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朝为何叫“殷”,甲骨文改写认知:“殷”是周人对商朝的蔑称?

商朝为何叫“殷”,甲骨文改写认知:“殷”是周人对商朝的蔑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032 更新时间:2024/2/7 11:12:39

《史记·殷本纪》与《尚书》大不相同,司马迁只说帝舜封契(商契)于“商”,其余一概没有提及“商”,哪怕成汤灭夏建立新朝时,但通篇都将商朝称之为“殷”。比如盘庚迁殷之前,“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帝雍己时“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帝太戊时“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等。换言之,司马迁更认可“殷朝”之说,而不是“商朝”,故而将商朝国史命名为《殷本纪》,至于“商”如何变为“殷”,司马迁没有明确解释。

然而,甲骨文上却发现反常现象,不仅推翻了司马迁对商朝的称呼,而且还表明“殷”极有可能与地名无关,即《尚书》可能也搞错了。

首先,商人一直自称“商”,从未自称过“殷”

迄今为止,一共发现的17万片甲骨文中,里面充斥着“入商”、“天邑商”等的记载,但没有一条“入殷”、“天邑殷”等的记载。

上个世纪,甲骨文大师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序》考证指出:“史称盘庚以后,商改称殷,而遍搜卜辞,既不见‘殷’字,又屡言‘入商’……可知文丁、帝乙之世,虽居河北,国尚号商。”

总之,商朝一直自称为“商”,从未自称过“殷”。其实,从成汤到纣王,商朝一直没有断绝,完全没有道理因为都城迁到殷地,就将国号“商”改为“殷”。况且,盘庚之前商朝多次迁都,也未见更改国号,凭什么迁到殷地就更改国号?

以周朝观之,说商朝更换国度就更换国号,也没有说服力。周朝也有过多次迁都,但始终没有更改国号。周朝国号之周,起源于陕西宝鸡周原,但周人多次迁都,比如定都过西安(丰镐,宗周)、洛阳(成周),周朝国号却依然是“周”,并未因为迁都而更换国号。

可见,司马迁称商朝为“殷朝”,并将商朝国史命名为《殷本纪》,无疑错的离谱,正确的称呼当是《商本纪》。至于盘庚迁殷之后的称“殷”,无论自称还是他称都不可信,甲骨文上从来都没有自称过“殷”,而商朝作为霸主,其他诸侯也不敢称其为“殷”。

其次,周人如何称呼商朝,出现了诡异一幕

对一个政权的称呼,往往存在“自称”与“他称”的差别,商朝自称“商”,而周朝对商朝的称呼,却出现了诡异的一幕。

在传世文献中,讲述武王伐纣的《尚书·牧誓》称为“商”,但在周公辅佐成王时的相关文献,比如《康诰》、《酒诰》等,都是“殷”与“商”并用。然而,这种文献为后世手抄传世,不能保证手抄过程中没有根据后世的认知而改“商”为“殷”,因此通过传世文献无法确认周人何时称商朝为“殷”。

相较于传世文献,考古文献有着无可置疑的可信度。根据考古出土的文献记载,比如利簋(武王征商簋)、何尊、康侯簋、宜侯夨簋(周康王分封宜侯,见上图,铭文中有“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等,至少在周康王时,西周普遍称呼前朝为“商”。

然而西周中期后,无论是考古文献,还是传世文献,普遍以“殷”来称呼商朝。

可见,周朝对商朝的称呼,起初称之为“商”,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慢慢开始称之为“殷”,最终在西周中期后形成普遍认知。

第三,甲骨文上反常现象,“殷”仅出现五次

根据史书对“殷”的记载,无论怎么描述,“殷”对商人都极为重要。按照正常逻辑,既然殷地如此重要,都城所在之地,那么在甲骨文上必然经常出现才对,然而殷字在甲骨文上只出现五次,青铜器上出现一次,且似乎与地名没有关系。

根据学者唐际根的考证:甲骨文所见“殷”字均是独字或两个字,没有语句环境,无法确定具体所指;青铜器二祀邲()其卣(yǒu)所见“王令邲其兄(贶—kuàng)丽殷于夆”,同样意思不明,但肯定不是国名。

甲骨文中殷字出现如此之少,且含“殷”的内容往往不成句,似乎不是太重要,无疑说明“殷”不太可能是都城所在的地名。

第四,甲骨文殷字的本义,或揭开称“殷”真相

从考古发现的商代文献来看,至少还没有发现“殷”是地名的证据,既然如此周人为何称商朝为“殷”呢?甲骨文殷字或揭开了周人称“殷”的真相。

如果从殷字字形(下图)上来看,由“㐆”和“殳”构成,如今主要有二种解释,都含有负面意思:

一是像个挺着大肚子的人,旁边一只手拿着小棒或针之类的东西,可理解为一人手拿着针给一个身患腹疾的大肚之人进行治疗,因此殷字体现了两种意思,即得病与治病。

二是古文“身”是大腹便便的贵族,“㐆”相当于反“身”,表示贵族的身份已经反过来了,即失去了贵族的身份;右边之“殳”代表奴役。因此,殷字代表失去贵族身份而被奴役之人。

商朝灭亡之后,武王、周公、召公等都曾有过反思,劝诫大家吸取前朝教训,比如周公的《尚书·酒诰》,就是希望大家吸取商人嗜酒的教训而颁布的禁酒令。周人希望从商朝灭亡吸取教训,那么从殷字来看,将商朝称为“殷”无疑是非常适合。那么,这是不是周人称“殷”的真相,带有对商朝的否定与蔑视?

总而言之,就目前所知来看,商朝的“殷”之称呼,不太可能是地名,本义更应该是一种需要警戒的状态,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周公希望通过称呼商朝为“殷”达到劝诫周人的目的,始于周公辅佐成王期间,普及于西周中期后。

值得深思的是,由于周代史料相对丰富,周人称商朝为“殷”之余,也有大量称“商”的相关史料保存了下来,让我们知道“商”与“殷”都指代商朝,那么商朝如何称呼夏朝?如今找不到“夏”的原因,是不是夏朝的本来名称,早已被商人、周人的他称扭曲的面目全非?

参考资料:《唐际根:何以是“商”朝?》、《史记》、《尚书》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谁第一个开启了东汉末年三国的乱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汉时期的三国,三国东汉最强军火商,东汉之乱跟刘宏有关系吗

    历史总是草蛇灰线,绵伏千里。正如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潘多拉是一个长相普通,善良,一心想做好事,无辜让人可怜的女子,但打开“魔盒”的使命却在她手里,好在魔盒里还有最后一样宝贝:希望。古今中外,很多大的历史事件,仿佛开始的时候很偶然,比如“一战”,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之前天下太平,几乎谁也不会想到1914年

  • 王朝夏朝的灭亡,对后来有哪些影响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夏朝人的活动范围在河南、山东、河北三个省交界的区域,还有河南西部的山西南部,向南就可以到湖北。夏朝的成都在今河南的西部,夏朝的势力还影响到了黄河南北区域和长江流域。之后夏朝出现了社会分化,成了统治和被统治的阶段,随着就出现了奴隶制。夏朝的统治者和贵族的家里都要一些奴隶或臣妾,群众筹资也都在生产奴隶的

  • 两千多年前,管仲用经济战帮齐桓公称霸,证明钱币不是真正的财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管仲与齐桓公简介,管仲劝齐桓公完整版,齐桓公和管仲故事简短100字

    [var1]管仲的著作《管子》是一部综合的书籍,包罗万象,是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见解非常的到位。管仲在这一本书中,大篇幅的描述钱币并不是真正的财富,真正升值的是人的智慧和修为。是如何使用好钱币,而不是拼命的存钱。[var1]这个时候的管仲已经具备了非常前卫的经济观点,尤其是在其帮助

  • 赵王转移兵权,秦国将士使用计谋,大获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王带和氏璧到秦国去,秦国赵王为什么杀赵军,赵王出访秦国完整版

    [var1]二人伏首,一齐应诺,抬起头来的时候,赵王迁已挎着扈美人的胳膊弯走到锦屏之后了。他心中还是惦记着狗舞呢!扈辄夺了司马尚的统军之权,便到邯郸南郊大营中军会见诸将。赵国的诸将以前多是跟着司马尚作战,今日见到“驯狗英雄”来指挥,心中不服气。[var1]这个狗英雄点了尉、都尉等三百多人的名字,大家

  • 赵国军队收复三座空城,继续追击秦军,救下本国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国决战秦军,赵国打秦军完整版,英雄秦军进攻赵国电影

    [var1][var1]扈辄问:“为什么要寻路呢?”谢邱回答:“如果我们被秦兵包围,就可以寻找一条路保命,好去看大王玩狗。不然,枉却人生了。”扈辄脸一红说:“你如果真知道秦兵埋伏在哪里,你就是秦国派来赵国的间谍了!你敢保证有埋伏吗?”谢邱反问道:“你敢保证没有理伏吗?”[var1]扈辄回答:“秦国军

  • 曹丕重用贾诩,为何孙权对此非常不屑,甚至说魏国要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丕怎么请贾诩帮忙的,贾诩进了曹丕的太庙,贾诩是曹丕的老师吗

    [var1]贾诩是曹操死前的托孤大臣之一,曹丕重用他没有任何问题。可是老曹家的老对手孙权听到这个任命,却笑了。有人不禁觉得奇怪,孙权笑话人家恐怕没有这个本钱吧,要知道孙权虽然也算是皇帝,但最终还是被曹魏给灭了,即使在曹丕时期,孙权也打不过人家啊。所以,孙权自以为是,显然是没有任何底气的。[var1]

  • 魏蜀吴三国中,当属曹操最有本事,为何魏国的人才却最先凋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操在三国排名,魏国没有曹操能玩吗,曹操语录故人相继凋零

    而且在曹操死后,诸葛亮几次北伐,孙权也在合肥打了三次仗。可以看出,吴国和蜀国都有人才。[var1]为什么魏国却没有了人才呢,主要原因是曹操太老了。他比刘备大六岁,但他早年就开始打拼自己霸业。刘备起步的时间就虽然比较晚,但是他手下的人张飞、关羽、赵云等人都相对很年轻。而孙权就不用说了,更年轻。论年纪曹

  • 魏国灭蜀的主要战役是哪一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魏国哪位将军灭蜀,三国蜀吴能打过魏国吗,魏国灭蜀之战完整版

    [var1]其实这场战役是非常宏大的一场战役,而且也是集结了各路的英雄,共同攻打蜀国。可能很多人不了解这场战役,但是这场战役耗时很久,而且也运用了多个魏国的人才。这场战役其实是发生在山国时期的后期,那时候其实天下三分,但是孰强孰弱,已经是比较明朗的了,所以那时候蜀国基本上是强弩之末,虽然说曾经有过辉

  • 为什么说吴国兴衰的密码是“成也孙武,败也孙武”?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兵圣孙武装死离开吴国视频,孙武孙武,孙武离开吴国后去哪里了

    孙武是一个非常有军事才华的人,在孙武二十八岁的时候,他离开了齐国的家乡,旅途中结识了伍子胥。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但也没有忘记孙武这个好友,他向吴王阖闾“七荐孙子”。这时候,孙武已经基本完成了他的著作《孙子兵法》,吴王很欣赏他,任命孙武为将军。[var1]孙武治军非常严格,而且他在用兵方面赏罚分

  • 为什么楚怀王宁愿在秦国为囚而终,却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国当王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楚怀王姓芈,他是战国时期楚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很多人都会用这样的形容那些有才的人,那个时候到了熊槐继承王位。那个时候的楚国正处于最强盛的时期,但是他后来竟然听信了别人的挑拨,渐渐就疏远了屈原,以至于屈原最后投了江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