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说,周幽王非常喜欢褒姒这个美女,她虽然很美,但就只是从来不笑,总感觉差点什么。褒姒越是不笑,周幽王心里就越痒。正如我们平时所讲的:“往往得不到的,就越发想得到。”所以,就更不用说暴虐自大的周幽王了。
周幽王是非常喜爱褒姒,任你百般取悦美人,任你抓破头皮、搜肠刮肚地想出无数的馊主意,可褒姒就是冷若冰霜,始终不笑。怎么办呢?这可急坏了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这位荒淫的君王做了极其荒唐的事情,他先是废掉原先的太子,然后立褒姒生的孩子为太子,纵然如此,褒姒仍然不笑。这时,任性的周幽王使用权力发出了“赏笑令”:倘若能博得褒姒一笑者,重赏千金!
于是,在佞臣虢石甫居然想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著名“奇计”,指使周幽王在骊山大举烽火。周幽王采纳了这个法子。当各路诸侯快马加鞭赶来勤王时,才发现这居然是一个骗局。看到诸侯们劳累、困惑继而愤怒的表情,看到山下万马齐驱、人仰马翻却无功而返的尴尬场景,褒姒毫无心肝地大笑起来。可这一笑竟成了倾国一笑,西周也因此而灭亡了。
可能有人会问,褒姒究竟是个什么人?关于褒姒,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夏朝末年,一天夜里,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面前,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夏帝占卜:杀掉龙,赶走龙,留下龙,都不吉利。又占卜得到解决的办法:需要得到龙的唾沫储藏起来,才吉利。于是神龙离去前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装起来。夏朝灭亡,这匣子传到商朝,商朝灭亡,这匣子又传到周朝。历经三个朝代,也没有人敢将它打开。
到周厉王(他的祖父)末年,任性的国王非要打开观看,结果使得唾沫流到宫中,教你怎么擦也擦不掉。于是,周厉王命令宫里的女人赤身裸体大声叫嚷,唾沫突然变成一只异兽(黑蜥蜴),窜到了后宫,后宫有个侍女,刚七八岁,碰到她身上就不见了。周宣王(他的父亲)时,还没有丈夫的那个侍女生下一个女孩,她很害怕,就将这个孩子丢弃了。
在周宣王时期,民间有个歌谣在传唱: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疑似是要灭亡周朝的。周宣王听到后,既愤怒又害怕,就下令士兵到处搜查卖桑木弓和箕木箭袋的人,见人就杀。当时,有一对卖桑弓与箕箭袋的夫妇意外知道这个消息,慌忙逃跑。在途中,他们遇到那个侍女丢弃在路旁的怪女孩,就将她收养了,一路逃到了褒国,这个被遗弃的女孩就是褒姒。
说到这里,给人的感觉这明显就是个神话故事。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褒姒这个神话般的身世,从她一生下来似乎就是为了来报复的。她那倾国一笑,烽火戏诸侯仿佛就是周幽王为她量身定做的“衣服”。
问题是,司马迁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叙述呢?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叙述褒姒神话般的出身,司马迁形象地向世人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在周王朝的王位传到周幽王的祖父、父亲手中时,就已经严重衰败了。因此,可以理解为:褒姒只是一个表现符号。另一方面:他需要运用这样一个神话般的故事来展现西周末世乱象而不直截了当地说。这是因为,司马迁写《史记》时,正是汉武帝刘彻废掉卫太子的时候。若是直接写周幽王废太子,会触及汉武帝的敏感度,因此只能采取婉转的叙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