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经连像样的贡品都拿不出的楚国,跨越汉东、北上中原,强势崛起

曾经连像样的贡品都拿不出的楚国,跨越汉东、北上中原,强势崛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10 更新时间:2024/1/21 12:14:43

三千六百多年前,楚人在夏商王朝频繁的混乱中,被迫离开中原,向南迁徙,

几百年后,苦苦等待的楚人,终于等到了重回中原的机会——周克商。

然而,楚人回归中原的满腔热情,竟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不断浇灭,

楚君熊渠的“不臣”之举,深深震撼了中原诸侯,自此国小民弱的楚国被视为“蛮夷”排斥在外,

难立诸侯之林,

谁料楚国数代君主,在一步步艰苦卓绝的努力之下,竟将一个贫弱的弹丸之地,

经营成了一个泱泱大国!

终有一天,跨越汉东,

北上中原,成为

南中国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

楚的先世及楚建国

[var1]

图:祝融

根据司马迁的说法,楚国的先世是“五帝”之一的

颛顼(zhuān xū)高阳

的后裔,高阳乃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

曾为帝喾的火正,因有功绩,被赐予

“祝融”

的称号。

共工氏叛乱时,

帝喾

派重黎去平定叛乱,却没有彻底消灭叛乱者。帝喾就在庚寅那一天杀死了重黎,并让他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职务,仍称之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

长子昆吾君已樊,次子参胡君斟惠连、三子彭祖君彭篯、四子刽君妘求言、五子曹君曹安、六子芈季连

吴回的第六子

芈季连——就是楚人的直接祖先

昆吾氏和彭祖氏分别在夏商时期为侯伯,均被列为“上古五霸”之一,也分别被灭于夏商灭亡之际,

季连这一支也在中原部落集团之间斗争激烈之际,渐渐衰微,

之后

“或在中国,或在蛮夷”

,已经“弗能纪其世”了,

据说其后裔最后迁徙到荆山山脉一带,与当地的土著部落混居在了一起,习俗也渐渐蛮化,故而后来的华夏族视之为

“楚蛮”、“蛮荆”

周文王时期,季连的后裔

鬻熊(Yù Xióng)

,率部落投靠了新兴的周部落,

此时的周部落,一方面服事殷商,一方面却在暗暗发展势力,

鬻熊率部依附,周文王当然十分欣喜,还将鬻熊任命为了

火师

——这可是商周时期很重要的一个官职,足见周文王对楚人的重视程度。

鬻熊死后,其子孙熊丽、熊狂、熊绎继续为周朝王室效力,

到了周成王即位后,因感念鬻熊祖孙四代的功劳,将鬻熊的曾孙

熊绎

封为了

“子爵”

而楚人也自此开始建立楚国,并将都城建立在了

丹阳城

(今湖北枝江市)。

筚路蓝缕,拮据的楚国

[var1]

楚国虽然成了诸侯国,但那时的南方皆为荒蛮之地,楚国的前几任国君一直过着衣衫褴楼的生活,

清华简《楚居》讲,刚刚建国的楚国十分贫困,勉强建造了一座用来祭祀的“楩室”,可屋子建好之后,连件像样的祭品都拿不出来,

为此,熊绎只好趁着夜黑风高,带人去邻国

鄀国

偷来一头

牛犊来当祭品,

怕牛主人找来,

楚人又慌忙连夜将牛宰杀,开始祭祀.......

至酓绎与屈紃,使鄀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内尸,抵今曰夕,夕必夜。——《楚居》

楚国是如此拮据

,可以想象熊绎去周都朝拜周天子时,自然也拿不出像样的贡品来,

原本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中,子爵虽然比不得公、侯、伯的封地标准,但

从地位和权力来说,与他们是相等的

可实际显然不是那么一回事,熊绎压根就没受到该有的礼遇,

据《国语》记载,熊绎乘坐柴车、身穿破衣,带着

桃木弓、枣木箭

作为贡品,跋山涉水去参加

岐阳会盟

然而周成王竟无视熊绎的国君身份,并未让他参加宴会,反而安排他

置茅蕝

(祭祀时用菁茅滤酒去渣),

设望表

(祭祀山川时立木制标志),

与鲜卑(鲜牟)守燎

(看守火炬).......

这一切对于熊绎来说,可谓是莫大的屈辱,其他诸侯见此情形自然也不再愿意与“荆蛮”楚国来往,

熊绎深知当时的楚国实在是太过弱小了,还无力对抗天下共主,

不得不表现得十分顺从

......

迟迟等不到的“礼遇”

[var1]

古代农耕图

周成王去世后,其子周康王即位,

令熊绎心寒的是,明明他与

齐丁公、卫康伯、晋侯燮、伯禽

在一同辅佐周康王,可周康王赐予宝器给其他四人,唯独身为楚国国君的

熊绎没有得到赏赐

这一刻的熊绎才意识到,

即使自己忠心耿耿,

异姓的他,始终都难以跨过那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鸿沟

自此以后,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楚国强大起来!

周康王死后,继位的是周昭王

此时的楚国历经数十年“筚路蓝缕,以山林”般的惨淡经营,已逐渐成为汉西第一大国。

在熊绎的儿子熊艾及孙子熊黮之世,楚人已初露锋芒,不愿再受周人控制,开始与周王室分庭抗礼,

躁动的楚国,显然让周王室察觉到了威胁,尤其是周王室强盛的重要保障——“铜道”的安全!

为此,周昭王先后三次远征荆楚,据“中方鼎"、“静方鼎”等铭文记载,

昭王五十六年,周昭王第一次南下伐楚,曾侯和鄂侯等诸侯也可能加入了伐楚之列,而楚师在周师及诸侯的联合围剿下大败;

几年后经过休养,楚人再次卷土重来,而这一次

周昭王南征

“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周昭王损失了大量周军,楚国虽然获胜,但其伤亡亦不小,因此无力再过汉东;

周昭王最后一次南巡,自己死在汉水之中.....

南征荆楚的惨败,对周王室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周人视汉水为畏途,再也不去问津。

之后,楚国就被排除“已方”,时服时叛,周王室对其也失去了控制。

楚君熊渠——我本蛮夷也!

[var1]

楚地的贫瘠、农耕条件的恶劣,并没有阻碍楚国的发展 ,

经过熊绎、熊艾、熊䵣、熊胜、熊杨、熊渠,楚国数代君主从

“披荆斩棘”、“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法”

开始,一步步艰苦卓绝的努力之下,

一个封地仅仅有五十里(小村庄)的弹丸之地,

发展成了一个泱泱大国!

而华夏诸侯的共主周王室,正值周夷王在位时期,此时已日渐衰微,

有一些诸侯甚至开始不尊王命,天下动荡不安,这一切楚国国君

熊渠

看到了楚国崛起的希望!

他趁着局势混乱开疆拓土,

不过熊渠非常清楚,此时还不是他贸然北上的时机,毕竟随国、唐国这些“汉阳诸姬诸姬和诸姜小国”,必然会形成

抵御楚国的一道封锁线

贸然开战的话,这些小国联合在一起,楚国会寡不敌众,

对于他们,熊渠不得不采取友好睦邻的政策,先将矛头对准了西部的

庸国

[var1]

庸国

,当初跟随周武王灭商后,从周的西南,搬迁到了随县、枣阳一带,

它与楚国不同的是,庸国是个

异姓诸侯伯爵国

,曾盛极一时,楚国竟将目标对准了庸国,足见楚国早已今非昔比了,

之后,熊渠挥师沿汉江南下攻打扬越(百越族的一支)、鄂国,将势力推进江汉平原,

鄂地丰富的铜矿资源自然也成为楚国的囊中之物,

青铜时代,铜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直接奠定楚国之后数百年蓬勃发展的基础,是熊渠一生中至高无上的功绩。

对于楚国这种蛮横的行为,周王室自然不能放任,周夷王派使者去责问,谁料熊渠颇为不屑地回答:

我本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

使者被气走后,熊渠索性

将三个儿子分别封为“王”

,让他们分别镇守长江中游的三个要地——大儿子熊康为“句亶王”(荆州一带);二儿子熊红为“鄂王”;小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荆鄂之间),

不难看出,

熊渠的这番安排

与周王室此前将同姓或姻亲分封在矿山附近,镇抚南国,

尤其是护卫“青铜运输线”,有着异曲同工的用意,

熊渠好不容易夺下了这个资源,当然要将三个儿子封在枢纽位置,来保证所采的铜矿资源能够顺利运回楚都。

要知道,当时能被称为“王”的人,唯有周天子一人而已,熊渠僭越周礼不说,还一下子竟封三个王了,

这个举动在当时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了,

很多年后,孔老夫子在修《春秋》时,实在不能容忍楚国国君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统统将自称“王”的楚君改成了“楚子”,

楚子——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贬低之意......

不过,

熊渠后来还是取消了三个儿子的王

号,这倒不是他有所“悔悟”,而是软弱的周夷王去世了,

继位的周厉王虽然残暴专政,但他执政后周王朝的强大震慑四方,熊渠担心惹上麻烦,于是就取消了儿子们的“王号",

尽管如此,熊渠大胆挑衅“周礼”的行为,还是深刻地影响了自己的子孙后代,

反抗周王室的种子就此扎下根来。

经略汉西,有心夺取汉东

[var1]

西周末年,西北发生旱灾、地震,犬戎作乱,周室东迁,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春秋时代,

此时的楚国更加强大,楚君

熊通甚至自称为“武王”

,毫不理会诸侯们的指责,

当中原政权虚弱时,楚国势必出击,

而平王东迁之际的动荡,正恰到好处地给了楚国一个得天独厚的的时机,

更重要的是,楚国历代君主深知青铜原料的重要性,他们经略汉西之时,亦有心要夺下汉东的铜料资源,成就霸业,

因此,楚武王毫不犹豫地将

随国

作为首要目标。

[var1]

当年

武王灭商后,西周王朝将诸姬诸姜分封在了西周南土,其用意本是拱屏王室、镇抚南国、护卫重要的铜料运输线,

谁料想如今这些

“汉阳诸姬”,竟意外成为了抵御楚国的防线。

而这些汉东的诸侯小国中“以随为大”,也就是说

随国是汉阳诸姬的

老大哥,

随国

从西周初立国一直替周王打理南疆,监视江淮异族的一举一动,为周王室征服江淮巩固南疆发挥过巨大作用,

楚国想要突破

“汉阳诸姬”

这道封锁线,当然要先拿下随国,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楚武王至死都没能打下随国这个劲敌,就在路上病死了.......

[var1]

楚武王虽然去世了,但是楚国显然没有就此止步的意思,

新任国君楚文王上台后,当即就做出了一个极具战略性意义的决策——迁都,将都城东迁至地处南阳盆地的

郢都

(今湖北荆州市),

由此,可以北上,到达黄河中游,南通长江。地势险要,农业经济发达。这是楚国春秋时期成为南方强国的重要条件。

楚文王即位第二年,锐意北上,不断对外战争,先后灭掉了申国、邓国,

这两个南阳盆地最为重要的防守城池的沦陷,意味着楚国终于突破了周王室的封锁线,

其余的汉阳诸姬诸姜已然无力对抗楚国,最终它们不是被吞并,就是成为了楚国的附庸。

至此,

楚国强势崛起,终于拥有了北上中原、与中原诸侯一争天下的资本。

此后,南部唯一能够与楚国相抗衡的随国,势力愈发单薄,

迫于现实的考量,当初楚国数次出兵征伐,也不能使它屈服的随国,如同墙头草一样,开始在周王室与楚国之间摇摆,

春秋之世,随国“

世服于楚,不通中国

”,到底沦为了楚国的附庸,

随国的沦陷,使得矿产丰富的铜绿山最终纳入了楚国的羽翼之下,

被中原各国当作蛮夷看待的楚国,在青铜力量的推动下,终于成长为一个席卷江汉的强国。

考古发现证明,荆楚不仅盛产令人瞠目的青铜器,冠绝古今的丝织品,还有精美绝伦的漆器,连《战国策》的作者也感叹楚地的富饶——「

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

」,

春秋时期,楚国始终是南中国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智商最高的5个人,诸葛亮仅排第五,你知道第一是谁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很聪明吗,历史中的诸葛亮有多厉害,历史上诸葛亮厉害到什么程度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有数不尽的风流人物,然而说到智商最高的五个人,你们都知道是谁吗?其中诸葛亮仅排第五,第三险些成为玉皇大帝,今天咱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智商最高的五个人。 第五位,神机妙算诸葛亮 作为耳熟能详的一位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事迹可谓是家喻户晓,刘备为了请出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不惜三顾

  • 古代就有年终奖金,东汉霸气发1年薪水,清朝最神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年终奖金最早出现于东汉,被称为“腊赐”,据《汉官仪》记载“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指皇帝在腊月时会发钱慰劳官员,其中大将军、三公大臣能拿到20万铜钱,折合约10万人民币,相当于一整年

  • 一度强盛的韩国缘何衰落?申不害的术治为何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韩国是战国七雄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三家分晋之后,韩国曾一度吞并了春秋霸主之一的郑国,将首都迁往郑城,改名新郑。但在魏国崛起之后,韩国受到了魏国的压制,屡战屡败的韩国更加贫穷落后,韩昭侯急需要一个能臣带领韩国走出困境。韩昭侯不要着急,他正向你走来。申不害曾为郑国基层官员,公元前375

  • 刘备倾国之兵攻打东吴,实际上是有多少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攻打东吴结果如何,刘备东吴相亲完整版,赵云白帝城截击东吴救刘备

    三国时期,有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全都是以少胜多。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最后一场“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蜀汉刘备对东吴孙权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役。到底有多大呢?《三国志》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但在《三国演义》中却说是“75万大军”,然而司马光曾在

  • 专家:历史上可能存在至少两个扁鹊,其中一个还不是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扁鹊最恶心输出出装,扁鹊十二神针歌诀,扁鹊的死亡真相

    [var1]后来专家给大家做出了解释,主要是扁鹊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并不是特指的一个人,中国古代历史上其实至少有两个扁鹊,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就将扁鹊的事迹先行从教科书中删除了。大家普遍的认知中,扁鹊就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医生,但其实专扁鹊在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具象的人,只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var1]而且

  • 三国时期曹魏中被严重低估的名将,你可知道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

  • 马宝是秦王孙可望麾下的大将,为何在内讧中倒戈投向了李定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可望和李定国,孙可望为什么和李定国内讧,孙可望一走李定国不堪一击

    马宝是明末清初的一员名将;他出身于农民军,后来加入南明,又投降清军,最后又追随吴三桂起兵反清。由于马宝的反复无常,世人称其为“当世吕布”。1657年,南明发生了孙可望、李定国之间的严重内讧;当时,孙可望作为“国主”,拥兵二十余万,而李定国仅有三万多残兵,形势对李定国一方非常不利。但是,在这场内讧当中

  • 为什么说石亭之战是曹魏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魏石亭之战有功大将,石亭之战简介,新三国曹休石亭之战

    对比夷陵之战,孙权最多只出兵五万人,可见孙权对此战的重视,有点赌国运的味道了。大军统帅启用的是他最放心的陆逊,同时任命总督濡须的朱桓,九江太守全琮为左右都督。孙权这次也是豪赌,一旦计划泄露、或者没能在安庆谷底全歼曹休,那么仅有少量兵力驻守的濡须坞很有可能落入魏军之手(魏国攻击这一路的贾逵也是一员名将

  • 曾令匈奴闻风丧胆的三十万蒙家军,是如何组建的,最终结局又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蒙家军被匈奴灭了,蒙家的老祖宗是谁,易小川统领30万蒙家军

    01.蒙恬率军攻打匈奴,此后长期率兵戍边 匈奴早期分布在阴山南北,即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战国中后期,随着林胡、楼烦、丁零等部落先后衰败,匈奴在将他们征服之后,开始逐渐崛起,虽然曾因惨败于李牧而不敢南下,但由于战国末期列国忙于征战,匈奴再度恢复实力并不断袭扰秦赵燕三国边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由于匈奴长

  • 他是最后一任秦王,即位五天诛杀赵高,如今却少有人提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胡亥登基为帝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皇帝之位,听信了奸相赵高谗言,将自己的兄弟宗亲以及李斯等士大夫臣子大肆屠戮,致使赵高逐渐把控了整个朝政。大权独揽的赵高在秦国上下实行了残酷的暴政,陈胜吴广登高一呼,原本六国的残留贵族纷纷响应,遂天下大乱。[var1]而赵高仍然沉浸在权力斗争中难以自拔,甚至不满足当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