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汉文帝一生总能水到渠成,他的福气哪来的?

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汉文帝一生总能水到渠成,他的福气哪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16 更新时间:2024/1/21 21:30:28

西汉的历史非常有意思,一是画风多变,二是逻辑丰富,总能让人在心旌激荡之余回味无穷。归根到底,这是因为受到伟大的秦始皇发,西汉政权在前期肩负着如何完成中央集权的历史使命。

刘邦在生命的晚期,燃烧了生命以六亲不认的姿势搞定了最大的权力威胁——异姓王;然后,伟大的女政治家吕雉接棒刘邦,在其当政的15年之中,她其实是很想通过打压和稀释的方式去解决刘姓王的问题,只不过她一来私心太重,想用吕氏家族李代桃僵;二来是她临终前冒险动了军功集团的相权,从而引发了“诸吕之乱”。

“诸吕之乱”后,对于西汉的皇权来说,要想完成中央集权,其实主要还有两大障碍,一是尾大不掉的军功集团,一是死灰复燃的刘姓诸侯王,这也是文帝、景帝、武帝这三代的主要任务。

搞清了这个基本逻辑,我们就要把“诸吕之乱”后的历史舞台交给一个叫汉文帝的男人了。这个男人在历史上的赞誉和名气都很高。立功、立德、立行、立名,都被他做到了,而且这还是在他本没有机会的情况下,没费多大劲就做到了的。

西汉的很多皇帝都是特别有福气的。比如刘邦,这家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打仗十战九败最后还能当上开国皇帝的人,但是这家伙当上皇帝之后也没过几天安稳日子,不停地在平乱,最后还因为再次受伤而重病身亡;比如刘启,这家伙其实刻薄寡恩又好断无谋,毛躁地引发了原本不应该发生的“七国之乱”,但架不住他爹给他打的底子好;比如刘彻,这个号称太阳神的男人,一辈子火急火燎的,立志用圣火燃烧一切,差点把西汉搞垮了,但依然架不住“文景之治”给他留下的巨大家产。

但其实最有福气的皇帝还是汉文帝,这位同志一生无为、不争,但该得到的东西他一样不落;甚至有时候头脑发热,出点什么大昏招,却总能被时代的特殊形势将他原本应该承受的惩罚降到最低;遇到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总会有贵人出来帮他排忧解难……

具体情况,我们还是从下面的介绍和解说之中去自行感受吧!

如何理解汉文帝的历史功绩

首先我们可以直观地从汉文帝的谥号看出来,后世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因为“文”这个谥号不是一般人可以得到的,史家给皇帝评功定调时,文的依据分别是:经天纬地;道德博闻;愍民惠礼。一看就知道全是夸人的词。

但实际上,我们很多朋友对于汉文帝刘恒的直观印象可能只是来源于“文景之治”这个词,至于对汉文帝的历史功绩其实并不了解。

咱先来介绍一下汉文帝继位时西汉的基本政治形势,主要也就几点:1、从秦末到汉初,你死我活的仗也打了几十年了,民心思安,老百姓不想再折腾了,也折腾不起了;2、吕雉过激的集权方式刚刚导致了一场大的政变,皇权基本上就是一个荣誉称号了;3、再定汉室江山的军功集团已经羽翼丰满、尾大不掉;4、借助“诸吕之乱”再次冒头的刘姓王爷一直对最高权力虎视眈眈;5、外围的匈奴不光想要大汉的金钱、物资和女人,还想要大汉的命。

这种艰难的形势下,任何一个以“傀儡”身份登台的皇帝都难有作为,但是,汉文帝做得很好,结果也很好。这就是汉文帝值得我们大夸特夸的主要原因。

这位爷很佛系,不咋折腾,历史上把他这种治国方针称之为“黄老之治”,“黄老之治”背后的思想支撑其实就是道家思想。

“黄老之治”在历史上算得上是昙花一现,这也是道家思想最为高光的短暂时期,具体原因找到机会再和大家深度聊一聊,提前剧透一下,主要是因为道家思想不适合操大盘。

但是,原本不适合操控大场面的道家思想恰恰成就了汉文帝,以致于一提起历史上的“黄老之治”,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汉文帝和汉景帝这对父子。

其实,“黄老之治”的真正发起者不是别人,而是那位以狠毒出名的铁娘子吕雉!别看她一天到晚大搞特搞权力斗争,但是有一说一,吕雉对老百姓还是真心不错的,非必要不折腾。

至于汉景帝,其实骨子里一点都不佛系,这小子一门心思想折腾,结果折腾出了“七国之乱”。之所以,能够共享“文景之治”的美名,还是因为他命好,有人帮他把屁股擦得干干净净的。

不管怎么说,从吕雉到文帝再到景帝,这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真正的“黄老之治”的黄金时期,吕雉开了个头,文帝壮了个腰,景帝收了个尾,从而成就汉初难得一见的盛世太平。

汉文帝当了23年皇帝,他这23年继承了吕雉的黄老之治,基本上实现国家无战乱、百姓有饭吃、君王无欲望的美好现实。再加上吕后的那十五年,这近四十年的时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华夏大地非常罕见的一段人人都有福气的美好岁月。

别觉得这么说有点难以接受。其实古代的老百姓和咱们今天的打工人差不多,能吃得饱穿得暖,社会和谐,家庭美满,身体健康,没有各种各样的部门和领导来找你谈政策、派任务,也不担心动不动就会收到一些乱七八糟的罚单,也没有什么各种让你不脱一层皮就没法完成的考核指标,以及各种没完没了的大检查、大行动,大家安心干活,多劳多得,这不就是最好的生活和福气吗?

至于朝堂之上那些明争暗斗、你死我活,其实又真正关老百姓什么事呢?天下姓刘还是姓吕,不都是过日子?有几家公司的员工会真正关心公司高层的权力斗争?

也就是说,汉文帝当政的期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俱乐部的管理模式,政策非常宽松,大家开心幸福就好。综合思想就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政府几乎全盘从经济事务中退出,放手让社会力量去发展经济。

汉文帝这种努力克制自己“不折腾”的能力,使得他一辈子得到丰厚的回报,真正做到了静水流深。

这时候,我知道又会有一些朋友要跳出来了,这算什么?这也能算历史功绩?这不就是不作为吗?这种朋友一看就是没当个领导的人或者还不知道怎么当领导的人。

汉文帝的不折腾其实是难能可贵的。因为都是大老爷们,大家看看自己周围有几个男人骨子里是不爱折腾的?那些一些很佛系、想躺平的男人基本上都是受过伤、死心了的,或者是他想折腾但实力和条件不允许。汉文帝不一样,人家是九五至尊,尽管不一定掌握了绝对权力,但是人家真要想折腾,还是有大把的机会和充足的条件的。

看到没有,有些人不想折腾,那是无奈;而汉文帝的不折腾则是一种极其朴素的智慧,思路清晰、方法对路。

而且汉文帝时期不光统治者不折腾,它的官僚结构、政治制度都是最具简约美的。

中央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是: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官僚系统。九卿是九个方向与领域辅佐皇帝的官员以及他们的部属。地方上采取郡、县两级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只经过郡和县两个级别,所需官员的数量也不多。

这种中央、郡、县的简单连接,像极了我们现在所提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整个社会生态的呼吸空间大,老百姓身上的担子轻,朝廷的管理成本也小。

如果大家还不能理解透彻,就请对比一下宋朝王安石变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就是“冗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吗?

另外,汉文帝实行的放生政策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巨大好处呢?那就是极大减少了社会矛盾的产生!道理很简单,老百姓日子都好过了,谁又真正愿意去干那些偷鸡摸狗、杀人放火的事情呢?

《道德经》有这么一句话:“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句话说的就是当领导的四种境界,按照这个标准,汉文帝是妥妥的“太上”最高境界。

咱也别光在这里讲大道理了,直接上证据材料吧,看看汉文帝一朝的老百姓究竟是过上了一种怎样的幸福生活。

《史记》:“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啥意思?也就是老百姓穷得只剩下钱了的意思。那个时候没有银行,家里的积蓄只能以铜钱或粮食的方式存在家里,很多老百姓的钱多得花不出了,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食多得吃不完了,官方、民间的仓库都是满满的;就连原来的奢侈品——马匹(要知道西汉初年,萧何也只能坐牛车出门)也变得更常见了。

现在知道老百姓为什么都念汉文帝的好了吧?因为汉文帝时期,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实在是太高了。

也许有些人又会纳闷了,为什么当时的老百姓在秦末混战的时候,几乎被打得一穷二白了,怎么突然就变得这么富有了呢?如果大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会对正确评价吕雉的历史功绩有进一步的理解,她那十五年功不可没呀!当然,把“黄老之治”发扬光大的还是汉文帝。

先来解释一下老百姓怎么会突然变得这么富有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大家仔细想一想,就以我们一个现代家庭为例,若这个家庭没有什么大的开支,也不会三天两头就会被拉出去与别人干架,没有啥大的躲不开的社交成本,工作收入稳定,又不懒不贪,这样的家庭经过几十年的积攒,能不富裕吗?

那么为什么老百姓这么有钱了,西汉政府也变得十分有钱了呢?因为古代政府的财政支出基本上是四个方面:官僚成本、欲望消费、天灾人祸和军事战乱。咱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人员成本、消费成本、灾难成本和军事成本。这样咱们就可以一一对应地来分析了。

第一、前面说了,汉文帝时期设置的政府机构十分精简,他的管理人员成本是相当低的;

第二、汉文帝以身作则,崇尚节约,既不盖宫殿也不扩后宫,还不喜欢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艺术爱好,整个社会都特别讲究朴素节约,所以,当时的消费成本也是相当低的。

第三、汉文帝时期一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什么旱灾、水灾、、火灾、蝗灾、病灾,什么黄河改道、地震频发等劳民伤财的事情基本上就没发生过,所以,当时的社会应急成本也是相当低的。

第四、汉文帝当政期间,基本上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没有啥军事成本。要知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十万之众,日费千金,历史以来,战争永远都是名将的福音、财政的悲哀。汉文帝就是这么有福气。

总之,在自身的克制和老天的帮忙下,汉文帝时期,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是特别的高,这也就夯实了大汉王朝的底层基础。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甭管他是因为老天帮忙也好,是他能力使然也罢,这就是他的历史功绩。咱朴素纯洁的老百姓其实就认这个!

为了帮助大家充分理解汉文帝的历史功绩,咱就再多说一句,没有汉文帝这23年打底铺路,汉景帝后来惹出了“七国之乱”的内乱,可能就直接伤到了大汉的国本。再后来,汉武帝同志也没条件满世界找匈奴人PK的资本了。

总而言之,汉文帝的“文”是实至名归的。

汉文帝为什么是西汉最有福气的皇帝?

什么是福气?就是有些好事你不去争不去抢,但偏偏就落到你头上了;还有一些事你明明做错了,却又阴差阳错地呈现出了好的结果;你呆在一个团队里,你感觉自己啥也干,结果发年终奖的时候,你却拿得最多……这就是福气,汉文帝就是这样有福气的人。

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宠妾,有相师曾断言她儿子以后有当皇帝的命,结果把魏王豹搞得心花怒放的,心想你们这些相师说话实在太委婉了,她儿子能当皇帝不就是我这个孩子他爹也能当皇帝?直说嘛!

但是,魏王豹却不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这块地虽然是你的,但地里长出来的庄稼却不一定是你的。薄姬可以保证她的儿子是亲生的,你却保证不了。

有点飘的魏王豹后来果然被刘邦给教育了,不光如此,刘邦觉得年轻貌美的薄姬更需要慢慢地、好好地教育,于是便顺手牵羊地纳入了后宫。

但是,刘邦有时候确实很流氓,占着茅坑不拉屎,他抢了魏王豹的宠妾薄姬,更多是一时兴起,真正得手了之后,又对薄姬提不上兴趣了,长期不去教育人家。

这让生性敏感而又聪慧的薄姬心里很不踏实,老板把我放到后宫这种是非之地,却又不宠幸我,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呀!于是,走了姐妹关系,告诉刘邦自己做梦被龙盘了一下。

刘邦一听,果然来了兴趣,自己不就是被龙盘出来的吗?现在薄姬做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上天在暗示我以后能当真龙天子呀!赶紧滴,得让薄姬雨露均沾一下,说不定还能给我生一条小龙的。

好巧不巧,刘邦就宠幸了薄姬一次,结果薄姬却珠胎暗结,最后生下了刘恒。刘恒的生命就是在这种极小概率的幸运中得来的,你说他有没有福气?

后来吕雉的小宇宙爆发了,刘邦的那些后宫珍藏和孩子们纷纷惨遭毒害,唯一例外就是薄姬和她的儿子刘恒。因为薄姬和刘恒也一直不受刘邦待见,而且薄姬性格温婉、与世无争,一方面激发了吕雉都是苦命的女人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完美地避开了和吕雉的利益冲突,所以,薄姬和刘恒又幸运地躲过一劫。

后来刘恒被封为代王,代地本是苦寒之地,可是薄姬和刘恒却表现出一副安贫乐道、兢兢业业的样子,极大地降低了吕雉对她们的顾虑。

但吕雉也曾试探过她们,曾试图将她们调到赵地去当赵王,但刘恒果断表示:“赵地是块风水宝地(汉初的赵王就没一个有好下场的),得留给其他兄弟,我没啥想法,老老实实呆着代地为刘盈兄弟戍边就行了。”这样一来,刘恒在刘姓王爷这个高危岗位上一直干到吕雉去世。

“诸吕之乱”平息之后,军功集团想趁机操控朝政,所以撇开了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刘襄、刘章兄弟,因为这俩玩意又冲动又胆肥又想法多、爱没事惹事,实在不好控制,于是,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一向蔫不拉几的刘恒被推上了龙椅。

当个傀儡皇帝就是福气吗?当然不是!但刘恒能把他的傀儡皇帝当到青史留名、国泰民安并为子孙留下丰厚的政治资产的份上,这就是福气。至于汉文帝是怎么做到的,今后会详细介绍的,汉文帝其实是一个真正的政治高明的明君。

汉文帝的福气还远不止这些。比如他做啥都能体现水平,人家不蹦不跳,默默地扩展自己的私人空间,面子上十分尊重周勃那些“老功臣”,常“目送之”。暗地里今天这里安排一个自己人,明天那里交一两个知心朋友。反正不把手伸到你军功集团的碗里,自家院子里该愉快地玩耍还是要愉快地玩耍。

又比外部环境也十分配合汉文帝这种好福气。老天爷不给他添麻烦,一直风调雨顺的;一直骚气逼人的匈奴也突然安静了,就连那些各怀鬼胎的诸侯们也在诸吕之乱后表示很累,要休息一阵子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汉文帝时期就啥事也没有,只是没什么大动静而已。比如不知好歹的刘兴居和太过于猖狂的刘长也闹过,但也就是小打小闹,其余的刘姓王全是乖宝宝;匈奴偶尔挑衅、嚣张一下,也是继续和亲、打发点财宝就解决了。而且匈奴闹那么几下子,还让汉武帝发现了一个青年将领周亚夫,结果这个小伙救了他儿子的江山。这就是福气。

不光如此!汉文帝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他也会犯错,但是,他每次犯错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还阴差阳错地起到了一些正面的效果,这依然是他的福气。

至于汉文帝犯了一些什么样的错误,将会在别的文章之中一一和大家详细介绍,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因果。

比如汉文帝首开卖官鬻爵的先河,这玩意本是政治毒药,谁要是沾上了就注定一身黑,但是汉文帝没事,丝毫不影响他千古明君的历史形象。因为他那个时候政府机构相当简约、老百姓经济富裕,他卖点爵位来增加社会人士的荣誉感和优越感,对整个社会生态影响不大!

比如汉文帝曾经取消农业税,别看我们今天也取消了农业税(因为农业不活跃),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没有哪个政府敢取消农业税的,因为在农耕社会,这是一个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这么做把政府抵御风险给削减到了极限了。但是汉文帝没事,他当皇帝时期国泰民安、政府的财政负担相当低,有卖官鬻爵其一些其他收入,足以过好日子了。

又比如汉文帝还曾出让货币发行权,这事大家敢想象吗?汉文帝不但敢想,还敢做,关键是还没什么事!后来的七国之乱,吴国为什么那么横?就是因为人家有钱呀,人家家里的铜矿相当丰富,使劲造钱就行了!汉文帝还把让自己宠臣邓通私人去开矿铸币,这本是人神共愤的事,但恰好又起到了货币市场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汉文帝这人不算西汉最能打、最会算、最强硬、最睿智的皇帝,但要说福气,谁都比不上他!就跟有些考生一样,水平怎么样先不管,但只要是考试,他是怎么考成绩都名列前茅,这就不得不说这个人身上有读书人的福气了。

汉文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福气?

首先,我们先来聊聊什么叫好福气?福气这东西看不到、摸不着,主要还是靠感受,前面已经说了,这里再补充一下!什么是好福气?什么事情水到渠成,善始善终,这就是福气。

我们每个人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一切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诸如权力、荣誉、金钱、爱情、幸福等等,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些美好的东西是每一个人打破头皮就能争取得到的吗?并不一定!有些人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实际上就是没有福气的表现!有些人孜孜不倦却始终求而不得,这也是没有福气的。真正有福气的人,他不争不抢,就站在那里,幸运之神就降临到他头上了,然后他顶着各种光环过上一个圆满的人生,并惠及子孙后代,这才是福气。

比如说吕雉,她实际上就是没有福气的人,受了刘邦一辈子的气,好不容易把老头子熬死了,然后把让她咬牙切齿的小三戚夫人就地正法了。可是,她的宝贝儿子年纪轻轻就受到惊吓而死,她一辈子的隐忍与拼争都显得没什么意义了,这难道不是一个苦命之人吗?等到自己给自己找到另一种活法,夫家人靠不住那就就着娘家人活呗,结果她谋划十年来,等她一死,一切皆成空,还把自己娘家所有族人全部搭进去了,这难道是有福气吗?题外话,吕雉死了一百多年之后,因果报应依然没有放过她(她被一群山东大汉挖坟奸尸,说明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没福气的苦命人)

活着的时候顺风顺水、名利双收,死了之后子孙争气、家业旺盛,这才是真正的福气!

那么,汉文帝为什么偏偏就有这么好的福气呢?这不公平呀!不科学呀!凭什么他就运气这么好呢?

事实上,我们通常说“运气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没有实力支撑的福气是长久不了的。小说里,武大郎娶了潘金莲,多少男人觉得他有福气,可是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咱得把自己修炼到相应的段位才能享受那个福分,否则只能是无福消受。

记住一句话:好福气都是修炼出来的!向阳门第春先到,集散人家庆有余,如果大家不知道怎么修炼自己的福气,踏踏实实地去做好事就行了;厚积而薄发、静水方流长,如果大家不知道福气什么时候会到,少抱怨、少折腾,多等待、多沉淀就对了;如果大家不知道福气是什么玩意,知足常乐、与人为善也就对了……

汉文帝的福气来源主要有:

首先人家有一个有福气的母亲!薄姬一辈子与人为善、不争不抢,不爱出风头,不尖酸刻薄,使得她们母子在西汉初期那么残酷的政治环境下能好好地活下来,这就是福气!

其次,汉文帝本身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她们母子知道什么时候该隐忍、该退让、该表现出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吕雉让他去当赵王,他说自己一心想为刘盈兄弟守边疆,不去!军功集团扶持他当傀儡皇帝,他对周勃等大佬下朝“常目送之”,给人家顶级的尊重,让人家觉得这孩子真懂事;贾谊、晁错等激进派屡次给他提供重新洗牌的金点子,面对那些听起来都对的金点子,他永远是保持敬畏心地选择性采纳,然后保护性地把这帮“忠臣”下放锻炼。

然后,汉文帝很少抱怨、愤怒和瞎折腾。人的一生是会遇到很多困境,会遇到很多足以让自己失控的事情,还会经受各种各样欲望,很多人一遇到不顺的事情就抱怨世道不公、一遇受刺激就愤怒不堪、一遇到诱惑就流着口水往上赶,这些人会有福气吗?即使有福气也留不住呀!汉文帝若是一登基就表示“我的地盘我做主”,若是军功集团稍微给他上点眼药他就急眼,若是贾谊等人一建议他打老虎他便火急火燎地搞事情,试试看,看他还有没有福气?

最后,汉文帝的大局观是相当强的!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从不强求!他真的就无欲无求吗?就道德至上吗?不见得吧!看看他登基前,他和代王妃(吕家人)所生的四个孩子全部暴毙就知道了!看看他采用贾谊那两个著名的金点子瓦解军功集团的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就知道了!再看看他包庇儿子汉景帝用棋盘拍死吴王刘濞的儿子就知道了……但是,他知道自己羽翼未丰,朝廷空虚,所以他从不大搞大动,温水煮青蛙挺好。

福气归根到底是生命体系的一种强大的纠错能力,不管这种能力是自带的,还是从外界获取的。首先我们能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找到这个错,然后要学会去修炼和发现,使自己具备纠错的能力和等到纠错的机会或者人才,其次要学会控制自己那颗躁动的心,最后不要把事做绝,把大家逼到不死不休的绝境。

希望朋友们都能从历史中、从生活中去汲取营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福泽绵长的人!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争霸时期秦国第四任秦孝文王-嬴柱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嬴柱为什么不立亲生儿子做太子,嬴柱把秦王剑送给嬴政,嬴柱的母亲是芈瑶吗

    秦昭襄王五年(已未,公元前302年),嬴柱出生,生母唐氏为秦昭襄王嬴稷的八子。八子是秦汉时期对皇帝侍妾的称号,其地位在王后、夫人、美人、良人之下,七子、长使、少使之上,秦时待遇相当于中二千石官,西汉时降为八百石。秦昭襄王四十年(甲午,公元前267年),嬴柱的兄长‘悼太子’在魏为质时,因病而卒,归葬于

  • 刘备埋伏在帐后的刀斧手和司马南悄悄买下的美国小房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我听了哈哈大笑,说他就是那几十个刀斧手之一,竟然可以说得这么有模有样,他马上反驳我说:哪个帝王不是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极!照那些人的标准,刘备即使留一手,也就是中规中矩的水平而已!其实这句话倒是有些道理的。这个完全杜撰的情景其实把刘备的两面性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面是以仁义为核心进行经营的一代君主

  • 齐国之乱:一次摄人心魄的权谋之变,一场拍案叫绝的神级反转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齐国灭鲁国,齐国灭亡纪录片,战国风云之齐国

    (齐晋争霸)公元前490年,春秋时代,持续了多年的齐晋交战结束了。战争的结局显而易见,那就是晋国大胜,齐国惨败。原因倒也很简单,因为晋国是老牌强国,国力在多数时间都保持在了一个平均水平,而齐国的辉煌和巅峰,却要追溯到多年前葵丘会盟,九合诸侯的日子了。其实大家都知道,也都明白,齐国的盛世已经过去很久了

  • 扶不起的阿斗?蜀汉君王刘禅木讷外表下的大智慧,你看懂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可谓是真正的乱世,各种能人异士都大显神通,出现了很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将,在三国后期,有些观众通过电视剧和演义看到,刘备的儿子刘禅的表现都觉得他是一个酒囊饭袋,木讷无能的君主,那他真的就如电视剧里饰演的那样吗?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吗?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人。在我国很多的家长

  • 看了《东周列国志》才明白,各国都欠秦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东周列国志秦国讲解,东周西周秦国,秦国继承了东周正统吗

    秦穆公辅佐三代晋国国君[var1]秦晋之好晋国和秦国的关系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秦晋之好,用来形容联姻、婚配关系。秦晋之好始于秦穆公,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穆姬,两人真是春秋最甜的CP了。秦晋之好虽然在当时是政治联姻,但是秦晋之好却被传为千古美谈。以至于现在夫妻关系和睦、家族联姻关系和睦就会用

  • 诸葛亮死前布局用心良苦保永世安稳,刘禅悟不透,你悟透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临死前刘禅给他说了什么,国服第一刘禅孤王出装铭文,为何刘禅只娶张飞女儿

    三国时期,能人辈出,是我国历史上最有话题的年代之一,三国题材也出了不少电视、小说、游戏等等,人气居高不下,但是要说到里面人气最好的,应该非卧龙先生诸葛亮莫属了。诸葛亮的事迹数不胜数,譬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当然最具传奇色彩的应该就数诸葛亮的锦囊了。在刘备和蜀国陷入危难之际时,诸葛亮都会有锦囊妙计传

  • 因为苏秦一人,秦朝统一推迟了15年,秦惠王眼睁睁看其在身边溜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苏秦得到秦惠王重用了吗,秦惠王晚期秦国版图,苏秦为什么杀秦王后

    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朝代,说起来一些小的国家、短的朝代都已经让大家已经记忆模糊了,但是说起秦朝,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天下的国家,却始终被大家铭记。[var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朝代,无数群雄格局,天下大乱,这时候虽然是周朝,但是周天子已经无法命令群雄了,秦始皇嬴政在这样的历史时局下消灭六国,完

  • 诸侯王入京当皇帝,如何控制旧臣?汉文帝写下教科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代国五郡当中,只有太原郡完全在汉朝掌控中,其他四郡云中、定襄、雁门、代郡,或多或少都有些地方在匈奴或汉朝叛将的控制下。刘邦的二哥代王刘喜正是害怕,才从代国逃了回来,因此国除。汉朝叛将韩王信和陈豨锋芒逼人,匈奴人更是潜师袭远,常来霸占草场。刘恒的代国比起大哥刘肥的齐国、三哥刘如意的赵国,那真是云泥之别

  • 45万赵军被坑杀,长平之战真是赵括一人的错?专家:他只是棋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白起坑杀赵军40万后赵国的反应,长平之战的真实历史赵括错了吗,长平之战赵军有没被坑杀的吗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我国古代发生过无数的大规模决战,每一次战争都会出来几个著名的战将,成王败寇,胜利者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青史留名,而失败者亦无需多言,落得遗臭万年之名,双方交战必定会有胜有败,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段历史书上令人瞩目的战役,那就是长平之战。[var1]说起长平之战,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

  • 曹操逃难时为什么要杀吕伯奢,因为吕伯奢一家都不是好人,该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操为什么要杀吕伯奢,老版三国曹操杀吕伯奢,曹操投奔吕伯奢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代奸雄,为世人所不耻,可奇怪的是,就是这样的奸雄,在魏蜀吴三个国家中,就属曹操的势力最大,麾下猛将和谋士最多,可是以仁义著称的刘皇叔,反而势力最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曹操!先从曹操的那一句千古名句“宁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说起,这句话是曹操对陈宫说的,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