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字子义,青州东莱郡黄县人,少年时勤奋好学,不到弱冠之年就在郡里担任了奏曹史这一官职。而真正是他名扬四海是救了孔融,当时孔融担任北海相,他听闻太史慈的事迹以后,啧啧称奇。由于太史慈已经避祸辽东,孔融欲求一见而不可得,于是他数次派人去看望太史慈的母亲,后来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孔融出屯都昌,被义军管亥部包围。恰好太史慈从辽东回来探亲。
太史慈听闻孔融经常探望自己的母亲,关怀之心甚至还超过了一般的故交,所以在听闻孔融有危险之后,先将自己的母亲安顿好,然后去解救太史慈,当时义军对都昌的包围还不是十分严密,太史慈趁夜色偷偷潜入城中,拜见了孔融。但是孔融却对太史慈的能力产生质疑。
后来在太史慈的百般劝说之下,他终于相信了太史慈,太史慈之后用计逃脱出城,太史慈见到刘备说:“孔国相被乱贼围困,危在旦夕。他听说刘使君您有仁义的名声,能够救人之急。现在他派我从敌人包围当中不避万险来向您求救,生死存亡全在您一念之间。”而当时的刘备尚未得志于天下,正急于树立仁义的名声,于是就去解救孔融。太史慈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用行动麻痹义军,用言辞说动刘备,都无愧于“天下智士”的赞誉。
文人天性多疑,优柔寡断,写诗作赋是孔融的强项,要征战沙场,运筹帷幄就不行了。而太史慈却是一心要凭借自己的本领,在这个乱世建立不世之功的人,于是找了个借口就离开了,但是刘繇也不是识人之人,当孙策进攻刘繇的东阿,刘繇连吃败仗,有人建议,不如要刘繇的老乡太史慈担任大将,对抗孙策,可是刘繇却拒绝。
刘繇只让太史慈担任侦查军情的任务,没想到太史慈干斥候,也竟然干的轰轰烈烈。由于刘繇多项举措失当,在孙策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太史慈一直保护刘繇退守豫章。后来,太史慈自称为丹阳太守,率领刘繇旧部,占据丹阳七县,对抗孙策。但是也正是孙策真正知道太史慈是一匹千里马。
两人再次相见,虽然孙策是得胜的将军,而太史慈是落败的俘虏,但孙策喝退士兵,亲自为太史慈松绑,并把自己的锦袍给太史慈披上,然后恭恭敬敬地把太史慈请入寨中。这是真正的不打不相识,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孙策说到做到,重用太史慈,太史慈也对孙策死心塌地、忠心耿耿。
后来刘繇死于豫章后,其部下数万人军心不稳。孙策便命男主去做安抚工作。有人劝他,太史慈这一走,肯定不回来了。孙策坚信对方人品,不听这些猜测。临行时,他问男主何时回来,太史慈说,不出2个月。最后,太史慈果然如期归来。
孙权上台后,太史慈仍是东吴的重要将领。他因病去世前,遗言是:“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时年41岁。太史慈一生重信义,讲然诺,为解北海之围万死不辞,为报知己准时归来,虽然早逝,却如流星灿烂,光耀世间。刘备当时若是得到太史慈定能一统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