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非学说的秦国应用:术治与法治完美结合,千年后苏轼道出其弊端

韩非学说的秦国应用:术治与法治完美结合,千年后苏轼道出其弊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415 更新时间:2024/1/16 12:02:31

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与楚人李斯同时学于荀子门下。虽然荀子通常被归于儒家,也十分推崇孔子,但他却与时俱进,积极倡导法治。因为荀子的法治思想,后人往往将他归入儒家向法家过度型或是儒法合流型人物。韩非与李斯都是荀子学生,却都以法家思想闻名于世,也是吸收了老师思想的精髓。后来,李斯辗转来到了秦国,协助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自己也坐上了相国之位。虽然人生如此成功,但与韩非相比之时,李斯依然自愧不如。

[var1]

旁人看来,才胜李斯一筹的韩非理应创出一番更加辉煌的事业。

是金子就不会被埋没,韩非之才也得到秦始皇的高度欣赏:“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此,秦始皇不惜派兵急攻韩国,强迫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遗憾的是,韩非虽然有才,却有口吃的毛病,不能公开与人谈经论道。到了秦国后,因为不能及时自辨,韩非被李斯、姚贾等人恶意诬陷,最终被投入狱而死。一代法学大家,却窝囊地死在了秦国监狱,令人无比惋惜!

然而,韩非自知不善言辞,为弥补此缺憾,只能发愤著书。他“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在他的著作中,韩非详细论述了法治的源起,法治强国以及维持国君权威的关联性,还全面地阐述了各种推行法治的方法,可谓法治大全书,自然而然受到了有着吞并天下野心的帝王们的欢迎。虽然韩非并无执政的实绩,但他却是战国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即便秦人因猜忌而将他杀害,但韩非思想已深深影响了秦人。韩非死后,秦二世胡亥与丞相李斯都屡屡引用韩非之语,这就是明证。

[var1]

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却终身都没有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这当然无比遗憾。不过,在韩非之前,已有无数位法家人物参与了列国的变法历程。通过对前辈法家先锋人物的深入反思,韩非总结出了一套更为全面的法家思想,依然值得称道。

韩非之前,商鞅申不害无疑都是列国变法中的佼佼者。韩非也深入研究了他们二人的变法历程,并对他们变法的成效进行了深刻总结。

商鞅以“法”强秦,申不害用“术”佐韩,二家学说谁才是治国最为急需?

[var1]

所谓“法”,就是法令由官府明确制定,刑罚在民众心中扎根,奖赏遵纪守法之人,惩罚触禁犯令之人;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去责求实绩,操控群臣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韩非认为,“法”是下臣必须遵循的,“术”则是君主必须要掌握的。二者就好比衣服与食物:人不吃食物,十天就会饿死;不穿衣服,在极寒天气下也会冻死。因此,二者缺一不可。

为阐明这一观点,韩非就以秦、韩二国为例加以说明。

申不害辅佐韩昭侯时,韩国之法并不明晰。一方面,韩国脱胎于晋国,晋国旧法未除,韩国新法又颁布了;先前国君的法令未收,继任国君的法令又下发了。申不害没有专一推行新法,韩国法令无法统一,因此韩国政事也陷入了混乱:大臣看到旧法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旧法办事;看到新法对自己有利,就遵照新法行事。这样的混乱局面下,即使申不害辅佐韩昭侯以各种各样的“术”来考核下臣,可奸臣们依然有办法来为自己开脱责任。有“术”却无“法”,这是申不害变法十七年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让秦国国富兵强。可数代之后,因为秦君缺乏统治之术,强大的秦国竟然成了奸臣的谋私利器。秦惠王时的张仪,就频繁地以秦国压制韩、魏二国为己谋私利。秦昭王时的魏冉,越过韩、魏二国攻打齐国,只为扩展自己的封地陶(今山东定陶北);战事进行了五年,秦国领土却没有丝毫的增加。后期应侯范睢取代了魏冉,可他派兵攻打韩国八年,也不过是为了获得汝水以南的封地!

[var1]

有“术”无“法”,国家难以得到治理;有“法”无“术”,国家又容易被奸臣利用。所以,韩非认为,治国必须“法”、“术”并重,二者缺一不可。

既然必须“法”、“术”并重,那么主君用申不害之术,百官行商鞅之法,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了吗?

韩非的答案却出人意料:还是不行。这是因为,申不害的“术”与商鞅的“法”都还不够完善。

[var1]

申不害的术治,强调职权分明:“官吏们处理政务不能超越职权,职权外的事务即便是知道也不能插嘴。”韩非以为,处理政务不能超越职权是对的,但职权外之事不能评说——这就意味着不要举报他人过失。在治理天下时,国君需要“绝圣去智”;因此,就必须要一国之人为之耳目。如果下臣有过错都无人告发,国君“耳目”不就失聪了吗?

商鞅奖励战功,其法规定:“斩获一个甲首可升爵一级,想做官就给年俸五十石(dàn)的官职;斩获两个甲首升爵二级,想做官就给年俸一百石的官职。”但不论官职大小,官员都是管理者,专业在于管理;斩杀敌人的获得战功,其特长在于勇气、力量与技击。用官职来赏赐军功,无异于让军士去当医生和工匠,绝大多数人都不能胜任。

韩非的思想中,明君在治理天下时,就应该摈弃自身的“圣”与“智”:“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chì)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这样一来,有了功劳,国君自然就获得了贤名;有了过错,办事的下臣则承担罪责,国君名声却不受损害。依靠他人替自己办事,实现“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的效果,这才是贤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紧密结合“法治”与“术治”。申不害之术与商鞅之法虽然实践在先,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但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二人的“术治”与“法治”,才能最终实现老庄等人所推崇的无为而治。

[var1]

不过,在完美结合“术治”与“法治”后,韩非的理念完全付诸实施,天下就能无为而治,永久无患了吗?

秦始皇推崇韩非法治理念,一生中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法治”与“术治”的完美结合,并凭此吞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敌人都不复存在,天下都统一于秦法,按韩非之说,此时大秦帝国就可以无为而治了。可秦始皇去世刚一年,陈胜吴广就揭竿而起,搅乱了大秦天下,最终令秦二世而亡!

[var1]

以此而言,韩非所推崇的理想治理模式并未能实现天下长治久安,这却是怎么回事?

后世大多认为,秦二世而亡是因其执政太过苛刻,并借此来贬低法家。可后世汉武帝“外儒内法”治理模式的成功,证明了后人其实并未完全否定秦人治理模式。以此而言,后人对韩非思想的弊端并没能统一认识。

直到千年后的北宋,一位文学天才借助一篇文章,道出了韩非思想的真正弊端。这位天才,就是历史著名的文学家苏轼。父亲苏洵、苏轼与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父子三人曾以《六国论》为题各写下了一篇文章。

虽然苏洵的《六国论》流传最广,也最受人称道,但苏轼的《六国论》却别出一格,从另一角度来论述了大秦帝国的灭亡。

苏轼的《六国论》中,先阐述了战国列国士人备受推崇的史实,随后指出只要这些士人能得到供养,就能维持国家大局稳定,不至于走向混乱。这是秦统一天下前,六国国君虽然大多与秦始皇一样暴虐,可百姓却鲜少反叛的重要原因。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因此,大势摧毁名城、杀戮豪杰,百姓中的优秀人才都遣散归农,致使天下士人再难有用武之地。这才是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var1]

“任法而不任人”、“民可恃法而治”、“吏不必才”,这些都是韩非的法治思想。苏轼以为,秦人依恃法治而不愿养士,让天下豪杰之士难以实现自身抱负,最终只能像饥渴的虎狼一样,疯狂反噬大秦帝国了!以现代理念而言,这就是人不断追求更高阶需求的必然结果。秦始皇以韩非理念治国,认为只要完美结合“术治”与“法治”,天下人都将自动成为大秦帝国这台巨型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各行其职、各尽所能。然而,这台按部就班的帝国机器上的小零件,能满足天下那么多杰出士人的更高阶需求吗?显然不可能。所以,这些豪杰之士只能奋起反抗,打碎这台机器、重新制定社会秩序,才能实现自身的抱负。农民陈胜都喊出了“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口号,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正如苏轼所说,无法令天下人都有充分发挥自身才干的机会,这才是韩非治国理念的最大弊端所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龙真的不存在吗?民间传说称夏朝人吃了最后的2条龙,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史记》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夏朝时期,世界上是有“龙”这种生物存在的,只不过,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地球上最后的2条龙,被夏朝人给吃掉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又是真是假呢?民间传说称夏朝人吃了最后的2条龙,是真是假?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孔甲的人,

  • 长平之战“天才”赵括为何败给白起?让兵仙韩信来也是一个字:输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是杀神白起,而另一个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于长平之战为什么赵国会战败,一般的说法是廉颇坚守不战,秦国散布廉颇畏战的谣言,最终使赵王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导致了赵军战败……。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战争,会如此简单?并不是。时间线回到公元前261年,赵军在廉颇的带领下接管了上党郡,秦国对赵国宣

  • 陈胜吴广率先起义,楚国氏族项羽崛起,小混混出身的刘邦笑到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吴广vs陈胜完整视频,陈胜杀吴广的真实原因,大秦帝国陈胜和吴广

    在水深火热中的农业民族一下子有了精神领袖,于是人们纷纷跟从,希望能够一举推翻秦朝的统治,给自己一个真正安稳和谐的生活。[var1]秦朝末年,各路豪杰接连起义,尤其是那些原属山东六国的贵族,他们都希望能够恢复六国的统治;因此那个时代里不同阵营的势力群体是很多的,有趣的地方是,当时选择起义的人有很多,可

  • 孔宣神通广大,来历显赫,却为何甘愿替纣王卖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孔宣简介,孔宣大战羽翼仙的视频,圣人不出手孔宣横着走

    孔宣是封神世界里的佼佼者,其神通能力,在圣人之下无人能与之抗衡,因此但凡提起孔宣,谁都不得赞他一句“圣人之下第一人”,而关于孔宣的结局,《封神演义》原文也交代的很清楚 :一灵道德最根深,婆娑树下号明王。 被准提道人渡化,归顺西方教,以后成孔雀大明王,而促成孔宣此结局的缘由,在封神原文第七十回“孔宣兵

  • 除李世民外,唐朝还有一个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为啥叫秦王,隋唐演义秦王李世民,秦王李世民守潼关后续

    一提到“秦王”首先想到的是战国时期的秦王,从秦王到秦始皇,这中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然而说到大唐秦王,无非就是李世民了,但是实际上,唐朝还有另一个秦王![var1]秦王这个封号,按理说应该是李世民后人继承,否则不会有第二个了,但是李世民成了皇帝之后,秦王的尊号已经成为历史,皇子中也并没有被封为秦王

  • 3230年前妇好率兵攻打三星堆,她爱上了敌方首领虞舜,并嫁给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樊梨花和薛应龙离开唐军大营,八阵图韩蝶衣和安禄山

    #妇好和亚长在河南省沁阳县结婚,虞舜的名号开始诞生#支持原创,请按关注! {上图为三星堆青铜龙虎尊,肩径32厘米、残高43.3厘米的龙虎尊,三星堆一号埋葬坑出土} 一:距今3230年前后的“华南虎妇好”率兵远征越南河内{交趾}的阮城,武力讨伐三星堆长房人的首领“长楚人亚长”。 {上图1为妇好墓葬出土

  • 嫦娥仙子真的存在?天台山墓葬揭开真相,连后羿都在里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后羿墓中惊现嫦娥,嫦娥仙子的真实样子,后羿和嫦娥的儿子

    本文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嫦娥仙子真的存在?天台山墓葬揭开真相,连后羿都在里面?在中国经典的古代神话中,嫦娥奔月应该是我们听到次数最多的故事了。据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当时后羿因为射下九个太阳有功,所以王母娘娘就将一颗长生不老的丹药当做赏赐送给了后羿,而后羿在得到这颗丹药后就交给了嫦娥保管。谁知道

  • 长平之战赵军全军覆没,为何还能击败强秦,打赢邯郸之战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长平赵军,长平之战赵军没打过赵国吗,解读长平之战赵军失败的真正原因

    而在战国时期,七国之间相互征伐,争夺地盘。有的时候一场战争就能奠定一个国家的兴衰,而长平之战无疑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击败了赵括,并且坑杀了赵国40多万的士兵,赵国在这一场战役之中全军覆没,损失惨重。此战之后,赵国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资本,再也无力图谋天下,从此,赵国开始由盛转衰

  • 我国古代有6大鬼才,袁天罡、姜子牙入围,第一人则是实至名归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天才在许多人心目中都是让人仰视的,他们就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让别人根本没能力与之抗衡。还有一种人才被称作鬼才,他们自身的实力有强有弱,但他们在某个领域有着不可置信的能力,甚至可以称之为超能力。这种人平常是不显山露水,但一旦爆发,他们的力量比起天才更为惊人。一提起鬼才,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便是姜子牙

  • 长平之战后,武安君白起为何要诛杀40万战俘?补充到秦军不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739期。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实力强劲的秦国和赵国在长平正面交锋,最终秦军大获全胜,为后来一统天下打下了军事基础。[var1]这里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长平之战中,赵军有约40万人被生俘,秦军主将白起下令将他们活埋。本来赵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