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的状元真的受万人瞩目、出将入相吗?

唐朝的状元真的受万人瞩目、出将入相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667 更新时间:2024/1/7 8:02:49

唐朝的状元真的受万人瞩目、出将入相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科举制是隋炀帝杨广发明的,他强化了隋文帝分科考试的宗旨,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真正诞生。科举制诞生意味着选官制度的颠覆性变革,标志着长期以来被贵族垄断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隋朝的统治一瞬即逝,随后唐朝并没有否定隋朝的制度建设,而是继续沿用它,比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等。唐朝科举制绝不是照搬隋朝的,而是不断在革新。

比如唐太宗贞观年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时期增加了武举和殿试环节,唐玄宗开元年间又将诗赋纳入到科举考试的范围。

尽管唐朝科举制进行了诸多建设,但唐代科举考试的状元并不受重用,他更多是名义上的,远不及宋朝状元登第荣光,可以出将入相,担任政府部门的要职,其中因由大抵和唐朝的社会风貌有关。

一、唐代状元的处境

隋朝创立科举的时候,并没有状元之说,整个隋朝共举办过五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秀才、进士十二人,因统治时期太短,科举影响力有限,状元之制没有实行。

唐朝依规而行,仍然采用隋朝的科举制,但又有新发展。“状元”一词始于唐代。唐制规定,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其首者为状元,故有状元一说,可以说,状元是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的产物。

1.唐朝第一个状元

举凡整个唐朝,一共产生过251个状元,第一个状元产生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当时考取的进士只有四人,第一名是孙伏伽,他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登科记考》有言:“进士,隋大业中所置也。如侯君素、孙伏伽皆隋之进士也明矣。”,可以知道,早在隋朝时,孙伏伽已经是进士及第了,到了唐朝,他更进一步,考上了状元。

从孙伏伽之后的履历可以看出,他高中状元,名列甲榜第一名后,并没有被赐予很高的官职。直到玄武门事变后,他被赐职武城县男,仕途才有进一步的发展。

之后孙伏伽官迁至大理寺卿,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掌管司法。以他的状元之才论之,担任的职位其实有些低了,并没有达到治国之中枢的程度。

古代终究是人情社会,掌握刑狱司法算是治国之枝节,这也是为什么提到孙伏伽这个第一人状元时,后代的史书里没有大书特书的原因,因为他的职位是边缘化的。

孙伏伽作为一个标志性例子,可以看出唐朝初年统治者对于状元的定位,是游离于核心政权之外的,并没有让其统御一方,或者在中央担任三省六部的职位。

2.唐朝状元群体

孙伏伽之后,还可以再细分下整个状元群体,可见其端倪。唐朝251个状元中,能查出家世的有74人,这74人中,出身于官僚阶层的有69人,占比93%。

再从家世的角度来考虑,唐朝可查状元中,家世显赫者占比79.73%,出身庶族寒门的占比仅7%。具有极大的不对等性。这些家世显赫的人员中,皇室宗亲、官僚出身的比比皆是。

再从区域划分来看,唐朝状元的籍贯中,绝大多数出自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即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北方占比多,而南方所占比重极其小。北方状元的户籍再详加查看,会发现其家族做官的居大多数。

从以上的观察结果可以看出,唐朝的状元群体,依然是一种隐形的贵族群体。其彰显的是科举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扩大取士途径,让更多的寒门子弟参与进来,革新官僚机构。

说明唐朝状元的本质,是上层社会内部的权力外分配,是中下层地主阶层从传统豪族中分权,跟广大的庶族士子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唐朝的状元更像门荫。

唐朝的状元,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材途径筛选,其真才实学是饱受质疑的。它不过是皇族对于功臣或者官僚的一种赏赐,是徒有其表的,相应地,这些群体不会被委以政治上的重任。

《新唐书》《旧唐书》记载的状元,比如王维柳公权李固言等,虽是状元,但只称自己是“中进士第”,可知状元只是个头衔,有和没有都一样,这恐怕也与状元的合理性有关。

唐朝的状元身份的认定,缺失了制度上的合理性。它更像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契约。只是作为平衡政治势力的缓冲,也可以看出,唐朝的皇权并没有集中。

二、唐朝状元为何不受重用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唐朝状元成为了一种政治上的摆设,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都不以考上状元为荣呢。这里面涉及到的,不止是状元定位的问题,更是科举制在唐朝的尴尬处境。

除此之外,也与唐朝的政治生态有密切关系。唐朝的政生态构依然延续着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内在气质,进而扩展到选官和用人上,才会有不同于后世朝代的状元处境。

1.唐朝科举制的缺失

唐朝虽然已经有了科举制,但是科举制并不完善,依然处于初创阶段,它属于新兴制度,从社会接受度来看,远不能同宋朝同日而语。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宋代的科举制度的完善,使他们可以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状元不再是一种符号,而是对官僚体系强有力地补充,这是宋的成就之一”。

言外之意,唐朝的状元更像是一种符号,不具备实际意义,没有补充官僚系统的功能。由状元广而言之,唐朝的科举制度建设并不到位,呈现出时代交替的印记。

唐朝科举制的不完善,首先表现在唐朝取士间隔时间长,而名额又太少。唐朝科举取士并不是每年都会举报的,有时长达数年都不会举办,完全是看统治者的心情。

唐朝取士的名额也不像宋朝那样,动辄五六百人的录取人数,唐朝科举制录取人数只有寥寥几人,或者几十人。取士人数的稀少,意味着其构成的官僚体系是处于劣势的,致使无法形成与贵族的抗衡之势。

唐朝科举制还形成一种隐性的对抗,也就是状元与进士群体不是一路人,状元很多是经过内部操作选上的,其依然属于权贵阶层。而很多进士是由庶族阶层进入的,由此来看,状元的设置是与科举制初衷不符的。

从状元设置来看,唐朝科举制存在不少漏洞,比如从透明度来看,唐朝科举是没有宋朝的誊录糊名弥封的。还有所谓的通关节,主要是指在考前和主考官约定,用不着在考场内、答卷上或阅卷时作弊。

所以唐朝科举制依然是贵族阶层可操纵的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取士的公平性,首当其冲的便是状元制度,所以可想状元在唐朝的处境。

另外唐朝虽然在武则天时期设置了殿试制度,但是和宋朝时的殿试是不同的,宋朝殿试高中之人被称为天子门生,而唐朝显然没上升到这个级别,殿试取士没有那么隆重,还随皇帝爱好而定。

唐朝殿试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状元选拔的不严谨,其选拔的状元真才实学,是受到质疑的,这一切君王都是了如指掌的,所以不会去重用状元。

2.唐朝政治体制

唐朝社会相较于前代是开放的,比如它的政治体制的特点就是兼收并蓄,可以吸纳不同的人才服务于政治,当时下层士人甚至外族人都可以在唐朝为官。

但是并不代表一种普及性,相反它带有新旧时代交替的烙印,所以如何去定义唐朝社会呢,事实上唐朝处于半贵族社会,魏晋时期的士族特权在唐朝并未完全褪去。

武则天时期科举取士的意愿性要强于唐朝其他皇帝,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原来的关陇贵族势力过于庞大,他们内心是不支持武则天的,所以武则天想要通过科举制,让更多的下层庶族士子为她所用,进而稳固政权。

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并不会赋予状元超然物外的地位和权力,状元更像是平衡庶族与士族力量的缓冲器,他形式上的意义要大于实际上的,更像是一块“鸡肋”。

再者唐朝社会由于贵族的存在,君主的权力并不是集中的,唐朝的名相很多,比如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张九龄等等,他们取得突出成就其实是与权力划等号的。

皇权与相权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相权过大自然皇权就受到削弱。而且随着募兵制的推行,安史之乱的产生,地方的权力得到无限度扩张,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与地方力量失衡的情形下,皇权再次受到削弱。

皇权无法形成集权,造成的影响是好的制度无法全力推行,这也是科举制以及状元难以形成影响力的根源所在。

结语

唐朝作为封建社会最发达的朝代,其制度的建设意义要远大于实际应用,所以状元不受重用的情况是受当时社会环境所限,但是殿试与状元的推行,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为宋朝科举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孟什维克:俄国早期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历史解密

    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俄国早期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

  • 继吕雉之后,这位权倾朝野的太后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继吕雉之后,这位权倾朝野的太后是谁?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西汉时期有一位一手遮天的传奇太后,名为吕雉。巧的是,东汉也有一位权倾朝野的邓太后,二者不同的是吕雉较为心狠手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一切代价,而邓太后更多的是为国为民着想。邓太后,本名邓绥,是南阳新野人。邓绥出身高贵,其祖父

  • 清朝敬懿皇贵妃的日常生活怎么过?很奢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敬懿皇贵妃,清朝,历史解密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的王朝,清朝的历史真的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并且清朝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通过一些纪录片以及历史剧我们对当时的人物都有了 一个大致的了解,清朝的前期还好,到了后期,特别是慈禧垂帘听政之后,清朝的统治就已经接近了末尾。纵观整个中国的古代史,生活的最滋润的那就是拥有着

  • 朱允炆的继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为什么这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他的孙子、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后世普遍认为朱元璋这么做是为了让朱标一系垄断皇位,以此断绝其他儿子对皇位的企图,但也有人认为朱允炆的继位也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明朝懿文太子朱标共有四个儿子

  • 在满清灭亡后,宗社党人为什么不策反原禁卫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宗社党,清朝,历史解密

    在溥仪宣布退位,满清覆灭之后,宗社党一共先后成立了两次,第一次是由满清遗老组织的,第二次则是日本企图分裂中国而扶持的。第一次:1912年1月12日,就在清帝宣布退位的同日,满清皇室贵族良弼、毓朗、溥伟、载涛、载泽、铁良等召开秘密会议,19日以“君主立宪维持会”的名义发布宣言,就此成立宗社党(即宗庙社

  • 节度使在唐朝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说起节度使这个职位,喜欢唐朝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很多人都认为唐朝之所以后来衰落,就是因为节度使的原因。如果没有节度使的危害,唐朝就不会衰落。当然,也有人说,唐朝之所以能存在这么久,也是因为节度使的原因。如果没有节度使的支持,唐朝不可能存在这么久。那么,真实的节度使到底

  • 中山国被称为“战国第八强”,最后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中原大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国家上百个,这些国家经过了多年的战争洗礼以后,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十来个比较大一点的国家存活了下来,其中“战国七雄”可以说是个个实力雄厚,威震一方!但在此时,有一个国家的实力也绝对不可小嘘,那就是号称“战国第八强”的中山国。很多人都知道中山国(史书记载“中山之地,方

  • 德妃为什么要让雍正帝难堪?她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德妃,清朝,历史解密

    德妃,即清圣祖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她是康熙帝的第四位皇后,是胤禛与胤禵的生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儿子当了皇帝,当母亲的心里很不高兴,一直和儿子对着干,想搅黄儿子的登基大典,让儿子当不成皇帝。当儿子当皇帝这件事情已经尘埃落定以后,这位母亲竟然郁郁而终。从古至今,恐怕除了德妃乌

  • 偃师是什么人?“偃师献技”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木偶戏,历史解密

    相传,周穆王去西方巡视,越过昆仑,登上弇山。在返回途中,还没到达国界,路上碰上一个自愿奉献技艺的工匠名叫偃师。穆王召见了他,问道:“你有什么本领?”偃师回答:“只要是大王的命令,我都愿意尝试。但我已经制造了一件东西,希望大王先观看一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穆王说:“明天你把它带来,

  • 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力如何?白起三入楚地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楚国,战国,历史解密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 ”秦昭襄王多么狂妄,想要与偌大的楚国直接开战,那楚王的态度如何呢?天下惧秦,楚顷襄王也不例外,“乃谋复与秦平”,“楚迎妇於秦,秦楚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