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个明代的历史发展来看,整体实力水准还是不俗的,对于周围国家影响也很大,但是为什么没有掌握住辽东地区。我觉得有几个因素。首先是当时辽东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李成梁。对于李成梁这个人,一般人会想到他在同一时代的戚继光,两人都是当时明朝关外的军事支柱。明朝派遣抗倭成功的戚继光守护北部的边疆,成为了蒙古人难以逾越的防线,当然李成梁在对付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总体还是不错的,只不过一个失误放虎归山。
但李成栋却不那样。受命留在辽东,监管辽东地区事务。这份行业看上去很美丽。基本上就是当时东北地区的土皇帝,而且没什么人管他,所以他不断在辽东各少数民族间激起大内战,使明朝相信他在辽阳还是常用的,让李成栋留在辽阳,但这种作法使后金部族的势力不断增加,成为了尾大不掉的态势。
二是当时辽东地区的国民经济转型。其实,当时辽东的经济条件还是不怎么好的。当时辽东的农民相信,他们栽种的不是华东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冬小麦,而是难以下咽的春小麦和高粱米。但现在辽东地区引入了作物等稻米,大大提高了生产量,因为当时土豆这号高产量的东西还没在明朝引入,所以当时的粮食还是十分的紧张的,君不见,当时的陕西河南地区都是起义的农民军,很大的原因就是粮食产量不够,不然人家为什么起兵造反。
当时,明朝虽然也向辽东地区获取了补给支持,但辽东大部分时间段还是靠自己的人力物力。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另外,东北地区基本上低温,不可栽种水稻,棉花这种东西。当时明朝政府靠那个时候的航运才将部分棉纺织商品和部分物资运往东北。不过,后来当时日本倭寇的兴盛造成这条水路倒塌,辽东地区物资短缺对于辽东的影响还是十分大的。
第三点是辽东当时没一个完美的官员来管治它。当时辽东的情形是只有虾兵和蟹将,当地有大量人口数外流和官兵逃亡。然而,大批汉人迁出辽东,后来后金和蒙古人开始重新转入并攻占辽东。在明末和后金的赛局之中,辽东一直是一个棋盘,但没一个人主导这棋盘是不知不觉长大下活的,把辽东吞了下去。
由于当时士兵外流严重,明朝可以招募蒙古人服兵役攻打后金。然而,由于这些人原来是蒙古人,而不是源自江淮的正派人士,他们大多沦为皇太极的外部民众,所以没人可以协助明军,不单单是这些蒙古人不帮助明军,在后金进攻的时候,这些蒙古人还十分容易成为叛徒,当然,蒙古人里面也有一心一意为明朝抗击后金的,比如名将满桂就是其中一个。
蒙古人军队转入辽东之后,明朝政府直接撤离了在辽阳设立的多个军队,使关外与关内直接丧失了关联。明朝与山海关、辽东的联系方式摆在蒙古人步兵眼前。感受就像他把信用卡加密间接贴在脸上,让别人明白从你的信用卡之上取钱财。第四点是明朝处在小冰河时期。当时,由于自然灾害,辽东地区农作物收成很差。
明朝想把货运运到辽东时,发现陆路已经被毁,不能像明初那样便捷地把货运运到辽东。明朝的皇帝选取了一个比较直接的方式,这个方式就是直接运输钱财。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因为这一决定的危害是当时辽东地区的产品价钱与搭乘神舟五号运载火箭一样快。据当时辽阳当地的官员说,当时辽东地区的产品价钱是之前的十倍多,一两货物不如以前两钱贵重,通货膨胀的相当厉害。这些货物不值这个等价。这些难题看上去无关紧要,但也是明朝在辽东地区失败的因素之一。
一个统治者的失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累积的结论。事实上,明朝的失利不仅仅是上述难题,更是当时明朝内部争斗的结论。这些大大小小的难题造成了最终的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