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狂谋贾文和,此人身怀奇谋,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他也许有着种种别人难以企及的过人之处,但就客观效果而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就连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并列立传,撇开道德威望,先注重影响世事的深度,则贾诩与二荀并列,并无不当。
他出生在武威,在当时来说是西北一个重镇。贾诩年轻时也小有名气,曾被人评为“有良、平之奇”。在董卓时期,贾诩只不过是中郎将牛辅下属的校尉而已,让他匡正朝纲,这也是不可能的事,董卓信赖的人是蔡邕、王允。但是在董卓死后,王允掌权,贾诩帮助目光短期的李傕等人找回生存下去的方向。李催、郭汜回攻长安,控制了东汉小朝廷。就是因为贾诩的一句话灭掉了一个朝代。
献帝东归是历史上一场悲剧,四百余年汉朝的威严扫地,同时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权谋大戏,因为愿意带皇帝东归的人,并非各个都是忠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不论是武将还是文臣。但是这时的贾诩联系了在南阳的张绣,张绣得知他有投靠的意思,马上派人去迎接。
在张绣身边,贾诩帮助他两次打败曹操,所有人提到曹操平生所吃之败仗,都不会不提"宛城战张绣"。后来不久,当曹操和袁绍两大军事集团纷纷剿除诸侯之后,世界虽然没有变得安宁,但在一般人看来局势却已明朗不少。投靠袁绍还是曹操,就成了张绣迫在眉睫之事。正是在贾诩的计谋安排之下,张绣投靠了曹操,从此张绣成为曹操帐下一员战将,贾诩成为曹操幕中一位谋臣,而且曹操终其一生给予张绣的奖赏从来就是超过其他人的。张绣也是感激不尽。
其实,除了非凡的智商和军事才能之外,贾诩最难能可贵的还是超高的情商。他为人处世非常低调。在投奔曹操后,他甚至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也很少主动出谋划策,对于曹操的家事贾诩也处理得非常圆滑巧妙。内定接班人就能很好的体现贾诩的才华,曹丕与曹植两人各有一股势力。怎么说是一个大问题,偏偏这个人是贾诩。
当曹操问他的时候,贾诩“闭口不答”,曹操自然不高兴了,贾诩的回答无比巧妙——我正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呢?(这两人都是立幼不立长,最后导致兄弟相攻,父子不和,内部分裂)。曹操听后哈哈大笑,问题圆满解决,贾诩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暗含了诸多考量,借用袁绍和刘表的故事,也暗中回答了曹操的问题,接班人不宜“废长立幼”。
如果我们认可曹操是一代枭雄的话,在三国时代,真正在谋略上击败曹操,并让曹操自己都很佩服的人,就是贾诩了。他的谋略之奇之准,其所谋影响之巨,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他翻云覆雨的权术运用,不重在治国安邦,也不长于领兵作战。他更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永远在幕后,运筹帷幄,往往收到决胜千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