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由盛转衰”——西汉刘氏宗室的命运漩涡

“由盛转衰”——西汉刘氏宗室的命运漩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867 更新时间:2024/2/2 8:16:53

在西汉一朝,宗室包括了刘姓皇族和外戚。

自刘邦建立汉帝国始,历高、惠、吕、文、景、武诸朝,最终形成大体完善的宗室制度:即皇子和部分王子(庶子)封王,王子一人(嫡子)继承王爵,其他诸人或封侯、或不封。侯之子一人继承侯爵,其他人不得封。

西汉一代的宗室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建立在”爵封”之上的制度。一方面,宗室成员因”爵封”而享受政治、经济、文化、刑律等方面的特权,另一方面,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对拥有爵封的宗室成员实施限制和打击。

而其他无封爵的宗室成员则大多以是否拥有宗室属籍为前提,享受朝廷的部分赏赐。而那些既无封爵又不拥有宗室属籍的宗室,则沦为普通的编户,与常人无异。比如我们常说的“刘备”,常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实际上传到他那儿,他已经没有什么宗室地位了。

汉代宗室以封爵为依据,享有一系列的政治特权。

1.是直接参与中央王朝政治生活的权利,特别是在汉初,刘氏宗室是可以参与朝政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有意识的限制之下,西汉宗室的同益衰落。兼之官僚体系逐渐健全,宗室直接参与中央政治的情况也就逐渐消失了。

2.是地方上的治理权。这一权利是针对拥有爵位的宗室来说的,而且也大多集中在汉初。汉初分封诸侯王在封国内是最高统治者,如同国君,各自纪年,其国内机构设置与长安基本相同,可以治理自己的封地。

虽然西汉为诸侯王任命太傅和丞相,但诸侯王可以自己任命御史大夫以下官员。故丞相对诸侯国的掌控权实则有限。《汉书·何武传》就说当时的诸侯王可以自己断狱治政。只是后来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逐渐被削弱乃至而丧失。

3.西汉宗室还拥有定期朝聘、助祭的权利。

4.汉代宗室还享有经济的特权。拥有爵位的自不待言,即没有爵位但在属籍内的宗室成员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诸侯王的经济特权主要来源于封国内的赋税。

5.西汉宗室还享有法律的特权。西汉对犯罪的宗室在籍者有一套单独的审判程序,即需要”先请”,即先告知宗正,由宗正上报皇帝,再进行裁决和处罚。这样一套单独的司法审判程序不免因皇帝的爱恨亲疏而影响到判决的公正,因为宗室作为皇帝的亲族,除去政治上的特殊考量外,皇帝大多会对他们有所偏袒,从而造成宗室在法律上享有的特权。

说了西汉宗室拥有这么多的权利地位,那么西汉的宗室就没有他们的历史宿命吗?一直都高高在上吗?当然不是,西汉宗室自有他本身的历史宿命。而决定西汉宗室历史宿命的原因,就在于政治与经济。

秦始皇开始,以皇帝为核心的皇权便开始了长时期的“通过一套庞大的国家机器和国家制度维持其统治的核心地位,为此目的则要不断抗衡和矫正任何对皇权至上性的侵削和干扰”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对皇权至上性进行侵削和干扰的各种因素,因其自身的属性不同,其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就不同。有些因素的侵削和干扰是直接且颠覆性的,如宗室(因其血统原因,具有取代现有皇权的可能性)、权臣(因其对朝廷甚至军队的强大控制力,具有架空皇权甚至取而代之的可能)等。

有些因素是间接且较缓和的,如带有一定独立性的以文官为主的官僚系统。皇权在处理这些因素时,因其对自己的威胁不同,一般会选择相应的处理方式、处理时机,也包括处理的宽严。

汉承秦制,但西汉的政治却有前后期的明显不同。从汉初到景帝即位是为前期。在这一时期,汉初之政治结构,可以理解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皇权,以宫廷为核心,外引诸侯王国为外援以制约由汉初军功受益阶层所垄断的政府。

吕后时,宫廷皇权机构以吕氏一族及亲吕氏一族及亲吕功臣为核心形成,但其作用范围,仅仅限于宫廷。

文帝即位以来,以代国旧臣为核心的宫廷皇权巩固壮大,但内受汉初军功受益阶层的限制,外受诸侯王国的牵制,始终谨慎地致力于维持宫廷、政府和王国间的平衡。”在此阶段,以诸侯王为代表的刘氏宗室由于对以军功受益阶层为代表的朝廷官僚集团有强有力的牵制作用,始终是上层权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尚处于一个向上发展、对外扩张的时期。

然而由于宗室对皇权天然的威胁性,在这个阶段内,一些个别的宗室成员仍不免遭受皇权的打击。如吕后时期的三赵王(赵隐王刘如意、赵共王刘恢、赵幽王刘友)、燕灵王、文帝时的济北王、淮南王等。

在打击个别宗室成员过程中,依附于皇权的官僚集团和外戚集团开始初显身手。如吕后时吕氏外戚集团擅权,打击刘氏诸王;文帝时帝舅薄昭训责淮南王刘长。但总的来说,宗室整体上仍处于强势扩张的态势。

从景帝即位到王莽代汉,是为后期。随着汉初军功受益阶层的没落和诸侯王国的弱化,景帝的皇权急速膨胀,汉初以来的皇权、诸侯王国王权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也随之出现了重大的本质性的变化。

从而,皇帝、诸侯王和汉初军功受益阶层三者间关系的根本修正,已经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一修正的过程其实就是彻底削弱诸侯王和以军功受益阶层为代表的官僚集团的力量。对军功受益阶层的调整始于文帝即位时期,完成于景帝时。

文帝即位,以代国旧臣宋昌为卫将军,兼统南北军;以代国旧臣张武为郎中令,统领宫内宿卫力量,基本上剥夺了军功大臣一直掌握的军权;后又以外戚薄昭为车骑将军,文帝充分利用了代国旧臣和外戚力量来抗衡军功受益阶层。在取得对汉政权的相对控制后,更进一步对军功受益阶层进行打击。

文帝三年,军功受益阶层的代表丞相周勃被罢免,一年后被逮捕下狱,差一点死于非命。文帝还颁布列侯之国令,让军功受益阶层离开权力中心。景帝即位(公元前l 56年),距汉帝国建立近半个世纪,军功受益阶层所剩无几,势力的消弱已经是无可逆转的趋势。至景帝后元元年七月,周亚夫下狱死,非军功阶层出身的卫绾被任命为丞相,此前这一职位一直为军功受益阶层所垄断。

卫绾的受命,标志着朝廷对军功受益阶层调整的完成。景帝即位以来,对皇权有所依附的法吏和军吏官僚集团取代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开始掌管汉朝各级政权和各个王国政权,形成了支撑专制皇权的政治基础。

同时,以太子时代以来的近幸属臣为核心的景帝宫廷争权机构,也已经和政府完全分离开来,不再接受政府的制衡。至景帝中元年间,参加白马之盟的三方中,诸侯王国和以功臣列侯为代表的汉初军功受益阶层已经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存在。

而对诸侯王的调整也差不多于此同时开始,而最终完成于武帝时期。虽然最终的完成是在武帝时期,但是随着景帝三年吴楚之乱的平息,对王国开始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对诸侯王的调整便已经取得的决定性的进展。所以,我们可以说至晚在景帝后元元年,皇权、军功受益阶层、诸侯王三权并立的汉初政治结构便已经终结,皇权成为唯一的、至高无上的专制之权。

在这一阶段内,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唯一顶点,以对皇权具有强烈依附性的官僚、外戚、宦官所组成的权力架构形成。与皇权血缘关系最近的宗室,反倒被皇帝视为最危险的群体,因为宗室的血液里流有皇族的因子,具有攫取皇权的潜在合法性。

正是因为这种危险性的存在,宗室便天然地成为皇权乃至对皇权最具依附性的官僚、外戚、宦官的重点打击对象。汉室宗室命运的衰落,因而成为必然。

政治而外,还有经济因素决定着诸侯的命运。汉初迫于即成事实而行实分封制度,对皇权的挑战不言而喻。其中封土过大,独立性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的诸侯,对皇权的威胁更说是颠覆性的。

故自高祖即位的第二年开始,经济实力强大的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赵王张敖、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相继被诛灭,只有被封于长沙的吴芮得以传国。

长沙国地处长江以南,大部分是未开发的地区,以至于到了景帝时,仍然被认为是“卑湿贫国”。可见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史记·高祖功臣年表》说:“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馀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於当世之禁云。”

汪越《读史记十表》中引陈子仁语:”国大则赋多,赋多则兵强,其乱也易。国小则赋微,赋微则兵寡,其为乱也难。”

汉代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不但令诸侯国户口剧增,实力坐大,而且其子孙因未经历创业的艰辛,极易受物质与权力的诱惑,而堕入奢靡、狂妄并滋生出野心。司马迁说自西汉开国到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陈子仁说诸侯赋多而兵强,其乱也易,的确是从经济的角度,看到了诸侯命运的历史必然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这3位荣王爷,一位若在无康熙,一位若在无嘉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最出名的四大皇帝,清朝哪个皇帝晚年最厉害,清朝康熙时代有几位王爷

    非嫡非长却获大赦天下:第一位荣王,是顺治帝的第四子,母亲是董鄂妃,所以顺治皇帝对他十分喜爱。皇四子出生后,顺治不仅祭告天地,还大赦天下,让全天下都知道自己做父亲的喜悦,完全忽略了皇四子非嫡非长。可天命不佑,这位受顺治爷万分期待的皇四子仅仅只活了三个月,死后被追封为和硕荣亲王。他若不死,很有可能会继承

  • “天可汗”李世民,跟汉武帝比差远了,匈奴被灭了还要效忠于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匈奴相当于现在哪个省,李世民和汉武帝哪个厉害,匈奴十大美女

    对外战绩我们就先来对比看看对外战绩。首先,汉朝和唐朝有个很有意思的相同点,那就是王朝初期,皇帝都被迫和匈奴或者突厥这样的游牧民族签订过城下之盟,刘邦的白登之围和李世民的渭水之盟,为此也对外进行过长年的和亲,最后卧薪尝胆之后把匈奴和突厥给灭了。光从这点来看,是不是唐朝和汉朝差不多,其实里面的区别大了去

  • 清朝近300年国祚中,为何没出现一个昏君?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有没有昏君,清朝没有一个昏君为什么灭亡了呢,清朝无昏君的原因

    其实清朝皇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奉行节俭,从来不大肆的挥霍。比如说康熙从小就被孝庄教导,一定要勤政节俭,他在掌握大权后就一直反对奢靡浪费,从来不讲究排面。一个将军在前线作战时,给他送来了鹦鹉欣赏,本想能得到他的欢喜,结果康熙却毫不留情的批评,前线作战要以军务为重,怎么能费心讨皇帝欢喜?在五十岁大寿时,

  • 12位帝王的传世诗词:曹操这样的水平,可以排进前三吧?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操十大经典诗,曹操最霸气的一首诗,曹操一生最著名的诗

    实际上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写诗,但诗词歌赋这件事,确实是古人都会追求的文雅风尚,山水也好,心情也罢,将一切都变换成绚丽的诗文书画,真的是一种很美的表达方式。身为帝王,自然也需要点软实力,从古至今,几乎所有帝王多少都会写点什么,就算是农民出身的到最后也会归于舞文弄墨。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不

  • 清朝覆灭后,14万皇族后裔去了哪里? 他们分成了四个派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灭亡皇族去哪了,清朝灭亡皇族后裔都去哪里了,清朝灭亡后14万的皇室成员去哪了

    在中国的所有历史朝代中,清朝是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因为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班车,也是一个经历了动荡波折的古代王朝, 正如诗中所说: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若当年没有清王朝的覆灭,或许中国现在还保留着帝制。在1911年宣统皇帝正式下诏退位,这也让统治中国足足268年的清王朝宣布灭亡,自此之后中国

  • 1000年沙漠,60年恢复到汉与匈奴争夺时的草长莺飞,意义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一口气看懂匈奴史,匈奴的历史重大事件,汉朝四次大战匈奴路线

    毛乌素的历史成因,一言以蔽之匈奴草黄马正肥,李广为上郡(治所在毛乌素南部边缘,榆林鱼河)太守时,匈奴可飞马追草至城下,那时汉也在这边养战马,可见当时毛乌素一带草原肥美之盛。大约到了唐初,由于游牧民族的赶着羊群而来,一拔又一拔,穷而无尽(那里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使这一片汉军与匈奴争夺草场的地方

  • 清朝落魄贵族因抢不到火车票,大闹火车站怒斥:你们都是我的奴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亲王也自称奴才吗,清朝人第一次见到火车,清朝贵族买火车票

    多尔衮虽然妻妾众多,但却只有一个独生女,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近三百年的清朝历史当中,也没有提到多尔衮有什么私生子,自他死后,多尔衮这一脉也彻底断掉了。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为了掩盖身份纷纷改名换姓,过上了普通人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不再问津爱新觉罗后人,他们又再次抛头露面,如过江之鲫。娱乐圈是当

  • 小时候看三国喜欢仁义的刘备,长大后为何又觉得他很虚伪?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上的刘备真的仁义吗,三国中的刘备真的仁慈吗,三分钟看懂刘备的一生

    大学时,看了品三国还有好些影视剧就开始崇拜曹操:“宁教天下人负我”——只要对自己有好处,为了自己去伤害别人也没错。为了私利可以不顾一切。而刘备这么一个虚与委蛇、唯唯诺诺的人,反而能成就一番事业还博得好名声?真是可耻! 出来工作后,和父亲无意间有过一次交流。他提到做人要学刘备,我冷笑一声不以为然。父亲

  • 清朝老百姓的日子很苦,基本都是一贫如洗?却经济世界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民众,其实唯一想要的就是一个安稳,至于加在他们身上的税收和社会压力,他们能忍则忍。这也是千百年来专制政府统治的结果,而并不是从清朝才开始的。有很多人喜欢穿越,但是如果真穿越到古代的话,你若是达官显贵尚且可以,但是如果你是历朝历代的老百姓,那你就别指望能有幸福的日子。到了清朝就更是如

  • 小兵砍下项羽一条腿,被封侯爵,后代显赫千年,还诞下一千古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夺得项羽尸身的五个小兵,项羽是明君吗,刘邦哥哥封的侯爵

    秦朝末年的楚汉之争至今仍然被津津乐道,相比起刘备的阴险狡诈。人们更喜爱的是情深义重, 文武双全的项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依旧是后人常常挂在嘴边的感叹,若是项羽当年鼓起勇气回到江东从头再来,也许就没有汉朝的什么事了。 关于公元202年项羽乌江自刎之事,《史记》中的版本颇多,而在民间之中流传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