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结果史书上记载很明确,赵军战死25万,连主帅赵括都在突围时战死,余下投降的20万人也被“人屠”白起一夜之间坑杀殆尽。战后,赵国境内家家出殡、户户举丧,至此元气大伤。
所以对于战败国赵国来说,“上党”几乎可以结结实实地解读为“上当”。那么,赵国是不是真就上了别国的当,不该莽撞地贪小便宜接收上党地区呢?
[var1]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是否真有人拿上党当诱饵,给赵国下了套。
答案是的确有!
当时,秦国发兵攻打韩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韩国境内的太行山地区打开一条向东进兵的军事通道。
秦国的军事行动开展得十分顺利。秦韩两国本就实力悬殊,况且韩国国土形状奇特,连接都城新郑与上党两大块地区之间的,却是一条狭长的走廊,秦军没费多少力气就切断了这条走廊,把上党郡剥离成了韩国的飞地。
双方胜负已分、强弱已判,韩桓惠王为求秦国结束战争,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的17座城池献给秦国。
但冯亭和上党百姓却不愿意向秦国献地投降,于是决定把上党献给赵国,希望能引入赵国的势力抗衡秦国。
这就等于是冯亭给赵国“下了套”!
[var1]
赵国决策层也不傻,晓得接收上党会得罪背后的秦国,但架不住上党这块肥肉实在太诱人,这可是整整一个郡的土地和人口啊!用平原君赵胜的话说就是:
"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可见,在接收上党的后果问题上,赵国决策层也不是没有考虑到来自秦国的军事风险。冯亭把上党献给赵国的举动,与其说是阴谋,倒不如说是摆在桌面上的“阳谋”更合适。
对于赵国来说,秦国目前已经截断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沦陷只是时间问题。秦国得到上党实力将会大增,剩余韩国那点少得可怜的地盘,预计也不能守住太久。唇亡齿寒,韩国灭亡之日,也就是赵国独自面对秦国军事威胁之时。
上党地区地势高企,其作用相当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战略缓冲区克什米尔。如果这块跳板被秦国占据,那么秦赵双方就处在了对峙的第一线,且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是秦国。
紧接着,秦军往北兵锋可以直指赵国的军事重镇太原,向东更是可以能够威胁赵国的都城邯郸。
[var1]
赵国绝对有理由对上党的归属问题,保持着足够的重视。赵国控制上党,就能极大地扩展战略纵深,为将来可以预见的赵秦决战抢占有利的地形,夺取战略上的主动权。
以往赵国不方便出兵控制上党,是因为上党是韩国的土地,出于联合韩国结成同盟抵御秦国东出的需要,赵国尽量避免损伤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但此时韩国已经屈服于秦军的兵威,放弃了对上党的领土主权,也就等于说上党是块无主之地。赵国此时出兵占领,韩国嘴上不好说什么,也就没有了外交纠纷方面的考虑。
更让赵国鼓足底气接收上党的是,此时赵国的军力与秦国可谓是不相上下。
赵国自赵武灵王开始,推行名为“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此前的阏与之战,赵奢居然创下了成功击败秦军的战例!着实给了威行诸侯的秦国以当头棒喝的打击,好几年不敢向东出兵作战。
因此,从抢占战略主动权和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的角度看,赵国接收上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赵国随后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主要失误还是出在战术和外交层面。
[var1]
赵国地处山西一带,农耕素来不是强项,胡服骑射只是军事层面的改革,对赵国的农耕经济并未作出过多少相配套的调整。如此国情决定着赵国只适合如阏与之战那样速战速决,而不擅长做长期对峙拼消耗的持久战。
反观秦国,坐拥关中和巴蜀两大粮仓,可以通过强大的后勤补给源源不断地抵达长平战场。
赵军主帅廉颇采取筑垒固守的战术,打从一开始就将赵国拖入了消耗战的深渊!不过这也不一定全错,如果赵国通过外交斡旋从其它国家获得粮食供应,倒也能支撑起与秦军的长期对耗。
但此时的赵国,在为长平之战服务的相配套外交活动上,也面临着十分不利的局面。
[var1]
魏国、韩国、楚国经过秦国几十年来不断的削弱实力大减,连自保都很困难,由于惧怕秦国的军事打击,不敢公开支援赵国。
而齐国自赵国参与五国伐齐时就结下了死结,自然不愿意拿粮食接济赵国。
至于燕国,更是指望秦国削弱赵国,自己好在背后狠狠地啃一口。
因而从始至终,赵国都处在以一国之力与秦国死磕的境地,硬生生地被粮食短板拖垮了前线的军事决战。回顾赵国当初接收上党的决策,不能说是错,但显然又对决战的严峻性估计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