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清朝的雍正夺得帝位后仅仅用了3招就让当时的贪官心惊胆战,惶惶不安,此后吏治清明,再无贪官,那么雍正是如何做到的呢?
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突然驾崩,一向毫无胜算的皇四子胤禛被拥上帝位,史称雍正帝。而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少有的千古一帝,他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然而晚年的他倦于政事,对于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官员过于仁慈,对他们的贪污腐败也是不闻不问。以致朝廷上明码标价的买官鬻爵,像总督,巡抚都是明码标价的卖官,甚至连太子胤礽都深陷其中,胤礽为了填上户部欠款,明码标价四川盐道50万两,其他大臣和官员就更不用说了。
而造成这些官员贪污腐败的罪魁祸首不光是由于康熙的纵容,也有其朝中重臣的暗中作梗,助长了其贪污腐败之风,堂堂大清帝国已是危机重重,而此时康熙留给雍正的是一个只有8百万元银子的烂摊子。
因此雍正上台后,面对的不光是严峻的财政亏空还有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当时的雍正是出了名的“喜怒不定”,在九子夺嫡中很少有同盟者,就连同母弟弟十四阿哥都是其敌对力量,因此对于朝中官员而言,雍正完全是陌生的。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上台后会如何处置吏治败坏呢?朝中大臣心中没数,但是雍正对他们的贪腐可是心知肚明的,虽说朝臣们贪腐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另一个原因也是自明清以来清廉官员的俸禄用来养家糊口都比较困难,因此明清以来官员贪污也是被逼无奈。
康熙也正是知晓其中原因才会睁一只眼闭只眼,而雍正却是出了名的精打细算,为人处世都是严苛的,所以他上台后众人自然不会有好日子过了。于是在康熙驾崩不到一个月,他便开始清算所有亏空的钱粮。
本来康熙尸骨未寒,他不应该大张旗鼓的搞清算,然而由于事情的紧迫感,雍正不得不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那么在整顿贪腐这件事上,雍正为何仅仅用了3招就彻底的把贪腐给治住了,他是如何做的呢?
其一他派出了钦差大臣前往各地清朝亏空的钱粮,而这些钦差大臣都是他精挑细选,信得过的人。为了避免官官相护,雍正还从各地抽调一些州县官员一起参与其中,一旦查出贪污之人,首先罢其官职,限其在规定时间内还清,让调查团中之人就地顶替其职务。
因为以往新上任的官员为了前途会为前任留下的亏空补窟窿,自己走了又为后面的留下亏空,这样这些贪官的口袋永远是满满的,而雍正却利用调查团中和地方官员毫无瓜葛之人接替其位置,不得不叹服雍正的高明之处。
调查团中之人不会为前任买单,贪污之人无法从中周旋,只能府首认罪,乖乖的补上亏空。既然新上任的官员不为前任买单,那么前任也就不会为他的前任买单,为了确保自己的前程他们也只好乖乖补上自己的亏空。
但是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雍正派去的调查团尝未到达之前,贪官们听道风声后也会想方设法填补亏空,比如找当地的富豪借钱填补亏空,而富豪之所以能富也是离不开官府撑腰的,所以他们也会倾其所有为贪官买单。
面对富豪们的顶立相助,雍正干脆直接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借钱给贪官填补亏空的,一律充公,这样不仅贪官不能逃脱清算,就连富豪也是鸡飞蛋打一场空,本来是指望帮助官员渡过难关,之后获取更大的利益,而现在雍正却给他们当头一棒,谁还敢借钱给贪官呢?
其三在雍正元年正月,雍正成立会考府也就是现在的检查机关,对于各地上交的税银和官员报销开支以及各部门动用钱银或报销开支都要经过会考府审核批准,一层一层的核查落实,这样不论他有多高的权力也没办法从中做手脚。
既然高官们没办法从中牟利,下面的基层官员们也就不可能花钱为高官们填补亏空,这样就彻底断了卖官鬻爵。而且在贪官被查处后,首先是罢其官职,以免他狗急跳墙给百姓增加各样税收。
第二是限期补上窟窿,第三步才是抄没家产,斩首示众。如果家人没有参与其中的,虽然可以免其一死但至少要流放边疆永远不得返回。但若是家人参与贪污受贿的,就会被满门抄斩,而且在贪官斩首之时,雍正让所有的官员一起前去观看。
如此几步下来彻底断了贪官的来源,贪官们无法找富商借钱,又不能敲诈百姓,最后只有自掏腰包想方设法把亏空补上。同时雍正还下令,在清查过程中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立有大功之人都要一查到底。
只要情况属实欠了国库的钱都是要赔偿的,最后进行抄家,而且他还特别强调就连那些得到贪官庇护的亲戚们也照样要严查,在雍正的几招下来,朝中的贪腐之风明显好转,仅仅5年的时间,清朝国库的库银渐渐充实起来,社会风气也焕然一新,清朝的盛世得以延续,这也为乾隆后来7下江南攒下了家底。
而反观朱元璋虽然决心很大,也因此斩了15万人,却是收效甚微,贪官是越杀越多。雍正却仅仅用了3招就让康熙未年的卖官鬻爵到后来的无人可贪,不得不佩服雍正皇帝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