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剧照(来自网络)
但若从治国的能力和成绩来看,孙权却比曹操、刘备更胜一筹。孙策也正因洞悉到孙权的这一才能,才会在临终之时将王位传给孙权的。
当孙策决定将王位传给孙权时,是出乎许多人的预料的,因为一直以来孙权与哥哥孙策关系并算不太好。孙策有三个弟弟,他与四弟孙匡从小感情笃厚,孙匡也最得孙策喜爱,这点从孙策生前把他老爹孙坚的爵位都让给孙匡就可看出;对于小弟弟孙羽,孙策可能是对他有“长兄如父”的感情,非常疼爱,在兄弟中与三弟孙羽也是最谈得来的。并且孙策还有个儿子叫孙绍,子承父业是最没有没毛病的。可谁都没想到,孙策临终前却把二弟孙权唤到身前,欲将大位传给孙权,这一举动让大将周瑜和文臣首领张昭都大吃一惊。
曹操剧照(来自网络)
《三国志》对于当时的情景有这样的记载:“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孙羽),而策呼权,配以印绶。”孙策不立自己尚幼的儿子孙绍,张昭等一众文武还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在几个候选人中大家更看好三弟孙羽,孙权并非首选。但孙策也不愧为一代枭雄,更具慧眼,坚定地将大任交给了孙权。孙策语于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一语道出了选择孙权的原因所在,而结果也证明孙权不负所望。
刘备剧照(图来自网络)
结果正如孙策所言,孙权确实不会打仗,他带兵打的有限的几仗不仅都失败告终,还几度让自己陷入绝境。孙权不会打仗却很会用人,而且很善于培养人才,重视文化教育,这点他的父兄及曹操、刘备等皆所不及。孙权对他手下掌管兵马的统帅有一个基本要求,那便是读书,提高文化素养,他手下的将领大多都具有较高学识,如周瑜、鲁肃、陆逊都是博览群书、富有谋略的“儒将”,连一向不爱读书的大老粗吕蒙,都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发奋读书,并留下了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待”的美谈。
孙权剧照(图来自网络)
经过孙权的苦心经营,吴国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吴国这个政权的地基被孙权打得十分坚固牢靠。与此同时,孙权也得以储备大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秀人才,在残酷的争斗中很好地实现了干部的有效更替,从没出现过青黄不接不的窘境,这是曹操、刘备做不到的。如大将鲁肃死后,吕蒙平稳接下江东帅印且表现十分优秀,设计袭取荆州、打败关羽一役便足见吕蒙的能力。
孙权19岁就“坐领江东",之后执掌政权达52年,是东汉末年所有霸主中执政时间最长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且在与曹操、刘备为代表的众豪杰相争中从不落下风,如没有过人的治国之才是做不到的。
诸君以为,如此孙权,可算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