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美日韩三国历史教科书都是怎么写中国的?可能有点出乎国人意料

美日韩三国历史教科书都是怎么写中国的?可能有点出乎国人意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303 更新时间:2024/2/9 12:01:23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通俗来讲, 其意思就是看待同一件事物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即便是在史学家的眼中,他们对于历史的真正记载也会因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譬如说,在明朝时期,史学家的观点和清朝时期的观点就不一样。经过后人大量的考证之后发现,清朝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大量的“篡改”。

[var1]

当然,关于这种事情我们无法评价,但如此歪曲历史的行为却是统治者作为胜利者一方的惯用手段。不过,即便不是胜利者,哪怕站在第三方角度来看待同一个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外国人看待中国历史的角度也会带着主观意识。

那么,美国日本韩国这三个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中,又是如何描写中国的呢?

这一点,恐怕真的会出乎所有国人的预料了。

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

在美国小学六年制的全部阶段中,一到五年级是没有提及中国历史的。而在小学六年级这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中,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所提及。

美国教科书中的中国历史是从商朝开始,因为美国人认为夏朝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因此将商朝作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而小学六年级学生主要学的就是孔子的生活以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方面的知识。

[var1]

除此之外,还有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的政策和政治成就等等知识。再有就是汉朝的建立以及版图扩张等方面的知识。

另外,到了初中时期,会在世界历史中提及中国历史的四个朝代,分别是唐朝、宋朝、元朝以及明朝。其中所讲述的知识通常都是分析朝代的兴衰交替以及社会结构变化,还有跟周边地区文明的关系和影响等等。

高中时期,则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色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比如说,佛教文化的影响,丝绸之路所产生的影响等等。

美国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描述基本上是站在一个第三方比较客观的角度来写的。至于朝之间争权夺利之类的历史事件则并不关注,更多关注的是事件发生后所带来的影响和政策变化。

而到了十年级以后的学生学习近代史这部分之后,美国历史教科书描写的就不怎么“客观”了。或者我们可以说,美国是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来看待近代史的。

[var1]

譬如说,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仅仅提及了领导人做出的一番努力和贡献,至于日本所犯的罪孽基本上没怎么提。毕竟,日本是美国在亚洲平衡中国力量的重要砝码,肯定不能在教科书中“黑”自己的小弟。

因此,美国教科书如何描写中国的近代史,就算这里不说,想必大家也会有所预料,那肯定是带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角度来描写的,里面甚至对中国进行了污蔑,这一点国人看后定然会觉得气愤。

那么,相比较美国而言,跟中国文化牵连甚多的日本,他们的历史教科书又是如何描写中国的呢?

事实上,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同样要分成中国古代和近代两部分来讲,而且日本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描写角度也多有不同。

二、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

或许是因为日本曾经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缘故,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描述非常详尽,尤其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描述比较多。譬如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以及老子的道家思想文化等等。对于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描述,日本历史教科书和我们并无太大的分歧。

[var1]

不过,在中国古代军事力量方面,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有一些不同的描述。譬如说,汉武帝刘彻在元封二年派东征军攻灭朝鲜一战,这在史书中是平定朝鲜的一战,但在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对此认定的是汉朝扩张领土的一战。

另外,在古代日本朝贡古代中国一事上,日本教科书中描写的是“派出使者”,而并非是“朝贡”,可见在这一方面,日本历史教科书也做出了一些“粉饰”。

除此之外,在元朝和日本之间的冲突,日本教科书中的描写也多站在日本人的角度,他们甚至有蒙古族并非是中国人的倾向描写。

此外,在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近代史的描写,尤其是中日战争那一段描写,事实歪曲的就比较严重了。比如说,尽管日本历史教科书承认“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人挑起的,但是其背后的原因和真相却写的很模糊。

另外,在“卢沟桥事变”的描述中,日本各版的历史教科书也是含糊不清,其背后原因和历史背景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var1]

对于日本在中国造成的南京大屠杀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则多用大量、很多、据说等词语,基本上全部都会用不确定的词语来淡化大屠杀的残酷性。而且在战争中也格外强调自己一方所受到的伤害,对于其背后的原因则语焉不详。

因此,总的来说,日本教科书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国人基本上可以预料到,不外乎是把中国当成反派来看的。

那么,1948年才在朝鲜半岛上建立的韩国,他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又是什么样子呢?

实际上,在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的描写也算是有褒有贬吧。

三、韩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

在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对古代中国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签,那就是“文明古国”,这一点在韩国人眼中是非常明确的。在韩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历史内容比较多的有《世界史》《韩国近代史》等书籍。

[var1]

从其中的篇幅来看,描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譬如说,中国文明的产生,以及对外带来的影响和对周边地区的传播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一部分描述对中国古代文化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但是同样的,在韩国历史教科书中描写,认为在中国古代对韩国和日本等周边国家输出自己的文化同时,那些周边国家并未全盘接收,反而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创造性改动,发展演变出了具有本国特色、完全属于自己的文化。

比如说,三国时期,高丽从中国引进了官僚制和科举制,同时引进了活字印刷等优秀文化。

但是在描述唐朝及元朝等朝代时,韩国历史教科书中认为当时中国带着强烈的扩张野心,在跟韩国冲突中,也认为中国是“侵略者”,并且将中国描述成“东亚霸权”,这种描述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至于韩国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近代史的描写,就提及的不多。但对中国近代的性质,却是直接开始狠贬了。其认为中国近代的国家性质可以跟北方的“朝鲜”挂钩,代表着“独裁统治”。因两国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缘故,韩国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近代的提及,基本上是天差地别的。

[var1]

总的来说,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高度的赞扬,但同时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中国多次侵略韩国”。

综上所述,各国的历史教科书对中国的描写可以说是各有不同了。

结语:

事实上,就如同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即便是小到一个个体,在看待同一部著作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更何况是在历史各个时期有所冲突的几个国家。

如此一来,通过历史教科书来描述对方国家的历史,定然也是站在自己一方的角度来进行表述的。因此,美日韩三国的历史教科书对中国的描述,其有所不同之处,有所歪曲污蔑之处,国人基本上是可以预料到的。

另外,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于美日韩三国的描述,也未尝不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待的。可能,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他们国家的描述可能也不是那么“准确”。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此人一句话灭掉一个朝代,诸葛亮非其对手,他才是三国第一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乱世狂谋贾文和,此人身怀奇谋,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他也许有着种种别人难以企及的过人之处,但就客观效果而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就连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并列立传,撇开道德威望,先注重影响世事的深度,则贾诩与二荀并列,并无不当。他出生在武威,在当时

  • 秦王请薛公入秦为相,不惜代价与楚绝盟,太后设套离间两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楚国太子在秦为质,质秦期间怒杀秦国大夫,祸事上身怕殃及自身,便连夜逃回楚国,楚国为制衡秦国,又将太子质与齐国为质,与齐结盟,这苦命的刚逃离虎口,又进狼窝,最后终于把苦日子熬尽,摆脱人质生涯之苦。楚怀王被囚禁于秦国,秦王胁迫楚王割地之事,消息传回楚国,众臣惊恐不已,为破秦之诡计,众臣商议扶太子以正位保

  • 飞将军李广齐名,百人阵中取敌将首级,不幸媳妇被皇帝看重,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广将军的故事简介,李广个人简介,卫青和李广哪个厉害

    ★摩诃讷于语言,恂恂长者,至于临戎对寇,志气奋发,所向无前。年未弱冠,随侯安都在京口,性好射猎,无日不畋游。及安都东征西伐,战胜攻取,摩诃功实居多★萧摩诃、任蛮奴为大将,皆一夫之用耳以上是历史人物对于这名将领的忠勇的描述,能与李广齐名的,还有这么高的评价的将领,。是,对武将的最高描述也就是万人军中取

  • 汉武帝临终为何非要处死钩弋夫人,并非担心母强子弱,而是个骗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汉武帝古代历史的点评很高,他是汉朝第七位皇上,将国家治理的发达,殊不知在挑选继承者一事上,却看起来没那么游刃有余。本来他看中的皇太子刘据,由于牵涉巫蛊之祸被整死了,渐渐地老去的他居然发觉,自身没有一个适合的儿子承继帝位,最终,汉武帝决策让自身最小的儿子刘弗陵称帝,殊不知这是要杀了刘弗陵的妈妈钩弋夫人

  • 董卓只有5万兵马,十八路诸侯去征讨,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董卓简介和历史,董卓究竟有多残暴,董卓是怎么被推翻的

    罗贯中:董卓迁都汉帝忧,生灵滚滚丧荒丘。狗衔骸骨筋犹动,乌啄骷髅血尚流。郿坞追魂凭李肃,宫门取命有温侯。奸雄已死戈矛下,直到如今骂未休。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把持朝政,以图诛杀宦官,反被宦官所害。众将士震怒,除掉宦官,皇城大乱。后董卓进京

  • 此人不死,一统三国非他莫属,曹操都自叹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孙策人称“小霸王”是乌程侯孙坚的长子,也是东吴政权的实际缔造者。少年之时,就跟随父亲孙坚出生入死。而孙坚早就给儿子规划好了道路。长子孙策字伯符,显然要执掌兵权的;次子孙权字仲谋,让他在旁出谋划策;老三孙翊字叔弼,老四孙匡字季佐,合在一起就是辅弼左右,显然孙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自古英雄出少年,孙策亦

  • 此人堪称三国第一名将,擒关羽斗张辽,如今子孙遍布海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吕蒙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私自跟随姐夫邓当去打仗,而当邓当知道之后,把这邓当吓得赶忙回去给吕母打小报告,但是吕蒙却不这样认为并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吕蒙的姐夫邓当是在孙策手下,而吕蒙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在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

  • 张飞有燕云十八骑,关羽有五百校刀手,赵云的亲卫名字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飞的燕云十八骑都有谁,关羽张飞刘备赵云谁的年龄大,500校刀手

    我国古代战场上,交战双方往往是混战一方,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战场上刀剑无眼,所以通常情况下地位稍显显赫的武将,都会带着一些亲卫,协同作战以防不测。这两个亲兵就像一个武将的影子,忠心耿耿而又强悍,相貌平平而又默默无闻,伤势严重,待遇自然也极佳。三国的那些武将身边自然少不了这种亲卫。刘关张的亲卫

  • 董卓可以废立皇帝,为何还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怎么不选择篡位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董卓为什么废立汉帝,董卓秽乱内庭是什么意思,貂蝉怀了董卓的孩子吗

    董卓,字仲颖。东汉末年权臣,轮氏县尉董君雅的儿子。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遇到京中动乱,救驾大功于北邙山,开始掌权。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实力大增。初平三年(192年5月22日),司徒王允施展反间计,为部下吕布所杀。董卓是一个非常有欲望的人,即便废立皇上、弑帝等事,通常

  • 秦始皇“焚书坑儒”,如果真有其事,为何很多书仍能流传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尽管很多无法点评,可是总归或相对能依据其一生的贡献来得出一个相对公平的观点的。而秦始皇则不一样,他开辟了史无前例的伟绩,以至于千秋万载的帝王都不得不被迫成为他的后辈,向他学习,可是另一个一方面,这个不可一世的皇帝陛下却依然由于一些“滔天罪行”而饱受诟病。实际上对秦始皇而言,大家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