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称帝实际上是称“皇帝”,而在其之前的两个人仅仅只是称“帝”,还是有所区别的。“帝”这个称号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商朝的统治者就自称帝,比如我们熟知的商纣王也称帝辛。而上古时期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天下共主因为伟大,也被后世追尊为帝,合称“五帝”。帝的基本义其实就是天帝。
周朝推翻商朝统治以后,因为统治思想不同,提倡“敬天保民”、“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王朝的统治者便要比天低一级,不能再称“帝”,只能称“王”,也叫“周天子”。在天子之下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每个诸侯国的国君对应爵位就称为某某公、某某侯等,如秦国是伯爵国,国君就应该称秦伯。
但随着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大的国家,其余小国只是炮灰。这些势大的诸侯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爵位,纷纷僭越称王,周王室对此也无计可施。
那么称帝的两个人又是谁呢?他们就是秦昭襄王嬴稷和齐湣王田地,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只不过没过多久两国就去了帝号,史书对此也是一笔带过,没有详细的记载。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老牌强国楚国失势,秦国和齐国成了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国,而秦国一直有东出争夺天下的战略,其他诸侯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便试图联手抵抗秦国。
公元前288年10月,秦相魏冉向秦王提议拉拢齐国一并称帝,一来可以压三晋一头,二来可以离间齐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秦昭襄王采纳了魏冉的建议,并派人去齐国游说齐王与秦连横称帝,秦王为“西帝”,齐王为“东帝”,再约请共同进攻赵国。
齐湣王没有抵御住帝位的诱惑而称帝,但苏秦谏言说攻打赵国不如攻打宋国有利,况且称帝以后肯定会遭到天下各国指责,于齐不利。齐王认为苏秦说的有道理,仅仅称帝两天就放弃了。12月,齐国使臣吕礼出使秦国,发现秦王也悄然去了帝号,仍称秦王。秦王与齐王称帝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剧,并没有实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