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01
因为万事开头难,秦之前的王朝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其实是诸侯各玩各的,一旦老大示弱,是否反叛完全看心情。
从秦襄公在西周故地开国算起,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实际上用了549年,历朝历代,秦朝的一统是最艰难的。
第二个原因是地缘劣势,这是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接手秦国时的版图:
[var1]
这是公元前237年嬴政掌权时的版图:
[var1]
如果没有这一百多年的积累,彻底打破地缘劣势,灭六国就是痴人说梦。
毕竟对手同样是数百年老国,根基稳固实力雄厚,无法迅速从内部瓦解,只能通过大规模战争解决,国力消耗巨大,需要数年才能恢复。
第三个原因是人才劣势(前期),秦国一向凶勇好斗,整天忙着打打杀杀,无力培养贤才,在秦孝公最辉煌的那一年,朝堂之上的名士大部分来自他国,但这绝非长久之计。
第四个原因是政治改革,秦国的强盛始于商鞅变法,全社会都围绕“农耕和战争”开展工作,在这种长期彻底的改革背景下,实在无法全力攻伐,毕竟此时维稳才是关键。
[var1]
第五个原因是融合占领区,秦国于前316年占领川蜀,为了平息蜀地各股势力,总共花了36年,随后才出兵伐楚。
而且秦国一统之前,赵人思赵,楚人思楚,没人愿意被统一,得不到民心,融合这条路注定曲折难行。而自先秦之后,百姓都认为统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民心不再是阻力,反而成了助力,这些都是始皇帝的功劳,也难怪世人说他“功盖三皇、德超五帝”。
02
接下来,我详细告诉你,这163年间秦国在干什么?
秦献公时期,秦国处于最低谷,他在位的那20多年时间,先进行了土地私有制改革,为秦孝公变法引路,后攻取了少梁,开启扩张的步伐。
[var1]
秦孝公在位时,政治改革还是主线,他最大的贡献是将春秋奴隶制改为中央集权,以战争为生产力。这个阶段国力飞速提升,政局逐渐稳定,军事日益强大,但基本未进行讨伐,领土面积变化不大。
秦惠王时期开启暴走模式,向着魏国疯狂输出,两年时间收复河西,占领函谷关和上郡。
[var1]
十二年后占领蜀地,13年后联齐伐楚,一战歼灭8万楚军,占领武关通道和汉中地区,楚国至此转入被动防御。
[var1]
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歼灭24万韩魏联军,控制洛阳盆地,两年后占领南阳盆地,而后攻占河东全境。
这个阶段,秦国已然崛起,一跃成为强国之列,开始逐鹿中原,不过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实力也在增强。
03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战败楚国精锐,占领汉江平原,秦国疆域成各国之首,吞并天下之势隐约可见。
[var1]
九年后,秦国征讨赵国两次败北,却在上党实现逆袭,坑杀赵国40万将士。随后的邯郸之战,秦军惨败,30万将士命丧异乡,还失去了上党以及河东。
3年后,秦国卷土重来,失去的领土全部收回,随后的十年内,秦国一直在对抗五国合纵,确实无力讨伐。
秦始皇八年开始,秦军再次开启灭赵征途,7年苦战,虽然最后还是败了,但赵国已无力抵抗。
秦始皇十七年,韩国被灭,两年后攻陷邯郸,扫平河北,四年后攻破燕国首都,五年后扫平中原,八年后灭掉各国残余势力,九年后灭齐统一全国。
[var1]
这个阶段秦国步步紧逼,各国也拼尽家底抵抗,一路非常曲折,稍有不慎全盘皆输,这难度后世确实无法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