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些方面来说,曹操与司马昭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都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也都为自己的儿子禅代前朝奠定了基础。也都曾挟持天子,称公称王称相国,加九锡,为自己的儿子禅代前朝修筑了通衢大道。
在司马懿去世之前,他将自己的权势交给了长子司马师手中。而司马师颇有司马懿的风范,遵循司马懿的遗言,他很快察觉到李丰等人的阴谋,来了个先下手为强,以企图"废易大臣"的罪名将李丰连同夏侯玄等人全部抓住,灭了三族。将曹芳废掉,另立曹髦为帝。通过废一帝,立一帝,司马师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和扩大。继续在明面上辅佐魏帝曹髦。
但是只可惜司马师英年早逝,在临终前,司马师将权势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司马昭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司马师在去世的时候没有子嗣,所以司马昭接手也是顺理成章。公元263年,曹魏一方的司马昭奉命讨伐蜀汉政权,当姜维率领大军苦苦抵抗,并图谋如何救主的时候,后方却传来了后主刘禅已经投降的消息。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和刘禅两人喝得尽兴,于是司马昭问刘禅,你想不想蜀地?刘禅立马回道,此间乐,不思蜀。当时的老百姓把这个地方叫做阿斗寨,但是刘禅却命名为中山寨,而且还特意制成牌匾悬挂在寨门上,等司马家来了之后,一看“中山寨”三个字,完全没了杀刘禅的心思。中山寨三个字倒过来念的意思是“在山中”,完美表达了刘禅胸无大志,一辈子愿意呆在山里面。
而司马昭也可以全心对抗曹髦,从正史来看,司马昭固然跋扈,但一直坚定曹髦为正统。即使曹髦让他对曹魏丧失了愚忠的最后心理防线,他也没想自己代魏称帝,而是坚决反对废曹髦。司马昭执政,以仁治国,以民为本,一以贯之。爱护百姓、减轻刑罚,洞悉百姓热爱和平、期望统一之心,以招抚之策解决了少数民族问题。
但是曹髦却不安生,亲自率领宫中侍卫和奴仆杀出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率兵迎战皇帝曹髦,贾充说:“司马公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用问吗?”成济听了这话,壮着胆子上前刺死了魏帝曹髦。司马昭一时间处在朝野舆论的风口浪尖,加之他已经年过半百,所以称帝的事就留给了儿子。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数月之后,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其实司马昭没有称帝,也是有自己的打算。首先,没有必要,虽然不是皇帝的身份,但是也只是有实无名而已,毕竟已经是独揽大权,称帝与不称帝,区别也就是一个身份。篡位的名声可真的是不好听,既然已经有了皇帝的待遇,也就不必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