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项羽逃到乌江之前发生了哪几件关键的事:订立鸿沟之约前,项羽中了离间计,失掉了范增;之后,英布也背叛了他;而鸿沟之约后,项羽本以为自己可以跟刘邦相安无事一段时间,却没料到刘邦迅速撕毁盟约发动攻击,项羽虽然暂时打败了汉军,随后却迎来了近60万兵力合围。
刘邦以各种手段,成功聚拢了韩信、彭越、刘贾、周殷4路大军,加上本部军马一起,分别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项羽兵力不足,只能后撤,而他试图正面交战时,遇上的又是韩信大军,韩信诈败,引得项羽入了包围圈,项羽顿时损兵折将,大败退守。
这是项羽纵横一生后迎来的最大挫折,由此出现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且不说虞姬命运如何,单看项羽这首歌里最重要的3个字:时不利。这3个字,左右了项羽接下来的一系列决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项羽在突围垓下后做的一切:他带着800骑兵突围,渡过淮河以后只剩了100多人,等来到东城山上,只剩了28人。这些人都对项羽忠心耿耿,而项羽临死前拼尽全力,只为了向他们证明一件事:“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话和前面的“时不利”对应上了,项羽认为,自己落得今天这番田地,不是因为自己不会打仗,而是因为天时不利,天要亡项羽,跟别的无关。项羽毕竟是个古人,很多“天命”思想深深植根在他的脑海中。但如果项羽真相信天命,会放出要取代秦始皇的豪言壮语吗?
所以,项羽要么是价值观变了,要么就是最后关头想为自己挽回一些尊严,西楚霸王无论何时都是骄傲的,这种骄傲令他可以从容地告诉故人:把我的头送给你;也可以让他在走投无路之际,还要对身边的骑兵们说:看我怎么为你们杀掉一个汉将。
项羽当着诸骑的面杀掉一个汉将后,匆匆忙忙来到了乌江边。接着,乌江亭长的一席话,劝得项羽放弃了东山再起,最终拔剑自尽了。后世很多文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明明有机会卷土重来,为什么在最后关头放弃?这是因为,乌江亭长戳到了项羽心中最大痛点:
江东父老。项羽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乌江亭长告诉了他几个事实:一,自己有船,汉军没有,项羽逃生几率很大;二,江东子弟还没有折损殆尽,项羽渡过乌江还是可以称王。可就是这话提醒了项羽,他意识到自己能依靠的只有江东父老,但他已经没脸“衣锦还乡”了。
兵法里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乌江亭长不见的是为了攻心,但他恰好令项羽想到了自己最不愿意面对的事实——跟他起事的江东子弟,没一个生还。与此同时,项羽又想起了“时不利”的总结,两相夹击之下,焉能不陷入绝望?项羽是因心理挫败而死,绝不只因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