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和李严一起成为顾命大臣。而刘备临终遗言是这样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而诸葛亮在听到之后更是流着泪说:“臣当效忠主上,竭尽股肱之力,辅佐幼主,至死不渝!”
其实刘备临终前也在提防着诸葛亮,怕他篡权。刘备临终前让赵云忠心辅佐少主,又对诸葛亮说可以取而代之。可见如果诸葛亮真的自立,赵云绝对不会同意,赵云对刘备可是忠心耿耿。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并不是谁都能够做出来的。
在刘禅继位之后,继续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还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地位之高。但就是这样一个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的人,始终忠于蜀汉后主刘禅,没有自己称帝。不是没有能力和条件称帝,而是自己不想称帝。这与诸葛亮本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古代,非常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刘备不惜三顾茅庐,最终请到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内心自然是万分感激。
其次诸葛亮是一个文臣,虽然是军师,但带兵攻城拔寨的是前线将领,这些将领在士兵中的威望是极高的,诸葛亮要造反,必然要收服这些将领。表面上蜀汉内部和谐,北伐各路大军都服从调配,那也是打着先帝匡扶汉室口号去的。蜀汉内部有几大派系,一直都不安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对于这些局势,诸葛亮有自己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做出了一些正确的决断。而他也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与不足,对用人的失误、对人才的限制,这点是很严重的。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每件事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敬职敬业,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尽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但是益州却一直远离战争,人民必定十分厌战,但是北伐的军队不会厌战,而诸葛亮在后期将李严一步一步逐渐架空,这时候的诸葛亮的名声和威望都是达到了极致,这时候绝对是他称帝的好时机,民心也会顺从于他,但是他依旧还是没有选择称帝。
但是也有人说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为了受九锡,进而代汉称帝。因为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不北伐就不能显示其军事才能,蜀中士人就不会心悦诚服,也无法树立起个人声望,最终也就不能达到登上帝王宝座的目的。
但是诸葛亮一生的目标就是兴复汉室,回到旧都。他写给刘禅的出师表字字都在表达着他对国家的担忧,他的忠心我们从他的文章里面就可以清清楚楚的就看得出来的。作为东汉末年的传统文人,诸葛亮的内心仍然将汉室作为正统的。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默许或者支持了刘备的称王称帝,那也是刘备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诸葛亮一直都为了复兴汉室做着持续不断地努力,人生目标就是如此,称帝与他的目标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