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国用进攻型赵括取代防御型廉颇,实在是缺粮食没办法

长平之战,赵国用进攻型赵括取代防御型廉颇,实在是缺粮食没办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036 更新时间:2024/1/18 21:57:49

从长平之战催生的成语“纸上谈兵”来看,对于这场使赵国掏空了身子的战争,历来的观点是赵军主帅、少壮派将领赵括的莽撞出击,才钻了秦国战神白起的口袋阵,以至于40余万赵军被坑杀殆尽。

[var1]

本来,在赵括之前廉颇统帅的赵军,已经在长平一线构筑起牢固的壁垒防御体系。战局证明,廉颇的战法虽未能击败秦军,却也维持住了拉锯的态势,以至于无可奈何的秦国用起了反间计,在赵国都城邯郸到处散播秦军惧怕赵括、轻视廉颇的流言。

秦国的举动,表明了秦军急于决战心理。然而赵国临阵换将,撤换防御型的廉颇,改派进攻型的赵括,也并非完全在于秦国的舆论战。

[var1]

逼得赵国不得不倾向于决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赵国没粮了。

赵国地处今日山西一带,农耕并非赵人擅长。这方面秦国可就太有优势了,坐拥关中和蜀地两大平原粮仓的秦国,几乎从来都不用为粮食发愁。

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采取鼓励耕战的国策,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土地授予自耕农,生产方式的改变极大得激发了秦国老百姓的积极性,耕种和战争成为了当时秦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拿粮食、人头换土地和爵位是秦人最普遍的价值观。

赵国虽然也在赵武灵王的主导下,通过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振兴,可胡服骑射只是侧重于军事力量层面的提升,缺乏类似商鞅变法鼓励农耕的经济模式调整,综合国力对比自然难以相提并论。

因而,长平之战拖延的时间一长,赵国立马就成了最先熬不住的一方,军粮器械的供应成为了压在赵国君臣身上的巨大包袱。

[var1]

要说这长平之战的起因,论起理来也是赵国不地道。秦国大军辛辛苦苦浴血奋战把上党从韩国手里剥离开来,只等着把这块大肥肉吞进肚子里,没成想上党民众自愿归附赵国,让赵国白白得了这么个大便宜。秦国气不过,才有了接下来的长平之战。

本来嘛,赵国白拿上党也没什么,战国本来就是大争之世,战争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要兼并别国的土地、掠夺别国的人口,只要实力足够、枪杆子够硬,该吃吃、该拿拿也没什么关系。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的确是很厉害,但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也不是吃素的啊!况且长平之战不久前的阏与之战,也是秦赵两军对决,赵国竟然打赢了!因而赵国绝对有底气从秦国的虎口里夺食。

[var1]

然而,阏与之战的胜利,也在潜意识中误导了赵国上下对于长平之战的认识。

阏与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兵团展开阵型大规模对决,因此作战模式呈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情形,很快就决出了胜负。长平之战则不同,秦赵两国几乎倾尽了全部的力量,形成了打阵地战、拼消耗的长期对峙局面。

赵国在这方面,暴露出了战前对长平之战的估计不足。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长平之战也并非单纯的秦赵两军厮杀。

赵国没有立足于国内农耕经济的短板,在战前展开对周边国家的积极外交,获取政治、军事方面的声援,哪怕是获得一些粮食方面的供应也好。可见,赵国君臣并未预估到长平之战的严重性。

等到战役进入到白热化的胶着状态,赵国才想起来向齐国借粮。齐国呢,则记恨着前些年赵国参与五国伐齐的仇,不肯借粮给赵国。

国内储粮消耗殆尽,他国又不肯借粮,赵国无奈之下只得寻求决战,解开综合国力消耗殆尽的死局。

廉颇那套筑垒固守对峙的办法,此时在赵国君臣看来显得十分不合时宜。而青年将领赵括的进攻主张,则符合赵国当下急于决战的普遍心理。

[var1]

赵括的军事理论素养,几乎是所有人公认优秀的。至于因长平之战失败落下的骂名,则应该客观得区别看待。

与赵括对阵的是秦国战神白起,换成是别的名将赵军也不一定能够扭转战局。何况此战过后,秦军也是折损过半,不得已休养生息的很多年才缓过劲来重攻灭六国的统一之路。更为难得的是,赵括本人是在激烈的突围战斗时,死于秦军的强弓硬弩之下,他尽到了一个军事将领应有的本分。

综合看来,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除了战场上采取冒险的进攻决战外,根本因素在于赵国缺乏类似秦国奖励农耕的经济激励体系,综合国力层面难以支撑与秦国的长期对耗。

[var1]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弟媳为妻,李世民的弟媳究竟有多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评价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完整版,李世民晚年后悔玄武门之变了吗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玄武门之变爆发杀兄夺权还夺妻?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毫无争议的千古一帝,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可谓是空前绝后,成为了当时全世界经济最为昌盛的国家,无数来自海外的商人纷纷选择在唐朝定居生活,这足以可见盛唐时期的风貌。只可惜,在李世民的身上仍存在着一个污点,那就是在玄武门之变残忍的杀害自

  • 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到底该不该接收韩国的上党地区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国长平在哪,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败了有多惨,长平与上党

    战争的结果史书上记载很明确,赵军战死25万,连主帅赵括都在突围时战死,余下投降的20万人也被“人屠”白起一夜之间坑杀殆尽。战后,赵国境内家家出殡、户户举丧,至此元气大伤。所以对于战败国赵国来说,“上党”几乎可以结结实实地解读为“上当”。那么,赵国是不是真就上了别国的当,不该莽撞地贪小便宜接收上党地区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闯入齐王妃寝宫,齐王妃一句话让他放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片段,李靖和李绩玄武门为何不帮李世民,经典传奇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完整版

    然而,李世民或许是一个好皇帝,可是在私德方面,历史从来没有对李世民留下好的一笔,因为从他干的这些事就能够看出,他的品行和杨广相比没有多大区别,杨广弑父杀兄,而李世民也干了,杨广强逼自己嫂子,李世民在成功之后也将齐王李元吉的爱妃杨氏纳入自己后宫之中。 公元626年夜里,李世民此时刚刚登基,登基大典过后

  • 齐桓公飘飘然攻打鲁国,没想到此人却给他一个教训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齐桓公与外甥女,齐桓公对鲁国的态度,老梁齐桓公

    且说齐桓公当上了齐国的君位,并且起用管仲作为自己的左右手,但是齐桓公虽然起用了管仲,但一开始并不是对管仲言听计从的,齐桓需要受点教训,所以管仲明知他做错了,也不阻止。话说在齐桓公还不是齐国的君主,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鲁国跟他的兄弟公子纠给他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这个仇不报还是齐桓公吗?关于齐国跟鲁国,

  •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野合而生孔子”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迁史记怎么描述孔子相貌的,孔子和司马迁故事,孔子与司马迁相差多少年

    [var1]我们先将司马迁的原文抄录如下: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云,姓孔氏。[var1]司马迁一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让那些不相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何要霸占弟媳?你看李元吉都干过些啥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都杀了哪些人,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完整版,李元吉穿越回到玄武门的小说

    李渊的原配夫人叫窦氏,史称太穆皇后。她堪称女汉子一枚,年轻时选老公,必须要武略出众。而他老爸也非常赞同,一直认为我这宝贝女儿,必是人中龙凤,岂能随便嫁人?于是她老爸便想出一个办法,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然后对外宣布:谁能两箭,射中这两只孔雀眼,我女儿就嫁给谁。须知,窦氏家族属于皇亲,呼啦一下子就来了

  • 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李渊为啥没惩处李世民,反而禅位于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怎么对李渊,玄武门李渊不杀李世民,李渊知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但是,和他在位期间所呈现的“一片祥和”所截然不同的是,他登上皇位的路可以说是“鲜血淋漓”的。众所周知的是,唐玄宗李世民为了能够登基称帝,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是通过弑兄逼父的手段,才坐上了皇帝宝座的。 关于“玄武门事变”,有很多人好奇,难道李渊就不能处罚自己这个“忤逆篡位”的儿子么?李渊

  • 江苏出土“范蠡”墓,竹简上21个字揭秘真相,专家:这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范蠡墓考古发掘纪录片,范蠡竹简,范蠡的墓有几处

    这个爆炸性的发现就是村民在鸿山镇发现了一座墓,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墓,而是春秋时期的墓穴,其中,有见识的村民建议上报文化局。专家们得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立刻动身前往镇上。但是很不幸,这处墓穴已经被摸金校尉光顾过了。要知道,在江苏,春秋时期的古墓是十分罕见的。经过一番商议,专家们决定对这座珍贵的春秋时

  • 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李渊为什么不惩治李世民,反而禅位于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那可是一场“精彩”的夺位大戏呀。唐高祖李渊当上皇帝后,他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在下面蠢蠢欲动,都要为皇位争上一争。本来按照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是皇位继承的不二人选,当然,李渊确实也这么做了,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可是经不住李世民不服气呀。 若是李世民是个普通的皇子也就罢了,偏偏他文治武功

  • 此人身为孔子后人,贵为王爵,拜谒孔庙却为何被拒之门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吴三桂尚且是在明亡之后,面对李自成的大军进逼才引清兵入关,多多少少还有些为崇祯报仇的成分在里头。而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呢,虽然三人投降的起因,源自于主帅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但是这就能构成他们背明降金、卖身投靠的正当理由吗?[var1]在当时,三人的主动投降,不仅给辽东战场明清对峙造成了极其负面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