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才能比肩郭嘉和司马懿,历经曹魏三朝,曾出一计使可以夺蜀

才能比肩郭嘉和司马懿,历经曹魏三朝,曾出一计使可以夺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676 更新时间:2024/2/4 5:06:57

据史实记载,刘晔是正统的汉室宗亲,在他7岁时,受到母亲临终嘱托,除去父亲身边的危险小人,刘晔一直谨记于心,到了13岁,他借机会斩杀了父亲的宠信侍者,并坦然向父亲请罪,可见年幼的刘晔就已经胆识过人。在跟随曹操之前,刘晔所在的家乡遭遇土匪豪强的欺凌,并强迫他参与其中,适逢曹操派使者到扬州,刘借此机会,设了一局鸿门宴,成功将豪强头领郑宝斩杀,同时利用曹操的威望震慑住郑宝的部众,将他们招降进太保刘勋的军队,此事进一步凸显了他的谋略之才。

随着刘勋的兵败,刘晔加入了曹操的阵营,曹操手下谋士如雨,刘晔虽有过人之处,才华却并没有得到完全施展,他先后献计助曹操平定陈策叛乱及攻占汉中,但在扭转三国局势中,他的锦囊妙计大多未被采纳。比如他曾劝谏曹操一鼓作气攻打蜀中,当时的刘备根基未稳,民心不足,又疲于对付孙权,正是夺蜀的大好时机,曹操考虑再三,拒绝了刘晔的建议,结果正如刘晔预料的那样,蜀中百姓"一日数十惊",待刘备回到蜀中,一切为时已晚。

刘备称帝之后,借着士气正旺,同时为了给关羽报仇,起兵攻打东吴,初期大获全胜,让孙权压力倍增,为了防止魏蜀两面夹击,孙权不得不假意向曹丕称臣,取得暂时的和平关系。刘晔洞悉一切,告诉曹丕这一切只是孙权的权宜之计,待东吴渡过难关,会构成更大的威胁,还不如趁此机会,斩草除根,先灭吴国,再集中精力对付蜀国。可惜曹丕刚愎自用,心胸狭隘,没有听从他的计策,甚至加封孙权为吴王,进一步增强了吴国的实力。

果不其然,后期刘备节节败退,吴国越战越勇,此时的曹丕又准备出兵伐吴,正处于关键时期,刘晔料事如神,认为吴国此时势头正旺,攻取不易,最终曹丕失败。因此刘晔的计谋屡次被否决,难免心中郁闷,更令他心寒的是曹丕不仅不吸取教训,反而讽刺他空有聪明才智,却只知预测敌情,这让刘晔心寒不已。

到了曹叡继位,刘因为是跟随两朝君主的近臣谋士,因而得到了曹叡的重视。曹叡虽有意伐蜀,但遭到群臣的反对,刘晔在朝堂之上附和众人,私下却支持曹叡伐蜀的决定,此举让有心之人认为他是曲意逢迎的小人。殊不知,刘晔自有他的独特见解,他告诉曹叡:"兵者,诡道也",意思是如果不私下商讨伐蜀计策,极有可能会被敌国奸细窃取情报,提前做好防范,在朝堂上大张旗鼓的反对伐蜀,可以让敌人放松警惕,胜算概率大增。只是曹叡的帝王谋略不及曹操和曹丕,对谗言的鉴别能力有限,他听信刘晔政敌建议,设套试探刘晔,刘为了曹魏建设,心力交瘁,忠心为主,没想到这是个圈套,中计后彻底失去了曹叡的信任,计谋自然不会被选用。

相比较郭嘉司马懿,笔者认为刘晔最大的遗憾是没有遇到他真正的伯乐,满腹谋略才华却遭帝王猜忌,政敌算计,实属可惜。历史上的郭嘉平吕布、定河北,英年早逝但也算物尽其用,被封为曹操第一谋士,而司马懿博学洽闻,屯田水利,平定辽东,与诸葛亮斗法多年。相比较两人的丰功伟绩,刘晔似乎显得并不起眼,实际三人的才能不分伯仲,只是刘晔缺失了发展的时机。也许是因为他特殊的宗室背景,即使全力辅佐曹魏君主,也时常会遭到猜忌,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刘晔生在群雄争霸的三国时期,正是需要人才的大好时机,但正是因为高手如云,他的才能又在各方争斗中逐渐被埋没了。

更多文章

  • “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令明朝重回宗主地位的睦邻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巩固边疆政策,明朝建立的基本国策,明朝对外政策形成与调整的历史

    明朝代元而立之后,古老的中国再次从十几年战乱中苏醒过来,神采奕奕地傲视着四周的世界。然而此时的中原大地却并未能恢复到巅峰时期,元朝统治者错误的对外政策于元朝末期的大动乱极大地损害了中原的元气,直到明初都一直未能恢复过来。明初严峻的内外生存环境决定了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安养生息,尽快恢复和发展生

  • 许皇后:被汉成帝专宠10余年,最终还是失宠,遭人算计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宣帝许皇后死亡时间,汉成帝许皇后,汉成帝和许皇后关系

    许氏家族为了在朝廷上保持地位,便要将自己的族人安排进宫中,而许氏家族不仅只有许平君一人当过皇后,其堂弟许嘉之女,许氏(其本名不详)面容姣好,艺术精湛。许氏家族便把她许配给了当时时任太子的刘骜做太子妃。而刘骜后来也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成了后人称为汉成帝。但是提起汉成帝刘骜的家室时,大多数人想到的并不是

  • 从权倾天下到全族被诛,霍光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霍去病是西汉王朝名将,在其流星般的短暂一生中,四次远征漠北,斩杀匈奴11万,最远深入狼居胥山,祭拜天地后,凯旋而归,打得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远遁,出现“漠南无王庭”的局面,遗憾的是,霍去病年仅24岁就因病去世。汉武帝闻讯,悲恸异常,下令铁甲军列成阵队从长安排到茂陵,把霍去病的墓修成祁连山的形状,追赠谥

  • “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宋朝为何要保留弊端丛生的厢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厢军本为五代时期能征惯战的“藩镇之兵”。北宋初年,赵匡胤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采用“收其精兵”的方略,把厢军中的精锐扩充到禁军中去,同时又奉行“养兵”政策,保留了厢军这一旧有的军队组织形式,形成了北宋正规军独特的“禁军——厢军”二元组织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厢军由五代时期的藩镇之兵变为国家正兵,由强

  • 蜀汉的衰落不只是刘禅的错,他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下场极其悲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刘禅时期,要说整个集团里最熟悉刘禅的,真能讨刘禅欢喜的,就是大宦官黄皓。黄皓天生就聪明伶俐,从小就会察言观色,深得大人们们的喜爱。随后他便入宫,开始了他堪称传奇的职业生涯。因为他的天赋和努力,他所扶持的人员越来越大,终于一步一步的向着核心区域慢慢靠近。但是当时刘备还在,他一直没有机会。终于,机会等

  • 马扩的正确建议,可以避免北宋灭亡,为何被宋徽宗拒绝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宋宋徽宗,北宋马扩简介,北宋关于马的政策

    马扩认为,宋金两国交涉,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如果金国同意归还燕京和云州(即西京),宋朝即使再多付出一倍的岁币也要接受,然后利用云州一带的地形进行防御,兵力不足的话,不妨动员当地汉民防守;2,如果金国归还燕京和营、平、滦三州的话,要加强燕京和三州的防御;3,如果金国仅归还燕京所属的六州二十四县

  • 3.6万枚竹简出土,国家专门盖博物馆,专家:改变了秦朝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始皇竹简出土,湖北出土的秦国竹简,2002年考古发现的秦朝竹简

    事情要从一批泥瓦匠的身上说起,在湖南里耶镇里,一批泥瓦匠在做土坯的时候挖出了很多陶器和青铜器。但不识货的民众都觉得这都是人家扔的不值钱,于是也扔在了旁边。直到路过的考古学家听到消息之后才发现,湖南里耶镇里下藏着一座先秦的城池遗址。经过探测之后,专家欣喜若狂,要知道这片遗址足足有2万平方米。遗址中先秦

  • 被唐诗写出名的将军,骁勇善战却不曾被皇帝所封赏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最勇猛的将军诗句,唐诗宋词中的英雄人物,被唐诗捧红的名将

    李广所出生的年代,还是兵荒马乱的。在战国的时期,骑兵们与兵车混杂。而当时的秦国地处西北,六国之中都在争这个地盘。在当时让秦朝最头疼的邻居便是匈奴们都所居住的地方,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十分擅长骑射的,这个地方也就是赵国。匈奴人向来以他们骑马射箭这一技艺感到自豪。可让匈奴人大吃一惊的是,李广的技艺比他们还

  • 曹操屡次镇压青州军、黄巾军,为何这些人依然忠心投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有黄巾军吗,孙尚香落入黄巾军被华佗用刑,青州黄巾军将领

    三国群雄中,曹操没有四世三公的背景、没有大汉皇叔的美名、也没有父兄的基业可以依仗,但他硬是凭借一己之力成长为一方诸侯,进而成为大汉丞相,打下了半壁江山。这期间,被其镇压的各地农民起义军功不可没,一直充当着兵源、粮库、钱库及垫脚石,让曹操一次又一次得到迅速的发展。镇压黄巾起义得任济南相中平元年(公元1

  • 明朝末年,陕西连换8位巡抚,最后孙传庭主动请缨才稳住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孙传庭怎样战死的,明朝内阁辅臣一览表,明朝末年三大将领

    《明史》有云:“(孙)传庭死而明亡矣”。明朝崇祯晚期,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在各地虽然仍有近百万军队,但能够拿来撑场面的精锐已经不多,其中吴三桂关宁铁骑驻扎山海关,肩负抵御后金大汗皇太极的重任,根本不能调动;湖广的左良玉部虽然有十余万兵力,但拥兵自重,已经不听调遣。可怜的崇祯皇帝能够调动、也有能力到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