可谓是声名狼藉。

曹操不以此为意,对贾诩进行充分的重用,成为其核心谋士之一。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后来的南下荆州,以及曹丕、曹植的世子之争,贾诩都发表过关键性的意见,最终官至太尉,享年七十七岁,少有的高寿。

(4) 大胆信任降将

除了以上几类,对于投降过来的将领,曹操也可以展示出胸襟。标志性人物比如许攸,在袁曹僵持不下,曹操即将粮尽的节骨眼上。许攸的突然投奔,以及乌巢的关键情报,换谁来决策都要有所犹豫。但曹操凭借对于袁绍和许攸的了解,毅然下定决心,奇袭乌巢。

再比如如“河北四庭柱”中的张郃与高览,曹操不以两人河北武将的身份而芥蒂,能够给予充分的信任,在两军阵前予以接纳,并在日后予以重用。

曹操人才储备日益雄厚

人才的纷至沓来,以及用人的不拘一格和知人善任,让曹操的人才储备厚度开始慢慢超过袁绍,麾下形形色色的人才都能够发挥长处。

而更重要的是,曹操能够凭借宽广的胸怀和灵活的手腕,让不同出身背景的人才各司其职,人尽其用。这一点比袁绍帐下的乌烟瘴气好上太多。

上下同心、精诚团结的曹操阵营,经过三四年的东征西讨,逐步统一了中原地区,单论地盘大小已经和袁绍不相上下。

袁曹地盘已不相上下

【冲刺】官渡之战,曹操率先撞线

在战胜公孙瓒之后,袁绍的谋士沮授曾经就袁曹双方的实力对比做出了非常精准的判断。他说“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明确地指出了黄河两岸的优劣势,点明袁绍一方的根本优势在于战争潜力。并且提出完全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国志 魏书》:“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可惜,由于当时袁绍帐下河北和颍川两派人士内斗不断,袁绍对于河北派的沮授已不完全信任,没有听从,而是贸然发动了与曹操的决战,让沮授仰天长叹。

袁曹对峙官渡

双方在官渡对峙的时候,曹操非常担心东边徐州的刘备趁着兵力空虚,偷袭后方的许昌。但袁绍大兵压境,实在不敢分兵去讨伐。此时谋士郭嘉站了出来,

郭嘉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

曹操当机立断,采纳郭嘉的建议,留少量兵马牵制袁绍。自领主力东征刘备,解决了后顾之忧。

而与曹操的纳谏和果决相对比的是,在这期间,面对防守空虚的官渡战场,只要袁绍重兵出击,就可以轻易击溃曹操的防线,兵锋直达许昌。

冀州别驾田丰说袁绍曰:“曹躁与刘备连兵,未可卒解。公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

田丰耿直谏言反被下狱

而袁绍以小儿子生病为借口,没有任何动作,丧失了击败曹操的绝好机会,成为历史上的笑柄。

最终,一错再错的袁绍,被曹操奇迹般逆转,火烧乌巢之后,袁绍大败亏输,狼狈逃回河北,将霸主的位置拱手相让。

这一场竞赛,在战略方向没问题的情况下,袁绍利用先发优势,开局阶段占据无与伦比的领先地位。可惜由于出身、格局、能力、气度等各方面的差距,使得袁绍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和时间窗口,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让曹操不断整合各方力量,在战略和战术层面实现反超,最终将“人和”的威力发挥到极致,成就了经典的以弱胜强。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也许袁绍与曹操的这一场十年长跑,从两人当初说出那段对话的时候,结局就早已注定。

更多文章

  • 杨广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无道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的杨广是昏君吗,杨广是一个好皇帝吗,隋炀帝杨广是暴君还是昏君

    说他是明君吧,为何把大隋一盘好棋下的支离破碎,最终二世亡国。说他是昏君吧,为何又能作出堪比秦皇汉武的功绩呢? 神徒以辩证的思维,公平公正来评判一下杨广的功与过。 我们从小在评书影视剧里听到看到的杨广形象无疑是负面的,什么昏庸无能,贪淫好色,欺母戏妹等等,简直就是史上第一的昏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

  •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两大高光时刻,但终究无法掩盖他一个致命弱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三国时期蜀国最有名的将领,个人觉得肯定是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世人皆称他为“关二爷”,即便到了今天也被人们供奉,作为“忠义”的典范备受崇敬,当然,关羽之所以这么有名肯定是和他个人的作战能力和军事才能挂钩,曾经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口耳相传的经典故事,不过你可知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怎

  • 杨广玄孙:历史上除了杨广的直系后代,还有过继给杨侑的后人杨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隋末杨广孙子杨侑留守长安,在李渊起兵攻破长安后,来了一出三辞三让,把大隋江山禅让给了李渊,傀儡皇帝杨侑被降为酅国公,被幽禁于长安。 杨侑什么时候死的?怎么死的?史书记载不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认为是武德二年,就是619年八月初一死的,而他的死因一说是病死的,一说是被害的,不管他是怎么死的,他是没有

  • 怪不得曹丕只活到40岁,曹操尸骨未寒,他就做这2件令人不齿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一代枭雄,一手建立起来曹魏政权,同时也是三国之中整体实力最强的,毕竟后来只有曹魏政权活到了最后,蜀汉和东吴先后灭亡,只不过曹操没有亲眼见到三国统一的局面,不失他人生一大遗憾,而他将这份希望寄托在自己儿子即后来的魏文帝曹丕身上,没想到他的儿子也没能完成大业。不仅如此,曹丕仅仅在位七年,

  • 杨广玄孙杨慎矜,被婢女牵连,惨遭侄子和李林甫诬陷,被玄宗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慎矜灭族后有无后人,杨慎最出名的10首诗词,杨廷和为什么要杀杨慎

    杨慎矜门荫入仕,起家汝阳县令,他本身很有才华,又有“任侠”的好爽,所以朋友特别多,尤以治理地方闻名。他也是被李隆基看重,并子承父业。李隆基中后期开始变得刚愎自用,骄奢淫逸,只知贪图享乐,大肆挥霍家底,当时的历史背景,蕃镇节度使看李隆基大量赏赐,他们也眼馋啊,想着法的要赏赐,本来蕃镇是朝廷给钱给粮,属

  • 此人是聂壹后人曹操的名将,关羽从不与他战,他的大名小孩都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三国的时候,而此人则是聂壹的后人,他追随过吕布,但在公元198年,吕布被曹操所擒杀,作为聂壹后人的他,就投降了曹操。公元198年,他被曹操封为关内侯,此时,年轻的他才刚刚29岁。之后,他为曹操立过汗马功劳,蜀汉的五虎将之首关羽,从来不会和他争战,因为关羽了解他的武艺,更了解他的脾性,更因为,他和

  • 杨广带着一群嫔妃和数万大军御驾亲征,路上冻死一半,却还打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广老婆全部图片,杨广与杨勇夫人,杨广张丽华最后吻戏

    对于隋炀帝杨广,恐怕许多人,都会有股子无力吐槽的感觉。人们都说明末的崇祯帝,是最不像亡国君的君主,但实则这仅仅表达了一种惋惜之情。毕竟大明朝已经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崇祯手里时,早已经是积重难返了。此刻别说是崇祯了,你就是让朱元璋穿越过去,他都会束手无策。因为那局面,就不是靠一人就可挽回的。 反观杨广,

  • 孟姜女哭长城,真的跟秦始皇有关系吗?秦始皇:这个“锅”我不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这故事讲的是,在秦始皇的统治下劳役繁重,孟姜女与自己丈夫范喜良仅仅新婚三天,新郎官范喜良就被抓去修筑长城,过了不久因过度劳累致死,尸骨也无人掩埋,尸体就随着长城的建筑留在了他用生命建筑的长城之下。而孟姜女因为十分思念新婚的夫君,简单收拾好行装,历经艰辛,不远万里去寻夫。来到长城边,本以为是离别重逢的

  • 杨广在江都之变被杀后,隋朝皇室宗亲,有四位宗亲做过傀儡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位杨浩杨浩作为皇室宗亲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也挺坎坷的,他父亲是杨坚的第三个儿子,杨浩为秦孝王杨俊的长子。618年宇文化及弑杀了杨广,皇室宗亲也被杀的差不多了,只留下了杨浩被推上了傀儡皇帝宝座,史称年号“天寿”,这次事变史称江都之变。因为杨浩和宇文智及关系不错,得以活命,但是也被宇文化及推上了皇

  • 赵云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为何得不到重用?三个原因让刘备有顾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云为啥不受刘备重用,刘备张飞赵云兵书搭配,刘备收赵云视频完整版

    第一,刘备早年的经历并不如意,到处投奔也没有好的归宿,直到自己开始招兵买马之后,才有了小小的起色。即使如此,他所占领的地盘也并不大,所以他急需扩大势力,筹谋将来。而赵云只是一个武将,对刘备而言也许是锦上添花,但并非是必不可少,刘备更想要的是像诸葛亮这样的谋略之才,可以帮他扩大势力甚至实现统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