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当然晋国的分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几大卿族的势力日益膨胀、最终彻底架空了公室,而它们中却没有谁能压服对方,只能将这个庞然大物肢解,完成这一切已经是战国早期的事情了。不过引发分裂的种子,却早就已经埋下:当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姬欢、死死地将秦国压制在崤函之间,再续霸业时,看似如日中天的晋国却给了卿族们借机坐大的机会……
[var1]
襄公继位的第一年,自觉有了争霸机会的秦穆公,就发动倾国之师前来攻晋,结果遭遇了崤之战的空前惨败,三大主将全部被俘。而另一个战略方向上的楚国,也向晋国发起挑衅,结果晋军分别在先轸和阳处父指挥下,先后取得了箕之战和沚水之战的胜利,再度打消了楚成王染指中原的野心。一年之内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再次向诸侯展示了晋国的雄厚国力,襄公的霸主地位也得以确立。
[var1]
不过先君留下的老臣对年轻的襄公并不服气,崤之战后他释放秦国战俘的决策就受到了先轸的当众怒斥。在这种局面下,襄公在顶住了外部强敌的侵袭后,就不得开始考虑内部平衡问题。好在文公时代的老臣在几年间相继去世,给了他调整六卿人选的机会。于是赵衰代替了狐偃,先且居继承了先轸,于他自己一起构成了晋国新的权力核心。这三人的执政风格都是刚柔并济,与文公和他的臣僚们过于刚猛的手段比起来,更容易凝聚人心,也让晋国的霸权更加稳固。到了襄公六年,以赵衰为首的四位晋国重臣先后去世,六卿缺位,一次政坛大洗牌开始了。
[var1]
本来按照襄公的意愿,是想要给文公时代那些未上位的老卿族们一点甜头,维持新旧卿族的平衡,但这却引起了一些实力派卿二代的反弹。这些人在先克带领下向襄公施加压力,迫使其改变了初心。六卿重组的最后结果是:赵盾、狐射姑、先克分别占据了六卿前三位,靠后的三个位置留给了老卿族,而且赵盾继承了其父赵衰的执政大夫之职。这次调整从人选上来说没什么错,六卿都是当世人杰,他们成功地让晋国长期占据诸夏伯长之位。但卿族们以世袭的方式操控朝局、渐渐成为惯例,晋国公室权力被架空、进而沦为傀儡也就是大势所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