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度强盛的韩国缘何衰落?申不害的术治为何以失败告终?

一度强盛的韩国缘何衰落?申不害的术治为何以失败告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17 更新时间:2024/1/19 12:15:42

韩国是战国七雄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三家分晋之后,韩国曾一度吞并了春秋霸主之一的郑国,将首都迁往郑城,改名新郑。但在魏国崛起之后,韩国受到了魏国的压制,屡战屡败的韩国更加贫穷落后,韩昭侯急需要一个能臣带领韩国走出困境。

韩昭侯不要着急,他正你走来。申不害曾为郑国基层官员,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申不害就成为了韩国的低级官吏,擅长谋略的申不害等待着机会证明自己。

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伐韩,包围宅阳,面对魏军重兵压境,韩昭侯无计可施。关键时刻,申不害站了出来,他审时度势,建议韩昭侯执圭去找魏示弱,圭乃是臣下朝见天子的玉器。

[var1]

申不害分析道,此时魏国最大的敌人是赵、齐两个大国,如果魏国陷入与韩国征战的泥潭,那么赵、齐趁虚而入的话,魏国将会吃大亏的。

韩昭侯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听从了申不害的意见。亲自执圭去找魏王求,魏王看到韩侯诚意满满,心满意足,立刻就退兵了,解了韩国之围。韩昭侯对申不害从此刮目相看,逐渐将他重用。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力排众议任命申不害为国相,主持变法。申不害变法重点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权力。重点打击了韩国三大强族,侠氏、公厘和段氏,将他们抄家,财产没收国库。杀鸡儆猴的效果是显著的,再也没有豪族敢于威胁君主统治。

申不害下一步将贵族私家亲兵全部收编,编进原有的国家军队,经过专业训练,韩国的军队作战能力飙升。

申不害在土地改革中也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允许土地买卖,鼓励新兴地主阶级发展。

[var1]

申不害还特别重视手工业尤其是兵器制造的发展。韩国冶铸业因此也成为了战国第一,韩国的武器也是战国七雄中最锋利的,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客观上也增强了韩国的战斗力。

申不害变法的核心在于实行术治,是法家与道家无为而治的结合,目的是加强君主集权统治,通过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以巩固君权,使得韩国行政效率提升,国富兵强。

申不害认为,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百姓而是乱臣,所以为政之要不在于如去治理百姓,而首先在于有效地驾驭官吏队伍,当然国君也要做到正直无私,这样臣下才能忠于职守。国君还要对权力进行合理分配,让臣子得到的权利趋于平衡,不会出现独揽大权的情况。

申不害15年的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韩国军队战斗能力得以提升,是韩国能成为战国七雄的根本原因。但术治需要一个优秀的君主,如果君主昏庸,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因此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申不害术治却为以后的阴谋家门开了先河。

[var1]

总结一下:申不害变法为何失败?第一,韩国先天弱势。三家分晋之地,韩国分得土地最少,地势狭长,不利防守,而且又处于四战之地,使得韩国先天弱小,虽然申不害一度让韩国强盛,但终究不能让韩国真正有能力抗衡强秦,最终韩国成为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第二,申不害变法不彻底。他施行的术治不同于法治,是道家与法家的结合,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集权,但毕竟以人治为主,需要君主能够掌控群臣,但是整个官僚集团哪有这么轻易就掌控,而且申不害掌控大权后,却任人唯亲,无法得到韩国众臣真正的信服,韩昭侯死后,继任的国君无力通过术治维系韩国运转,韩国至此衰落。

第三,申不害变法过于激进,得罪了韩国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必然遭到了旧贵族们的强烈反扑,成为了变法的阻碍,也为变法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备倾国之兵攻打东吴,实际上是有多少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攻打东吴结果如何,刘备东吴相亲完整版,赵云白帝城截击东吴救刘备

    三国时期,有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全都是以少胜多。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最后一场“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蜀汉刘备对东吴孙权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役。到底有多大呢?《三国志》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但在《三国演义》中却说是“75万大军”,然而司马光曾在

  • 专家:历史上可能存在至少两个扁鹊,其中一个还不是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扁鹊最恶心输出出装,扁鹊十二神针歌诀,扁鹊的死亡真相

    [var1]后来专家给大家做出了解释,主要是扁鹊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并不是特指的一个人,中国古代历史上其实至少有两个扁鹊,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就将扁鹊的事迹先行从教科书中删除了。大家普遍的认知中,扁鹊就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医生,但其实专扁鹊在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具象的人,只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var1]而且

  • 三国时期曹魏中被严重低估的名将,你可知道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

  • 马宝是秦王孙可望麾下的大将,为何在内讧中倒戈投向了李定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可望和李定国,孙可望为什么和李定国内讧,孙可望一走李定国不堪一击

    马宝是明末清初的一员名将;他出身于农民军,后来加入南明,又投降清军,最后又追随吴三桂起兵反清。由于马宝的反复无常,世人称其为“当世吕布”。1657年,南明发生了孙可望、李定国之间的严重内讧;当时,孙可望作为“国主”,拥兵二十余万,而李定国仅有三万多残兵,形势对李定国一方非常不利。但是,在这场内讧当中

  • 为什么说石亭之战是曹魏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魏石亭之战有功大将,石亭之战简介,新三国曹休石亭之战

    对比夷陵之战,孙权最多只出兵五万人,可见孙权对此战的重视,有点赌国运的味道了。大军统帅启用的是他最放心的陆逊,同时任命总督濡须的朱桓,九江太守全琮为左右都督。孙权这次也是豪赌,一旦计划泄露、或者没能在安庆谷底全歼曹休,那么仅有少量兵力驻守的濡须坞很有可能落入魏军之手(魏国攻击这一路的贾逵也是一员名将

  • 曾令匈奴闻风丧胆的三十万蒙家军,是如何组建的,最终结局又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蒙家军被匈奴灭了,蒙家的老祖宗是谁,易小川统领30万蒙家军

    01.蒙恬率军攻打匈奴,此后长期率兵戍边 匈奴早期分布在阴山南北,即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战国中后期,随着林胡、楼烦、丁零等部落先后衰败,匈奴在将他们征服之后,开始逐渐崛起,虽然曾因惨败于李牧而不敢南下,但由于战国末期列国忙于征战,匈奴再度恢复实力并不断袭扰秦赵燕三国边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由于匈奴长

  • 他是最后一任秦王,即位五天诛杀赵高,如今却少有人提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胡亥登基为帝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皇帝之位,听信了奸相赵高谗言,将自己的兄弟宗亲以及李斯等士大夫臣子大肆屠戮,致使赵高逐渐把控了整个朝政。大权独揽的赵高在秦国上下实行了残酷的暴政,陈胜吴广登高一呼,原本六国的残留贵族纷纷响应,遂天下大乱。[var1]而赵高仍然沉浸在权力斗争中难以自拔,甚至不满足当权相,

  • 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汉文帝一生总能水到渠成,他的福气哪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汉文帝性格品性,汉文帝霸气时刻

    西汉的历史非常有意思,一是画风多变,二是逻辑丰富,总能让人在心旌激荡之余回味无穷。归根到底,这是因为受到伟大的秦始皇的启发,西汉政权在前期肩负着如何完成中央集权的历史使命。刘邦在生命的晚期,燃烧了生命以六亲不认的姿势搞定了最大的权力威胁——异姓王;然后,伟大的女政治家吕雉接棒刘邦,在其当政的15年之

  • 战国七雄争霸时期秦国第四任秦孝文王-嬴柱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嬴柱为什么不立亲生儿子做太子,嬴柱把秦王剑送给嬴政,嬴柱的母亲是芈瑶吗

    秦昭襄王五年(已未,公元前302年),嬴柱出生,生母唐氏为秦昭襄王嬴稷的八子。八子是秦汉时期对皇帝侍妾的称号,其地位在王后、夫人、美人、良人之下,七子、长使、少使之上,秦时待遇相当于中二千石官,西汉时降为八百石。秦昭襄王四十年(甲午,公元前267年),嬴柱的兄长‘悼太子’在魏为质时,因病而卒,归葬于

  • 刘备埋伏在帐后的刀斧手和司马南悄悄买下的美国小房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我听了哈哈大笑,说他就是那几十个刀斧手之一,竟然可以说得这么有模有样,他马上反驳我说:哪个帝王不是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极!照那些人的标准,刘备即使留一手,也就是中规中矩的水平而已!其实这句话倒是有些道理的。这个完全杜撰的情景其实把刘备的两面性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面是以仁义为核心进行经营的一代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