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早期的魏国实力强劲,甚至压得秦几十年不敢东出,而后期主要就是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战斗力成倍的增长,跟秦国几次的战争也是互有胜负。
直到长平之战的出现。
[var1]
对于这场战争,相信很多人都很了解,在大家的印象里,这场战争赵国之所以败,主要原因就是临时换帅。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var1]
其实长平之战是分为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王龁对阵廉颇,廉颇最开始也不怂,规划了几次进攻,但是都被秦军所败,斩杀掉几名大将。
没办法,两方兵士的实力本就不同,无奈之下廉颇才开始呈防御之势。
但是赵国受不了啊,赵国本来就只有三百多万人,二十多万平方的土地,要维持强线二十来万的军队,久了肯定吃不消。
与其说是赵括爱吹嘘让赵国国君轻信,倒不如说是因为国力不允许僵持,无奈只能孤注一掷,希望赵括那打败过秦国的父亲能教得儿子几分。
如果只是想坚守,完全不用再多加二十万人奔赴前线。
[var1]
而秦国这边得了消息后,也决定换帅,换上了那个人屠,同样增兵对峙。不过一切都是秘密进行。
赵括肯定是分析过王龁的实力的,他知道自己有四十多万将士肯定能打败王龁,于是大胆出击。结果就中了白起的圈套,之后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了,被围了四十多天,甚至里面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直到赵括被射死才开始有赵军投降。
[var1]
这么一看,手握全国精锐还被人打得惨败的确无能,但是要知道他的出现其实也是赵王速战速决的意思,而且被打了个信息差,面对的是当时不世出的名将,一个毛头小子对上一个百战之将,还是拖了四十多天。硬生生拖死的。
另外我们都知道,打仗其实就打后勤,就算现代化的如今都是这样,更何况冷兵器时代的战国。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迅速的扩张,人口和土地都大大的增加,即便是这样,依然到了后期感觉难以维持。
就连秦王都要亲自到离前线不远的地方筹粮征兵,可见当时的秦国也是孤注一掷了。
[var1]
如果赵括真的没有一点才能,为什么他的营中被围了那么久,都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了,照样能成建制,能组织突围。而且直到赵括死了,赵军才有出现投降的场面。
另外有一点,其实赵括给秦国带来的苦难也挺大的,打得秦国国库空虚,死伤过半,现在估算了一下也是死了二十万人。即便是长平之后,赵国还能跟秦国有来有回,如果真的无能恐怕没这么强大的战斗力吧。
所以说,与其说赵括很废物,倒不如说是赵国的国力不允许打持久战,所以赵王才选择了他,赵括没有自己说的那么强,也绝不是大家印象中那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