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为了更好地应急救援,秦昭襄王竟然连全郡封爵的方法都用了,全郡封爵代表着全郡任何人,不仅未来不用缴粮缴税,并且一生亨受國家奉禄。这也表明到战场中后期,秦国的后勤部门早已透支到极限。虽然秦国的情况十分狼狈不堪,但赵国却更可怜,可以说是人间地狱了。
人假如不吃不喝,只饮水,只会存活40~50天,超高负担下挺不了30天。没有了后勤部门,被围住的赵军迅速陷入困境,到第46天,饿急了眼的赵军发生互相残杀、人吃人的可怕现象。
[var1]
然后赵军的缴械、并且被坑杀,实际上都和后勤部门军备有明显的关联,后勤部门粮草供应才是影响长平之战多方战略决策的核心。战场上的队伍如同一支纸鸢,没后勤部门的支撑,战场形势立刻风云突变。有人认为,世界各国推行军民一体的制度,可以临战为军、平常为民,那样不就处理队伍粮草的供给难题了?
实际上这类方式只适宜防御的队伍。唯有一些基本上不挪动,或短距离、小区域挪动的军队才适合。比如戍边队伍、地区常备军、守城守关的队伍,这种可以军民一体,靠自耕来处理口粮难题,大幅度降低了后勤部门运送的成本费用。对于武器装备等军用物资这些人是无法自食其力的,依然要靠后勤部门运送来处理。比如明代中后期向全国各地征缴辽饷,那时候的辽东队伍就有着大批量屯田,绝大多数储粮可以靠自耕处理,但依然要举国上下支撑。
[var1]
一个國家有着50万队伍,不意味着这一國家能远距离投入50万队伍作战。由于远距离战斗都要后勤部门运输的支撑,后勤部门运送最少要涉及:军力的投入和应急物资的运送两个部门。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只估算了军力投入的储粮耗费,没估算应急物资运送一部分。沈括曾任监管全国各地财政的三司使,也曾为了更好地抵挡西夏,任延安市知府兼管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他的统计数据也很可靠。他强调,进兵开战最核心的是粮草,这也是进兵数量和距离都备受储粮耗费的牵制。
假如要长距离投入10万队伍,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开战的士兵唯有7万人,就要用30万民夫运粮。再要增加规模就很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