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宋朝为何要保留弊端丛生的厢军?

“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宋朝为何要保留弊端丛生的厢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94 更新时间:2024/1/21 2:39:43

厢军本为五代时期能征惯战的“藩镇之兵”。北宋初年,赵匡胤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采用“收其精兵”的方略,把厢军中的精锐扩充到禁军中去,同时又奉行“养兵”政策,保留了厢军这一旧有的军队组织形式,形成了北宋正规军独特的“禁军——厢军”二元组织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厢军由五代时期的藩镇之兵变为国家正兵,由强悍之兵变为短弱之兵,由征战之兵变为集多兵种于一体的功能繁多、构成复杂的军队,成为为宋朝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工具。

一、赵匡胤推行中央集权后,厢军的实力确实一落千丈,但尽管如此,它依旧与禁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武断革除,必然伤及禁军。

根据《宋史兵志》记载:

“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由此可见,在宋朝的兵制体系中,禁军是最为精锐强悍的,否则也不可能担任“守京师,备征戍”的重任。乡兵应该是最为短弱松散的,毕竟它的职能仅仅只是保卫乡里,而且由于兵源也只是就近选取,没有经过日常训练,基本上不能以正规军看待。

除了禁军与乡兵以外,宋朝还有一种建制,即厢军。厢军在宋朝特别是在北宋时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北宋时期,厢军和禁军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厢军是禁军组建的重要基础。

五代十国之时,厢军其实就是当时各镇军阀所拥有的藩镇之军,这个时候的厢军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军事实力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但也正因厢军的强悍撑起了五代十国各路军阀的野心,所以彼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赵匡胤慑于厢军的强势与“天子乃兵强马壮者为之”的现实,开始运用多种手段加强中央集权,落实于厢军的措施便是大量抽取厢军精锐,组建只听命于皇帝的禁军。

其次,厢军是日后禁军扩充的重要兵源。

禁军初建之时,由于大量骨干都来自于厢军,所以在需要扩充兵源时依旧会本能地选择从厢军中选取。虽然之后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此举的弊端,但因为当时宋朝重文轻武的大势已成,良家子弟无人愿意参军。所以为了禁军能拥有一个稳定的兵源,统治者不得不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后,厢军是吸纳不合格禁军的最佳载体。

北宋时期,宋朝统治者一直奉行养兵政策。这个政策虽然给朝廷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却很好地获取了底层士兵对朝廷的拥戴。毕竟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底层士兵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只有金钱等实在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笼络住他们。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北宋的养兵政策只是简单粗暴的砸钱。事实上,这个政策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改进,已经相当完善了。从入伍到退伍。从日常操练到上阵杀敌,北宋将养兵政策贯彻到了士兵的整个军旅生涯。这其中,完善的退役和淘汰机制就是明例。

禁军是北宋朝廷的主要军事力量,是宋朝官家(即皇帝)的门面。所以禁军士兵无论是淘汰还是退役都必须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体现宋朝统治者对底层官兵的维护和关爱。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将不合格的禁军直接安排到厢军重便是很好的选择了。

由此可见,厢军的存在为募兵制条件下的禁军建设提供了众多的有利条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因为厢军的存在,禁军体制才得以正常运转。

二、厢军的主要兵源是囚徒和流民等社会不稳定分子,虽然这样一来更使得厢军的素质堪忧,但它的存在却可以有效减轻社会治安压力,

厢军自宋朝建立以后便战力下滑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北宋官员宋祁就认为厢军可有可无,并曾上疏皇帝:

“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元也。”

宋祁认为:厢军的主要职能是服杂役,但是并没有起到代投民夫的作用,还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主张缩小厢军规模。尽管如此,宋廷仍招收厢军如故。这主要是因为厢军对于维护宋朝社会治安的确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从社会层面看,对宋朝国家安全存在潜在威胁的不稳定群体分为以下四种:镇兵与割据政权军兵、流民、其他军队士兵、形迹可疑之人。

镇兵与割据政权军兵。关于这部分群体存在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宋廷早有所察。这是因为这些镇兵与制据政权军兵,长期生活在军营中,以武为业,又非专于农事之人,如果遣散归乡,一旦生计难以维持,难保其不剽窃攻动,危害社会。

因此,宋廷将他们养为厢军,给予一定的体禄,制以军队阶级之法,就可以使其更“稳定”一些。

流民,长期以来流民的安置问题都成为各朝各代的“老、大、难”问题,处理不当,必将“后患无穷”。而在此问题的处理上,宋廷就“别开新路”,通过招募流民为厢军,既充实了军队实力,又维护了国家安全。

宋王朝募流民为兵,让他们长期生活于军营,其目的也是为了让这部分流动的社会成员稳定下来,并受到一定的纪律约束。这种特殊的招集流民从军的方式,逐渐形成有宋一代的固定制度。

其它军队士兵。宋代士兵地位低下,且俸禄微薄,故而从军为民众无可奈何之举,而一人军营则只知服兵役、领体为生,于其它生计则情然不知,如果让他们离开军营,则必然无以为生。

但如果将其充入厢军,一来可以使其活命,不致流落到地方上以生变乱;二来也可以保证整个军队系统的士兵人数,确实有可取之处。

形迹可疑之人。这类人群,如若处置不当,将可能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成为与朝廷对抗的势力群体,或是被有意谋反、叛乱之人利用,成为朝廷的反对力量。为防止这些人作乱,保障国家安全宋廷“别出心裁”而将他们刺为厢军。

宋廷将这些不稳定群体充作厢军,制以阶级之法,使之上下相维,以防生变,并给子一定的俸禄,虽然算不上是衣食无忧,但至少可以活命。这样,就可以让这些人不至于键而走险,从积极的方面维护了国家安全。

三、厢军作为宋朝主要的地方力量,虽然战力堪忧,但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其战略地位和军事功能不可置疑

厢军建制被保留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军事领域的战略地位。众所周知,宋代厢军为役兵,主要用于劳作。但是深人考察可以发现,厢军不仅具有役作职能,还肩负有重大军事职能,尤其是镇压内部叛乱方面,厢军的作用尤为重要。

厢军作为“诸州之镇兵”,分布于全国各地,是整个宋朝地方军事力量的骨干核心。宋初,禁军集中于京师,而厢军镇守地方,其防区几乎涵盖所有州郡。曾公亮说:

“自昔祖宗之制,东南诸州,唯迭遗厢军电驻,至于藩镇,则量加禁兵驻泊,以为旁郡式遏,行之甚久,颇适事要。”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北宋与西夏、辽等强国接壤,为防其略边,宋廷将大部分禁军驻于西北和北方,因此不可能动用太多禁军镇守东南,而北宋常备军种主要是禁厢二军,所以厢军成为东南的主要镇守力量。

厢军镇压内部叛乱的功能在军事制度上体现为更戍制度和巡检制度。更戍制度是北宋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北宋立国以后,东南地区普遍实行了厢军更戍制度,而且更戍厢军的分布地域广、数量多,东南地区的守备任务几乎都是由厢军承担,由此可见厢军在宋朝军伍体系中的重要性

另外,厢军除了镇压内部叛乱以外,偶尔也会参与对外战争。当然,正是由于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对内镇压的职能,宋朝统治者才能够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允许厢军履行其对外军事职能。

宋代立国以来,对外多采取守势,虽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对外作战,但总的说来,对外是以防御为主,所以,宋代厢军对外军事职能也相应以防御为主。

厢军对外防御的军事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其他军队一起戍边,防御外敌人侵;二是在外敌人侵的情况下,与其他军队一起直接参与对敌作战。

北宋时北方和西北部与辽、夏接壤,为了防备其人侵,宋廷在与其相邻处屯驻了大量军队。在这些军队中,既有禁军,也有厢军,这便是厢军被用于对外战争的明例。

此外,北宋名臣张齐贤在雍熙北伐失利、宋军处于极度被动的形势下,也是依靠厢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两次击退契丹的进犯,虽说这离不开张齐贤的临机决断、措置有方,但也反映了厢军在对外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宋朝统治者而言,厢军的存在,对宋朝政治、军事、社会等层面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对王朝的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尽管厢军弊端丛生,宋朝统治者还是愿意保留其建制。

参考文献:

《宋史》

《宋会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蜀汉的衰落不只是刘禅的错,他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下场极其悲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刘禅时期,要说整个集团里最熟悉刘禅的,真能讨刘禅欢喜的,就是大宦官黄皓。黄皓天生就聪明伶俐,从小就会察言观色,深得大人们们的喜爱。随后他便入宫,开始了他堪称传奇的职业生涯。因为他的天赋和努力,他所扶持的人员越来越大,终于一步一步的向着核心区域慢慢靠近。但是当时刘备还在,他一直没有机会。终于,机会等

  • 马扩的正确建议,可以避免北宋灭亡,为何被宋徽宗拒绝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宋宋徽宗,北宋马扩简介,北宋关于马的政策

    马扩认为,宋金两国交涉,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如果金国同意归还燕京和云州(即西京),宋朝即使再多付出一倍的岁币也要接受,然后利用云州一带的地形进行防御,兵力不足的话,不妨动员当地汉民防守;2,如果金国归还燕京和营、平、滦三州的话,要加强燕京和三州的防御;3,如果金国仅归还燕京所属的六州二十四县

  • 3.6万枚竹简出土,国家专门盖博物馆,专家:改变了秦朝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始皇竹简出土,湖北出土的秦国竹简,2002年考古发现的秦朝竹简

    事情要从一批泥瓦匠的身上说起,在湖南里耶镇里,一批泥瓦匠在做土坯的时候挖出了很多陶器和青铜器。但不识货的民众都觉得这都是人家扔的不值钱,于是也扔在了旁边。直到路过的考古学家听到消息之后才发现,湖南里耶镇里下藏着一座先秦的城池遗址。经过探测之后,专家欣喜若狂,要知道这片遗址足足有2万平方米。遗址中先秦

  • 被唐诗写出名的将军,骁勇善战却不曾被皇帝所封赏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最勇猛的将军诗句,唐诗宋词中的英雄人物,被唐诗捧红的名将

    李广所出生的年代,还是兵荒马乱的。在战国的时期,骑兵们与兵车混杂。而当时的秦国地处西北,六国之中都在争这个地盘。在当时让秦朝最头疼的邻居便是匈奴们都所居住的地方,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十分擅长骑射的,这个地方也就是赵国。匈奴人向来以他们骑马射箭这一技艺感到自豪。可让匈奴人大吃一惊的是,李广的技艺比他们还

  • 曹操屡次镇压青州军、黄巾军,为何这些人依然忠心投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有黄巾军吗,孙尚香落入黄巾军被华佗用刑,青州黄巾军将领

    三国群雄中,曹操没有四世三公的背景、没有大汉皇叔的美名、也没有父兄的基业可以依仗,但他硬是凭借一己之力成长为一方诸侯,进而成为大汉丞相,打下了半壁江山。这期间,被其镇压的各地农民起义军功不可没,一直充当着兵源、粮库、钱库及垫脚石,让曹操一次又一次得到迅速的发展。镇压黄巾起义得任济南相中平元年(公元1

  • 明朝末年,陕西连换8位巡抚,最后孙传庭主动请缨才稳住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孙传庭怎样战死的,明朝内阁辅臣一览表,明朝末年三大将领

    《明史》有云:“(孙)传庭死而明亡矣”。明朝崇祯晚期,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在各地虽然仍有近百万军队,但能够拿来撑场面的精锐已经不多,其中吴三桂关宁铁骑驻扎山海关,肩负抵御后金大汗皇太极的重任,根本不能调动;湖广的左良玉部虽然有十余万兵力,但拥兵自重,已经不听调遣。可怜的崇祯皇帝能够调动、也有能力到各地

  • 为何明朝皇帝普遍表现平庸,却能够维持近300年的国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为什么就是这么一个皇帝普遍平庸,却仍然能够维持近300年的统治呢?要知道,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巅峰的盛唐也不过三百年而已。明朝这么一个基本不产明君的王朝为何国祚如此悠长?一、终明一朝对外战争频繁,民族矛盾尖锐,国内的矛盾大幅度被转移向了国外,使得国内形势整体趋于平缓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贪官横行,加

  • 赤兔马在正史中的确是吕布坐骑,但是否归于关羽则纯属推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赤兔马跟了关羽多少年,为什么吕布死后要把赤兔马给关羽,三国演义关羽赤兔马

    和青龙偃月刀一样,赤兔马也是关羽及其后世子孙的专属。《三国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中,关于赤兔马的描写堪称描写坐骑的经典之笔“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后人有诗单道赤兔

  • 宋夏百年战争丨北宋决心伐夏,40万兵力的宋军为何仍不堪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夏战争简介,宋朝最残酷的战争,宋辽战争宋朝军队

    李元昊在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后,频繁侵犯北宋西北边境,多次主动对宋挑起战争。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以及定川寨之战皆以宋军大败而结束,宋朝廷无力再战,决定休养生息。西夏虽然屡战屡胜,但境内已经是民不聊生。宋朝关闭西北边境市场导致境内生活用品极度缺乏,物价昂贵;频繁战争丧失大量男丁,土地荒废无人耕种;夏

  • 从雅俗文学中关羽形象的嬗变,看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的时代价值倾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关羽女儿漂亮照片,赵子龙大战关羽,关羽新皮肤梦幻神驹特效

    一、宋元时期雅文学重视关羽的“忠君爱国”,其中传记完整地描绘了关羽人物性格,诗歌中也将关羽的人物具象化,展现出“读史兴怀”的时代特征谈及人物形象的创作,大体上就是两个方面的形式:纪实和想象。简而言之,前者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主,后者则偏重艺术想象的加工与创作。雅文学中关羽形象的创作也无疑是采用这两个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