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儒家思想推崇下,“禹”是如何剥离神话外壳成为时代精神代表的?

儒家思想推崇下,“禹”是如何剥离神话外壳成为时代精神代表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996 更新时间:2023/12/10 13:06:46

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想必对大禹治水的故事耳熟能详,而大禹的传奇事迹也让历朝历代的人们对其产生无限的敬仰。其中引人瞩目的便是有关大禹形象的议论以及“禹画九州”的传说,因此“禹”不仅是一个英雄人物,而且逐渐演变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氏族群体。禹的传奇人生显露出他崇高的精神品质,在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崇下,逐渐剥离神话外壳并演化成时代精神的代表。

大禹因治水的突出功绩为世人熟知,其个人英雄品质经过历史传说的加工,山川之神成为“禹”的代名词

人们对禹形象的认知最早或许来源于大禹治水的传奇事迹,而除此之外大禹所建立的功绩才为应该为广大世人熟知。因为这些功绩的建立,都离不开大禹不畏艰难的个人性格,以及其他值得后人学习的高贵精神品质。当然根据先秦遗留下来的史料中,可以发现那时的人们就对禹有着极高的赞许。

屈原《天问》:“伯禹腹,夫何以变化。”

禹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的奠基人,其地位赫然可见。但禹在众人的心中绝非纣王一类的人物,他不仅平定了因水患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了耕作的土地,同时还对国土进行首次划分,形成了早期的中央集权的地域行政划分的特点。

既然建立了夏王朝的政权统治,为何禹的形象还会有神话的色彩?

其实这就要谈及民间史料记载中的艺术夸大效果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而大禹治水成功后,让人们开始相信“人定胜天”的观点。根据《尚书》的记载:

“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家殖嘉谷”。

大禹治水缓解了水患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从而使得人们获得了大丰收。所以当即就有人提出“禹为名山大川之神”,这一称号促使禹具有了一定的神化特征。正是因为有着主宰山河大川的神力,所以才能够在治理水患的时候不费吹灰之力。

山川之神也就成为禹的代名词,除此之外禹还有着其他的称呼,《史记》中曾记载:“夏禹,名曰文命。”

所以建立夏王朝的禹,实际是一个叫做“文命”的人,这样就不得不让人们联想到,禹似乎早就成为了一类群体的公称,不是单指治水的禹。因为夏王朝是由多个氏族部落联合之后建立起来的,绝非依靠禹的一人之力就可以调和各方利益的。反观大禹治水的过程,其中说到大禹曾经到达华夏的各个地方治理洪水,并且有着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传说。

从当时的交通工具来看,想要前往某地的话只能依靠步行,而遍及华夏之地的说法似乎就不攻自破了。就算禹能够走遍大江南北,但是参照当时人们的寿命年限分析,也是不合理的假设。

因此,夏王朝甚至更早的时期,对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都统称为“禹”。不论是治水的先行者,氏族部落的领袖还是夏王朝的建立者,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称谓。所以“禹”自然拥有了代表一类群体的功能,而为之后民族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禹”成为连接真实人生和崇高精神品质的媒介,在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崇下,是如何剥离神话外壳成为时代精神代表的?

通过上文的论述,难道说禹一直都是用高高在上的神的眼光,审视当时人们的生活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不是,虽然在春秋战国的一些史书中还出现了“禹画九州”的传说。随着西周建立分封制后,诸侯兼并的现象层出不穷,王权的集中导致人们对禹的形象有了更加理性的分析。

西周时期或者说是先秦时期,当时的人们有关于社会历史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实际上是基于对具体情况而决定的。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按照基本的生活原则来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各司其职,这或许和儒家学派倡导的“天下大同”有着某种关联。

禹的形象似乎也成为了儒家学派大力宣传的对象,因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思想的大繁荣,各家学派都有着追崇推古的行为,如道家的“黄老之说”也是其中之一的印证。当然,禹的普世价值在儒派学者的推崇之下被世人熟知,并且已经在思想层面获得了集体认同,具有拥有权威的人物。

艺术的创作始终离不开历史依据的支撑,虽然平定水患和划分九州并不是一人,但是作为社会权威的代表,这些传说或许并不是传说,而是真的恰如其实。

也正是因为如此,禹的形象从飘忽不定逐渐演化成具有真实的人物生活写照,司马迁的《史记》中不仅将夏禹称之为“文命”,而且还赋予了禹的家庭结构。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马迁是让禹成为有血有肉的常人的功臣,大禹的家庭亲人也是极其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观的。而禹的形象更加贴合百姓的生活之后,他所展现的优秀精神品质才能够更好地被人们所熟知和接受。所以禹也成为了先秦时期的楷模,并具有了圣贤的特点。

之所以有着这样的变化实际上还离不开“绝地天通”事件,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天地原本是合二为一的,当时的人只是自然万物中形同草芥的存在。而之后由于天、地的分离,造成了众多灾难的发生,需要人自行解决,所以就出现了天、地、人三者并立的关系。

人的作用在自然生活中越发重要,所以像禹一样的英雄人物也就成为了氏族部落所推崇的对象。这也就是之后荀子所说的:“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的确有关禹的传说存在一定的夸大,但是这并不影响禹日后成为整个时代精神的代表。

通过以上相关分析,禹因为治水的传说而演化成具有神化特征的形象,但在儒家思想的推崇之下,人们对禹的认知更加的形象化和具体化。禹逐渐剥离了神话的外壳,成为经世致用的代名词,所以“禹”也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在任何历史时期,这一精神的时代价值都值得人们学习。

“禹”的传奇人生塑造了崇高的个人英雄形象,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纽带,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

总体来说,禹其实并不是单只某个人,而是在各个领域有着突出成就的人的总称。他们或许有着“文命”、“高密”以及“政命”等不同的名字,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抹去了他们姓名,统称为“禹”。这也就是为何在华夏文化中一直提倡的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只要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或者物,都是华夏民族所追求的。而面对神话传说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可能有着历史的名称,但终究缺乏史政依据。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传说中,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明辨是非,而不是一味的在不着边际的传说中苦寻历史的踪迹。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似乎只是无知之人对自然的被迫妥协,因为他们无法看到社会与人之间的具体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对自身价值的低估。而禹的出现使得这种看法不攻自破,因为中华大地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来就不缺少“禹”的身影。

因而“禹”在中华文化中似乎一直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当人们遇到危难的时候,或是天地之间出现不良征兆,自然就会想到“禹”。所以说华夏民族对禹的崇拜和信仰是铭刻在骨子里的,并且熔铸成了中华文化中的精神支柱,这也就不难解释“禹”不只是一个人在战斗,无论是治水还是画九州,他的身后都有着整个民族的力量在支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精神或者物质文明,但是追根溯源还是离不开一体化的价值追求。作为人间圣明的代表,禹不仅在自然灾害中拯救万民于水火,同样也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不论是安逸闲适的生活,还是动荡不安的政局,华夏民族都有着非同一般民族的气节。

参考文献:

孟子

《春秋》

《史记》

更多文章

  • 管仲和王猛临终都有金玉良言奈何两位君主不听成千古遗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猛临死前说的话,杨毅王猛,石门县王猛临终遗言原文

    [var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诸侯中首位霸主,在管仲辅佐下治理齐国,国力鼎盛,军力强大,慑服诸侯。符坚是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君主,在王猛的辅佐下励精图治,以强盛国力消灭前燕、前仇池和前凉等割据政权,统一北方。可惜,管仲、王猛才干、功劳堪比诸葛,却没有诸葛的寿数,双双走在了君主的前面,虽然他们临终都留下了一

  • 纣王死后,他的孩子结果如何?有一个想要复国,却遇到了姜子牙!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事实上,史上的纣王和书中的纣王,完全就是两个概念。史上的纣王用英明神武来形容也不为过,商纣到了纣王这会,手下的诸侯国已经非常庞大,如书中一样,是个由众多诸侯国组成的国家,能掌控这样的国家,并且在位期间,能令国家不乱,这就足以体现纣王本人的领导能力。可悲催的是,纣王太过自信了,认为自己能臣服所有人

  •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灭国,真实原因是什么?沈括的梦溪笔谈说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长平之战赵括深度分析,长平之战赵括怎么失败的,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被杀

    [var1]为了更好地应急救援,秦昭襄王竟然连全郡封爵的方法都用了,全郡封爵代表着全郡任何人,不仅未来不用缴粮缴税,并且一生亨受國家奉禄。这也表明到战场中后期,秦国的后勤部门早已透支到极限。虽然秦国的情况十分狼狈不堪,但赵国却更可怜,可以说是人间地狱了。人假如不吃不喝,只饮水,只会存活40~50天,

  • 神射手后羿:一个是有穷氏的首领,一个是射掉九个太阳的神射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后羿是射手中最厉害的吗,后羿除了射太阳还杀了什么大凶兽,后羿黄金射手座背后的故事

    在上古时期,真的有一位擅长射击的部落首领,恰好这个部落首领的名字叫做羿。夏朝的君主都被称为后,代指君王,而羿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因此被称为夷羿。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从夷羿晋级成后羿的呢?这就要从太康失国说起了。太康是夏启的儿子,他即位以后和自己老去的父亲一样,沉迷于酒色之中,流连于美人乡中,闲暇时

  • 秦始皇并没一统天下,六国被灭后,此国躲过一劫,仍存在32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能灭六国,秦始皇哪一年开始灭六国,秦始皇是在哪年一统六国

    [var1]国土太小,只用废不用灭卫国虽然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几乎是被忽略的诸侯国,但是这个国级的历史可谓聚堆不平凡。他的第一代国军是姬发的弟弟叫康叔,建国初期,国土包含了河南河北山东的部分地区,曾经在朝歌建都。但是这个卫国确实非常小,最小的时候,甚至只剩下5000遗民,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才在河南的一

  • 夏朝到底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专家:肯定存在过,但可能不在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尤其是一些国外史学家,对于夏朝的存在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声称夏朝肯定存在过,但可能不在中国。其实说白了,一些外国史学家是在下质疑中国的历史悠久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深的怀疑。那么,夏朝是否真实存在,答案肯定是存在的。一、历史上的夏朝据中国相关史料记载夏朝出现在约公园前2070~前1600,它是中国史

  •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舍乐毅、田单、李牧、廉颇,而用小儿赵括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田单与乐毅,长平之战后赵国赵括家族下场,乐毅为什么不代替赵括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生死攸关的大决战,双方都投入了举国之兵,总兵力超过百万。不过,在选将上秦国棋高一着,以常胜将军白起对阵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战而胜,坑赵卒40余万,扫清了统一天下的最后障碍。当时的赵国将星如云,扶持微弱之燕国攻克齐国70余城的乐毅、以即墨弹丸之地完成齐国复国大业的田单,此时都已经

  • 他是前秦皇帝,比纣王都残暴,臣子说对话都会掉脑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次,苻生跟御医交谈,可怜这御医没有注意苻生的禁忌,一句话没说好,就被挖入了双眼,然后被砍了脑袋。御医说了什么?苻生偶感风寒,御医给他开了点药,药方里面有一味人参。苻生就问,人参的效果好吗?御医说,别看我开的少,但是效果绝对差不了。因为这句话,苻生下令将御医的眼睛挖去,还砍了脑袋。这是怎么回事呢?

  • 《山海经》五大异国盘点,奇人异事,让人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山海经有哪些异国奇人,古代的奇人异事,深山老林奇人异事

    [var1]长股国位于雒棠树的北面,那里的人都赤裸上身,批散着头发。传说长股国国民善于捕鱼,他们的身体跟普通人并无二致,就是双腿奇长无比,可达三丈,行走时就像踩着高跷一般。曾有人看见一个长股国的人背着一个长臂国的人在海中捉鱼,他们根本不用划船,身上的衣服一点也不会被浪花打湿。[var1]三身国该国的

  • 《山海经》中记载的“大禹治水”真实发生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它最早出现于古籍《山海经》中。《山海经》中记载的内容富有神话传说色彩,例如各种关于山川河流、上古神兽和古老传说的记载,我们熟知的“精卫填海”和“女娲补天”也都出自此书。很多人曾怀疑大禹治水的真实性,甚至连大禹是否真有其人也表示不确定。那么,洪荒年代真的发生过大洪水吗?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