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怎么过冬?原来有避寒神器!

唐朝怎么过冬?原来有避寒神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292 更新时间:2024/2/16 12:03:12

冬至过后,已是数九寒天。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您是否已经裹着羽绒服,钻进了暖气房?

那么您知道,没有秋衣、羽绒服、暖气和空调,唐代人如度过寒冷的冬季呢?他们花样百出的御寒“神器”,绝对让您想不到!

唐代冬天有多冷?

一千多年前的冬天,白居易写下诗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感叹被褥冰凉、大雪压断了竹子,可见天气之冷。今天,我们来了解下唐代人的御寒神器!

神器一:建“椒房”

严寒的冬季,暖和的房子无疑是最好的保暖方式。在唐代,有一种调温房,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中央空调,它就是有名的“椒房”。

汉唐时期,椒果相当于是皇室特供,皇帝在给嫔妃装修宫殿时,将花椒(一说为胡椒,另一说为花椒和胡椒混合)捣碎和泥,涂抹墙壁做保温材料,制成墙壁保温层,“取其温而芬芳也”,人称“椒房”。后来,人们便用“椒房”指代后妃的宫殿,取温暖、芳香、多子之义。然而涂抹椒泥的房子是否真的保暖,未为可知,有人说椒房御寒的原理,是由于椒果的味道辛辣,辣味可以使人体产生刺激性并感到燥热。不过花椒和胡椒在古代可都是奢侈品,完全不是今天普通佐料的地位。能把这种奢侈品当水泥一样用的,也就是皇室贵族这种真正的“大土豪”了!

《长恨歌》中说:“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北京故宫暖心殿东暖阁 图源网络

神器二:炉火、暖炉、地暖

在唐代,人们在室内取暖的主要方式是生炉火,公贵族常常使用铜制的暖炉,在其中燃烧木炭取暖,或者干脆直接利用薰炉燃香发热。唐代诗人宋之问在宫城的秘书省值班时曾作《冬夜寓直麟阁》一诗:

直事披三省,重关闭七门。

广庭怜雪净,深屋喜炉温。

可见这种一般适用于王室、官员等。

唐·象首金刚铜香炉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代还有一种特别精巧的器具——香囊,亦可作为暖手之用,白居易诗《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中有写:“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

暖手小香囊,是一种可以用明火熏烧香料以散发热量既能熏香又可以用于取暖的小小神器,古人的这个“暖宝宝”精致小巧、盈盈可持。

香囊为镂空的球形体,带有链条,一般以悬挂的方式固定放置。打开囊盖,香囊分内外三层,中层有两个同心圆环,以活轴连接外壁和内层的焚香盂,巧妙之处在于香盂随着球体转动却保持平衡,燃烧着的香料也不会洒出来了。实为一种既美观又实用,更是一种高科技产品了!

唐·鎏金雀鸟纹银香囊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内部结构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华清宫落成以后,华清宫的角角落落,所有的建筑地下都遍布骊山温泉,唐御汤遗址博物馆星辰汤旁有一个便殿遗址,是供唐太宗休闲和更衣的地方,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暖气遗址,在遗址四周有环行的凹道,通过凹道把星辰汤的温泉水引过来,温泉水在凹道内不停的循环流动,水蒸气会把房间烘热,也被称为“地暖”。

唐太宗星辰汤遗址 华清宫遗址 图源网络

神器三:衣着

在冬季衣着上,现代人有棉袄、羽绒服,那唐朝人穿什么过冬呢?

在唐代,皇族与官宦到了冬天通常可以穿上动物皮制成的裘衣,比较华贵的有狐裘、貂裘、豹裘、兔裘等。一般士人和百姓中富有者则多穿羊裘、犬裘。

而平民百姓冬日会选择穿棉衣,其主要是“袍”“袄”两种,两类衣服都有夹层,可以在其中填充棉絮。不同的是“袍”一般能覆盖到脚面,常用作外衣;而“袄”则主要是上身穿着,有时也会作为里衣。

还有如下图中的“穿纸衣”取暖:

示意图“穿纸衣“ 图源法门寺博物馆

神器四:酒

有了温暖的房子,还有手中的“暖宝宝”,就差温暖自己的胃了。现代人到了冬天,会选择火锅、羊肉牛肉等高热量的食物来取暖,古人在这一点上与我们不谋而合。

古人认为饮酒可以让身体暖和起来,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提到过: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人雅士们在严寒的冬季围坐在火炉边,煮上一壶热茶或酒,夜晚和友人对饮,也很惬意。

壁画 《野宴图》 韦氏家族墓出土

古人“数九”里的浪漫

从冬至开始就进入“数九”天,总共九九八十一天。古人用毛笔写字,一笔一画,于是有人从汉字中选出九个九画的字,比如“庭院垂柳皆亭接春風”、“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院庭春染幽巷草垂盈”等(这些句子中一般都含有“春”字,因为“春”是希望,是寂寥严冬的期盼,让感到内心温暖),每天写一笔,写完九笔就数完一个九,写完九个字,就“耕牛遍地走”了。喜欢书法的朋友们,不妨一试!

来源丨本文由微信公众号:牧弘书院 整理于法门寺博物馆等网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说宋朝之宋徽宗- 付巨大代价得到一座守不住的空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徽宗和李师师最肉麻的一首词,唇儿相凑舌儿相弄宋徽宗,宋徽宗最好的一幅书法

    童贯平定方腊后,挥师北上。当童贯来到高阳关后,眼前的景象让他忧心忡忡。由于宋辽百年的和平,这地区战备松驰,当地百姓早已不知兵革,童贯原以为王师北伐时,北地的老百姓一定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实际上,燕云的百姓早已习惯了辽朝的统治。看到这样的情景童贯只能硬着头皮进军,辽国大骂宋朝不义,破坏当初的盟约。此时

  • 详解明朝未解之谜:胡惟庸真的谋反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胡惟庸要篡位吗,胡惟庸谋反案,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

    历史上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他确实是罪有应得,但也有人说这是朱元璋的政治构陷,只为了名正言顺废除宰相制度。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今天,郭锅历史就来详细说说这一问题。首先,胡惟庸被杀的时候的罪状并没有谋反一罪。据记载,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被诛时的罪状有四个:一是毒死刘基,二是阻隔占城国上贡使者,三

  • “女皇”武则天,服侍李世民长达12年,为何没能生下一男半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图|李世民(影视剧照)其中最受后人诟病的,就是李世民强娶了兄弟的妻妾,还让她们给自己生了孩子,可以说唐朝之所以被后人称为“脏唐”,与李世民有脱不开的关系。正因有李世民“珠玉在前”,所以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有学有样,父亲刚死不久,就娶了自己的小妈武则天,也不知李世民泉下有知,会不会再气死一次。更有意思的

  • “谪仙人”李白,超凡脱俗,竟然卷入谋反,流放夜郎,郁郁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幼童,说起“诗仙”李白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意为太白金星下凡,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和李唐宗室还是同宗,都是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人。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超凡

  • 试问:为何说宋朝的瓷器是民窑和官窑相结合的艺术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宋朝应运而生,由此进入稳定发展期。宋朝发展期间,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民间手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宋君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重文轻武思想在当时是主流,文化在宋朝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慢慢推动了陶瓷手工业的发展。民间市场繁荣两宋时期的陶瓷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高峰阶段,

  • 诗评百家将92——为什么说孙传庭一死, 明朝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孙传庭死大明亡,崇祯如何对待孙传庭,明朝孙传庭不死的原因

    青史数番天下分,君王几度误良臣。孙传庭跟袁崇焕,两人是同年进士。起初,孙传庭也和袁崇焕一样,当了个永城知县,后因不满魏忠贤专政,辞官回乡。直到15年后,才又复出,奉命围剿高迎祥、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当时,孙传庭和卢象升、洪承畴等一批人,算是大明朝最后一批能打的人了。卢象升由于阉党不发援兵战死,洪承畴、

  • 许凯主演的尚食女主原型孙皇后——朱瞻基为我做了明朝的两个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尚食朱瞻基片段,尚食各个人物结局,尚食庄妃和朱瞻基的爹什么关系

    朱瞻基,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也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他和以往神勇的祖父朱棣不一样,他不仅英明神武,和他的父亲共同开创了“仁宣之治”。还是一个集书法与诗歌于一身的大才子,同时他也是一位专情的人。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朱瞻基青梅竹马的爱情。与其幻想做别人的王后,不如做自己的女王。男女之间经济

  • 让明朝续命百年的功臣,天下人都知其无罪仍被杀害,罪名只有八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449年8月,明英宗欲效仿明太祖建立功业,又宠信太监王振,在王振的怂恿下,亲自率领20万大明精兵征讨蒙古瓦剌部落,结果梦想破灭,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伏击,20万大军损失殆尽,50多名随驾出征的文武大臣连同皇帝被一锅端,全都成为了瓦剌的俘虏。消息传到京城后算是炸了锅,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得知后,纷纷

  • 解析明朝战争:袁崇焕引兵捍卫京城,崇祯无辜冤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16岁的少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阴暗一面。总而言之,看谁都不爽,看谁都想着将屠刀伸到他的脖子上。新上台的崇祯皇帝,选择重新启用袁崇焕,让他再度前往山海关防守。袁崇焕此次的东北之旅,直接让自己送入了坟墓。新主登基,老臣远行,关外觊觎,朝臣掣肘。这是崇祯皇帝上台之后的第一感觉,也是前朝几代皇帝留下来

  • 解密明朝大才子解缙、胡广背后那不为人知的丑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解缙简历,神童解缙,解缙为何被杀

    当日夜晚,胡广、解缙、王艮等江西籍翰林官聚集于吴溥家商议对策。解缙正义凛然陈说大义,胡广也不甘落后,慷慨激昂,说是如果朱棣打进来,就以身殉国,绝对效忠,只有王艮独自不说话,默默流泪。各人散去之后,吴溥的儿子吴与弼见状感叹说:“胡叔叔能仗义,的确是件千古留名的好事!”吴溥对儿子说:“不,只有王叔叔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