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秦国的强大源自于商鞅的变法,这个毫无争议,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商鞅同样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关于这一点《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就有说过: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这是有实际例子可以说明的: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后,魏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衰弱下去,同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于是在商鞅的主持下发动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河西之战,此战秦国和商鞅赢了,但是赢得极不光彩。
[var1]
[var1]
[var1]
当时魏国庞涓已死,魏国主将是公子卯(魏昂),当初商鞅在魏国时,两人私交很好,公子卯也曾向魏王举荐商鞅,现在一对好友却成了战场上的对手。商鞅致信公子卯说:以前我们是朋友,现在是对手,我不忍心和你交战,不如我们喝喝酒定个盟约,然后撤军各回各国。公子卯去了,这里要说一句,公子卯赴约其实和勇敢无关,除了相信老朋友之外,那个时候其实还是有一些约定成俗的基本礼仪的。没想到商鞅早已埋下伏兵,酒喝到一半公子卯就被擒住了。然后商鞅用公子卯的部下骗开了城门,夺i得河西的吴城,魏王被迫献出河西求和。此战你可以说公子卯轻信愚蠢,但是商鞅手段确实不地道这个也是事实。
除了商鞅外,秦国还有位重臣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他就是张仪。不过张仪骗的是楚怀王:当时齐楚两国是盟国,齐楚秦是当时最强的三个大国,齐楚一结盟,秦国无计可施,于是张仪就忽悠楚怀王说只要楚国不和齐国结盟,秦国就愿意奉送和楚国交界的600里商于之地给楚国。楚怀王贪心之下答应了,结果齐楚联盟破裂后,张仪却不承认了,矢口否认答应了600里之地,只说是60里之地而已。楚怀王大怒之下攻打秦国却是连战连败,而原来的盟国齐国加上魏国和韩国也一起出兵攻打楚国,楚国自从衰弱了下去。
[var1]
不仅仅是秦国重臣这样,秦国的君主这种事也没少干,比如秦惠文王五座石牛拿下巴蜀之地(这个还好,兵不厌诈),但是秦昭襄王的某些手段就比较让人不齿了,不说他试图空手套白狼从赵国手中骗取和氏璧(当然有蔺相如在没得逞),最让人诟病的一件事就是他以谈判为名约见楚怀王,结果秦昭襄王居然把楚怀王这位一国之君给扣起来了,扣押楚怀王的原因仅仅是想以他为人质让楚国拿土地来交换。说实话,遍观中国历史,出此下三滥手段的一国之君还真是凤毛麟角,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何况是以谈判为名扣押一国之君然后以之为要挟,秦昭襄王算是做到了极致。
除此之外,战国时期各国纵横捭阖,权谋迭出,其中离间之计就属秦国运用得最熟练,战国三大名将廉颇李牧信陵君纷纷成为秦国离间计的牺牲品。虽然说“兵者,诡道也”,又说“两国相争,各为其主”,但是秦国不按常理出牌实在太多了,当然得到的利益也很多。这一点,其他六国都做不到,光从这点来看,六国败得不冤枉,秦国统一天下当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