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打得楚国迁都,让屈原悲愤投江,白起的鄢郢之战对楚国意味着什么

打得楚国迁都,让屈原悲愤投江,白起的鄢郢之战对楚国意味着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829 更新时间:2024/1/21 4:56:56

【七雄归一系列19】呈上

鄢郢之战是“白起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先说结果:

这一战白起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逼得楚王狼狈迁都。

历史上任何战争都有着它的前因后果,不会莫名其妙地打起来。而但凡是重要的决战,则必然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有关。

上一篇的伊阙之战,是秦国正式踏出崤函古道的标志性一战。其战略目标是消灭韩、魏的有生力量,从而在中原获得稳固的落脚点。

而这一次的鄢郢之战,战略目标则是要将江汉平原这块膏腴之地一口吞下。

一、鄢郢之战的前因

之前我们说过,范雎担任秦国相邦之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将秦国的战略方向北移,瞄准赵国集火。

那么范雎以前的战略方向在哪呢?

答案就是楚国。

因为成功东出之后,秦国原本是和老对手韩、赵、魏继续拉锯。但渐渐地,秦昭王发现这哥仨儿自带【同盟】属性啊,要是打得狠了,他们会联合起来。

于是从伊阙之战后,到鄢郢之战前的这段时间,其实是秦国的战略试探期。

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都是零打碎敲,没有重量级的决战。

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期,秦昭王真的是在乎那一块玉璧吗?

不,他要看的是赵国的虚实!

所以“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看似蔺相如露了一把大脸,获得点赞无数,而秦昭王则脸面尽失。

但事实上赢家却是秦昭王,他通过赵惠文王和蔺相如的反应,判断出赵国已经没有了赵武灵王时期的攻击性,只不过抵抗意志还是很强的。

这个时候秦国去攻打赵国,占不了多少便宜。

所以蔺相如的这波“个人秀”,也只是把赵国挨揍的日期往后推迟了几年而已。

[var1]

“完璧归赵”背后的用意远没有这么简单

就在食物链顶端的秦国用狩猎的眼光扫视周边各国时,楚国傻愣愣地撞上来了。

起因是公元前281年,一位箭术高超的猎人对楚顷襄王说了这么一番话:

我喜好射小雁、小鸟,这是小箭的作用,怎么值得向大王说呢?况且凭着楚国广袤的土地,凭借大王的贤明,所射中的绝非仅仅是这些小雁、小鸟......秦国是只大鸟,背靠大陆居住,面向东方屹立,左面靠近赵国的西南,右面紧挨楚国的鄢郢,正面对着韩国、魏国,妄想独吞中原,它的位置处于优势,地势又有利,展翅翱翔,方圆三千里,可见秦国不可能单独缚住而一夜射得了。

这位猎人的本意是说秦国现在气候已成,对楚国威胁很大,希望激励楚王励精图治,将来找秦国算账。

作为楚国的老百姓,说出这番话是很有志气的!

虽然咱楚国之前在秦国手上吃了不少亏,但心中这口气不能丢,咱们好好努力,等强大了再把丢的面子找回来!

可楚顷襄王你作为一国之君,办事心里得有点数啊~

结果这位爷听了这番话,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怒气直线上升,智商直线下降。开始四处张罗,准备再来一次合纵攻秦。

可偏偏风声放出去了,合纵的事又没成,你说这可咋整?

秦国一看,呦呵!老弟,我咋把你给忘了呢?

《史记·楚世家》:顷襄王遣使于诸侯,复为从,欲以伐秦。秦闻之,发兵来伐楚。

就这样,楚国成功地把秦国的仇恨给拉稳了。

韩、赵、魏:谢谢、谢谢、谢谢!

一个简单的问答:

问:一块大份的牛排,怎么样才能吃下去呢?

答:废话,当然是切成小块吃啊,你还能一口吞下去咋地?

楚国,就是这份牛排。

从春秋到战国,楚国始终能保持在一流强国的行列,最大的倚仗就是它广袤的国土。如果不算巴蜀,战国七雄的总面积,楚国占了三分之一还多。

[var1]

楚国疆域极其广袤

这么大的疆域,而且还是当时没有开发的长江流域,山高林密,湖泽星罗,加上猛兽毒虫,谁见了都会头疼。

所以秦国的战略很明确:不指望将楚国一次性解决,先吃下一块肉来再说。

这块肉就是江汉平原。

当然,秦国也不是抱起牛排就啃,而是很有战略远见地做了准备工作。

公元前280年,大将司马错再次出马,从蜀地出发攻下楚国的黔中郡,差不多就是现在的贵州、湘西这一片。

从当初司马错伐蜀立下不世之功开始算,到这时候差不多快四十年过去了,司马老爷子真是老而弥坚。

这一趟的行军路线可不好走,基本上就是横穿三峡啊~

这条路现在走都费劲。

可两千多年前的司马错不声不响地就做到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老爷子当之无愧!

[var1]

司马错

黔中郡一丢,基本上就是捅了楚国的后腰,楚国不得不割让汉水以北和上庸的土地求和。

记性好的朋友会问,上庸不是在秦惠文王的“丹阳之战”就拿下来了么,怎么又来一遍?

其实这是这个时期秦国的外交特点,在秦昭王前半段,虽然张仪已经不在,但“连横”的外交策略还在继续。

为了保证总体战略不受影响,秦国经常会将打下来的城池来做筹码,还给对方,换取等价的利益。

韩、赵、魏、楚都有过这个情况,而上庸就是在公元前304年还给楚国的。

这时候我们来看地图,秦国已经在楚国的西部完成了战略包围,有四条路线可以进攻楚国:

第一条,武关。

这是原本秦楚之间唯一的接壤之处,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都是在这条线打的。

第二条,汉中。

秦国拿下巴蜀之后,完整的汉中被秦楚两家分别占据,叫“秦汉中”和“楚汉中”。

秦汉中是汉中的西面,而楚汉中就是汉中的东面,也就是上庸这一片儿。

现在楚国把地一割,汉中这条线就打通了,秦国可以沿着汉水顺流而下,直接冲击楚国的江汉平原。

第三条,巫峡。

这就是占据巴蜀的战略意义----对整条长江拥有上游优势。

秦国可以从巴蜀顺江而下,出巫峡攻击楚国西面的夷陵防线。

第四条,黔中郡。

司马错老爷子的功劳,让秦国可以从楚国防御最薄弱的西南方发动“背刺”。

这四个方向形成一个半圆,如同张开的饕餮之口,瞄准了楚国的江汉平原。

到时候,秦国可以任意制定战略计划,从一路或多路出兵,让楚国防不胜防。

什么叫战略优势?这就叫战略优势!我可以随意拿捏你,你却毫无办法。

[var1]

秦国对楚国的江汉平原形成战略包围

前期准备工作做完之后,秦昭王把头号打手白起喊过来,让他带人把楚国给办了。

白起表示,用不着这么麻烦,又是战略包围,又是多路出击啥的,用不上。

直接莽过去就完事了!

于是,鄢郢之战正式开打!

顺带说一句,这个时候白起又升职加薪了,大良造,VIP16了哦~

二、白起纵横江汉平原

鄢郢之战,这一战打了两年,分为上下两个半场。

公元前279年,打下了“鄢”;公元278年,又打下了“郢”。

古代地名看着不熟悉,我们换成现在的地名,“鄢”就是湖北宜城这一片,“郢”就是湖北江陵这一片,看下地图就有概念了。

[var1]

鄢郢示意图

先说公元前279年,白起怎么打的呢?

《史记·秦本纪》: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

对于这次秦军的人数,没有明确的数量,只说是“数万”。

按照惯例,应该不到十万,要不然就应该吹成“统兵十万”等等。

打个折,六、七万人应该差不多了,这个人数在战略决战级别的战争中是不算多的。

白起顺着刚刚打通的汉水这条线一路东下,将沿途的城镇全部拿下,解决了自身的粮草补给问题。

这就非常牛掰!

孙子兵法》中写道: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也就是说如果能在敌方境内吃上一口饭,效果相当于自家准备二十倍的粮食。

这句话讲的是后勤成本,划重点!后面无数的战争都要考虑到“后勤成本”这个词。

当然,白起能这么做,想必也是情报到位,事先摸清楚了汉水沿线有多少粮食,要不然可就变成开盲盒了哈。

所以鄢郢之战的过程中,秦昭王的心态应该是比较轻松的,白起要的人本来就不算多,还能自备干粮。

果然,有了这样省心能干的下属,国君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啊~

[var1]

秦昭王:朴实无华的生活啊~

(小步:你先别乐,等后面长平之战的时候有你哭的!)

镜头拉回鄢郢现场,白起下令烧掉船只,拆除桥梁,显示决一死战的决心,将楚军打得节节败退。

等等,没看错吧?战国的时候就有【破釜沉舟】这个技能了?

白起:咋地?就只能项羽用吗?本座我用不得吗?

小步:没事,我就随便问问~

白起第一步把“邓”打了下来,这个“邓”在战国的时候并不出名,可再过几百年这地方名气可大了去了。

襄阳!熟不熟悉?

著名的名人打卡点,刘备、诸葛亮、曹操、郭靖、杨过、小龙女,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刘表、金轮法王:合着我们就连个名字都不配有呗?)

当然,襄阳这个时候还叫“邓”,能有个名字就不错了,白起的攻击重点还是“鄢”。

[var1]

襄阳这个时候还是小县城

从军事地理上看,“鄢”就是楚国都城“郢”北面最重要的屏障,一旦此城失守,江汉平原将再难阻挡秦军南下。

白起在“鄢”城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抵抗,久攻不下。

不过楚人没有想到,白起不仅是个军事家,他还是个工程师啊!

白起:不装了,我摊牌了,我就是个理工男!

“鄢”的西面百里,有一条夷水,白起带人把河给堵了,在那儿蓄水。另外挖了一条沟渠,把水引过来,将“鄢”城城墙给冲垮了,城内百姓死伤无数。

《水经注·沔水中》: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水攻之策看似简单,几句话就写完了。但有工程专业背景的朋友应该明白,这绝不是扛着个铁锹去铲几下土就能做得到的。

首先,白起挖的这条沟并不是个临时工程,直到现在还在用,名叫“白起渠”。这就说明当时秦军的工程质量水平是很有讲究的。

其次,这个夷水水量应该蓄多少,沟渠应该挖多宽,需要多大的水量才能将“鄢”城给淹没。

这是不是都要有工程上的计算?不可能是闭着眼睛瞎猜的。

所以这一次的“水攻”之计,其实说明了秦军的兵种中,“工程兵”得到了相当的重视,没有过硬的工程技术,白起的计策压根就不会成功。

[var1]

白起:不会“水攻”技能的理工男不是好将军

历史的巧合在于,几百年之后,还是在汉水流域,“武圣”关羽又一次利用“水攻”,达到了“威震华夏”的人生巅峰。

城池是打下来了,可白起的这一计真的是有伤天和。

数十万人啊,不仅仅是水淹城池的伤亡,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必然会引起大规模的瘟疫,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片区域都无法恢复元气。

白起从秦国迁徙了很多囚徒到鄢、邓这两个地方,以此来充实人口,将这片地方打造成秦军的物资转运基地。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鄢、邓一线的人口,已经被白起打光了。

三、白起逼迫楚国迁都

等到第二年,公元前278年,白起休整完毕,准备继续向南打。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

白起带着人一路南下,直扑楚国的都城“郢”。

(楚王:能不能不要这么直接?人家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从战术上来看,白起的进攻是冒险的。因为从“鄢”到“郢”的直线距离在150公里以上,这在古代步兵已经算是长途奔袭。

一旦楚军切断白起和鄢、邓的联系,这数万人将成为深陷敌境的孤军。

可从战略上来看,白起的进攻又是安全的。因为楚国的有生力量已经在“鄢”城被消灭了,此时郢都的抵抗力量和抵抗意志都是非常虚弱的。

白起发动迅猛一击,就是要让楚国在缓过劲来之前被彻底击倒。

事实证明,白起的攻击再一次奏效了,楚国国都被攻陷,被迫迁都。

[var1]

楚国迁都

这一战在当时的轰动实在太大了!

纵横春秋战国的荆楚玄鸟,终于在秦国这条黑龙的面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虽然从疆域面积上看,丢失了江汉平原的楚国在东边仍然有大片的领土。

但是荆楚这片地方,乃是楚国的发家之地,是经营时间最久的根基,是楚国的魂魄和信念所在!

可现在,都城被破,历代先王陵墓被烧,楚国的脊梁骨被硬生生地打断了。

从此以后,哪怕疆域再广,楚国人心中的哀思也无处寄托。

楚国的根基,何在啊?

[var1]

屈原怒沉汨罗江

而造成这一切的男人,就是那颗悬在秦国上空的白色将星,闪着悠悠的寒光。

远观之,让人如刀斧加身,不寒而栗。

破军星,白起!

结语

“鄢郢之战”讲完了。

在攻击力能排进历史前五的白起面前,让齐桓公晋文公都曾经十分忌惮的楚国,从此再也不能对秦国造成威胁。

范雎的入秦,让秦昭王的目光开始北移,看向了那个战国后期崛起的强国---赵国。

而随着秦、赵之间不可避免的战略决战,白起也将迎来他人生最为辉煌的一战!

请看下集

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19,同名视频系列也在更新。

如果觉得不错,那么点赞、转发一下吧~

更多文章

  • 周朝分封的8个公爵国后来都怎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周朝分封的五个公爵,周朝是如何分封各国的,周朝分封诸侯明细

    在众多的诸侯国中,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公爵国了,但是不是说功劳大,与周天子的关系进就能被封为公爵国的,第一功臣姜子牙的齐国是个侯爵国,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的鲁国,召公姬奭的燕国也都是侯爵国。像他们这样有大功和与周天子是一家人的才封了个侯爵国,可想而知什么样的才能被封为公爵国。其实被封为公爵国也是有背景的,

  • 周文王背姜尚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为何周文王却总说自己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周文王为什么叫周文王,姜尚大道,姜尚祖籍是哪里人

    而东周拥有五百年的历史,但是这个五百年历史中,周朝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可以说是名存实亡的那种。说道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传说,传闻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的时候,姜子牙曾给周文王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周文王背着自己走。周文王也就背着姜子牙走了八百零八步。可是在这期间,周文王犯下了一个错误,直接导致周朝分

  • 韩练成身份暴露,老蒋为何怒骂何应钦:这都是你们逼得?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军统为什么不杀何应钦,何应钦个人资料简介,何应钦祖籍江西金溪黄坊何氏

    那么,有人问了,在当时,作为国民党的军级干部,起义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就这三位吗?实际上并未如此,还有一位,他不是上将,而是中将,他就是本文的主角,红色特工韩练成。[var1]在授衔前,周恩来曾咨询过韩练成的想法,周恩来说:“如果按起义的国民党军军长对待,你可以被授予上将军衔,但是如果根据你的入党时

  • 姜子牙有何原因,力保周王朝294年?精准到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他在人间是周武五的辅佐,而在神话传说中,则是一个具有封神权力的神仙。在历史上,姜尚确有其人,而且也确实帮助周武王打破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统治时间达到八百年之久的周朝。据说周朝的八百年江山,其实是由姜子牙帮助建立的。周朝之所以能统治八百年,全赖姜尚之力。这是怎么回事呢?商王纣看见周的势力日渐强盛,感到

  • 什么才叫“奇货可居”?吕不韦看出嬴异人有一个无法替代的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七雄归一系列25】呈上,欢迎关注我的系列合集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故。这一位性格强势的君王在他长达五十六年的超长待机时间里,将天下群雄一一击败,秦国一统天下的气势已经完全展露。但由于随后继位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任君主仓促离去,秦国陷入了短暂的沉寂。公元前247年,一位年仅十三岁的少年继承王位

  • 五次大规模合纵攻秦,领头的没一个简单人物,怎么就是赢不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第五次合纵抗秦,五国合纵伐秦完整版,六国君王合纵攻秦

    醇酒美人终已矣。兵法空名宾客书,合纵未雪诸侯耻。大家好,我是小步。【七雄归一系列14】呈上自从函谷关建成之后,这里的人气一直都是居高不下。秦国从这里频繁东出,不断攻城略地。而东方六国也不是待宰的羔羊,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主动向秦国发起好几次合纵大战,战场都在函谷关。其中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的战役有

  • 为何说秦朝大一统的功臣是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朝皇帝列表商鞅,秦朝商鞅真实照片,秦朝李斯厉害还是商鞅厉害

    [var1]秦国在秦孝公时期是非常弱小的国家,为了避免被其它国家吞并,秦国必须强大起来,而想要强大就得进行变法。于是秦孝公找到了商鞅,大力支持他在秦国进行变法。即使这样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出于对国家未来的考虑,秦孝公只能压下所有反对的声音,让商鞅毫无顾忌地进行变法。庆幸的是,商鞅的确是个人才,他

  • 范雎能取代魏冉,并不是靠“远交近攻”,对秦国真正的贡献有三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范雎魏冉,魏冉个人简介,芈月为何杀魏冉

    【七雄归一系列17】呈上不同于占据了秦昭王人生大部分时光的魏冉,范雎出道的时候,已经是秦昭王的中后期。和印象中不同的是,范雎并不是一到秦国就取代了魏冉。公元前271年,范雎来到秦国,受到秦昭王的赏识,被拜为客卿。公元前266年,秦昭王驱逐魏冉等“四贵”,范雎担任大秦相邦。这中间,有着五年的间隔。范雎

  • 60万对决45万,白起展现真正的实力,长平之战另类的“以少胜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白起长平之战深度解析,长平之战怎么打赢白起,长平之战白起现状

    【七雄归一系列23】呈上,欢迎关注我的系列合集上一篇说到赵国在战略的劣势下,无奈用赵括替下廉颇,开始主动进攻。这一篇我们终于迎来了长平的终局之战。一、赵军进攻,白起出手1、奠定胜局的两支奇兵虽然史书上没有明写,但是从常理分析,既然要转守为攻,那增强赵军的实力是必须的。所以这次赵括新官上任,大概率是带

  • 战国时期的函谷关,三处险要组成一套防御体系,成为秦国的东大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函谷关图解,函谷关是秦国修的吗,秦国十五年不出函谷关

    一、张仪真正的对手是谁?在我们的印象中,张仪和苏秦就是一对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两人都是在鬼谷子那儿拿的文凭,踏入社会之后又相互关照、相互欣赏。其中“苏秦智激张仪入秦”的故事,千百年来被无数人点赞。这样的故事非常符合小说的情节:同出一门的师兄弟各成一脉,以天下为棋盘,下出了一盘千古棋局。更重要的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