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也分美谥,平谥与恶谥。如果此名官员为官清廉,处事干练,一般会得到美谥;若只是平庸,与皇帝关系不好不坏,通常会给一个平谥;若是公认的奸臣,朝廷会直接给个恶谥,比如秦桧谥号“缪丑”。不过通常情况下,得恶谥的官员家人不会主动请谥,再加上宋朝一般不轻易给大臣恶谥,所以整个宋朝只有秦桧一人是恶谥。
宋朝大臣得谥号的资格
一般而言,能得谥号的大臣,必定是正三品经上,其中就包括“二府”,各部尚书与地方节度使。
也有特例,比如二苏的父亲——苏洵。苏洵死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生前曾担任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编修礼书《太常因革礼》,死后“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丞。”苏洵死后朝廷赐其家细绢、银二百两,在苏轼的要求下改为赠官光禄寺丞并未赐谥。
苏洵官品上没有达到要求,但因为文学上的成就,被南宋宋宁宗追谥”文“。
三苏像
宋朝的“二府”一般是指政事堂与枢密院。北宋前期沿袭唐五代制度,“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就史实而言,宋初除少数以侍中为宰相外,其余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宰相“佐天子,总百官,平庶务,事无不统”。参知政事最初设立于乾德二年(964)“掌副宰相,毗大政,参庶务。”作为宰相的副手全面参与进朝廷的政务之中。
宰辅中的另一组成部分枢密院正副长官,称谓为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
比如包拯,最高做到枢密副使,给的谥号为“孝肃”——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范仲淹举行“庆历新政”,先任枢密副使,再任参知政事,再加上本人文采出众,所给的谥号为“文正”——内刚外和,性至孝;为政尚忠厚。
文官最高的谥号应为“文贞”,因为宋仁宗赵祯的关系,“贞”字便不能用了,改成“文正”。
对于以上“一般官员”来说,个人“谥号”与自身的能力,品德与功绩息息相关。但是对于能“影响”整个朝廷未来政治路线的宰辅大臣来说,“谥号”就与个人关系不大了,与朝廷要施行的政治路线关系很大。
比如说秦桧与岳飞。
秦桧,岳飞的谥号变化与朝局变化
秦桧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死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一生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草创,当过金人的俘虏,重新归宋后,尽管质疑声不断,但在宋高宗赵构的支持下,两次出任宰相,前后时间相加近二十年,位极人臣。
秦桧死后,宋高宗对他评价很高:“秦桧力赞和议,天下安宁,自中兴以来,百度废而复备,皆其辅相之力,诚有功于国。”
在宋高宗看来,秦桧力主议和使得天下安宁,南宋得以复兴,因此功不可没。所以在秦桧死后,追封秦桧申王,赐谥“忠献”,并为其钦赐碑额“决策元功,精忠全德”来表示对秦桧的赞赏。
《谥法》中 “虑国忘家曰忠,文贤有成曰献”宜赐谥曰: “忠献”。
对秦桧的谥号,南宋朝廷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可见整个南宋是怎么回事。
岳飞生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死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身为南宋初期抗金名将,于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官至枢密副使,却在同年十一月被宋高宗“赐死”,岳飞死时未被赐谥。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军南下,想到一举灭掉宋朝。虽被虞允文击溃,却是宋高宗以“和”为主政策的极大打击。次年六月宋高宗退位,宋孝宗刚一登基便以“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将谁任其责?”的宣言,预示着南宋主战派的来临。
孝宗上位,第一件事就是给岳飞平反,“故岳飞起身行伍,不逾数年,位致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
孝宗为了准备自己的北伐,先要打压投降派,但因为高宗还在,不好对秦桧下手,只得先提高岳飞的位置。
熙宁四年(1177)赐岳飞谥“武穆”,并追复了岳飞的官职、爵位,并为岳飞改葬为其建庙立祠。
到宋宁宗上台(此时宋高宗已死),便在开禧二年(1026),朝廷追夺秦桧王爵,改谥为“谬丑”,并追封岳飞鄂王,为韩世忠建庙,用以褒奖主战派人士。因为宁宗也要北伐,要鼓励这些主战派,自然就要打压投降派。
然而北伐失败,南宋再度和议,史称“嘉定和议”。为了表示南宋方面和议诚心,宁宗恢复秦桧王爵、将“谬丑”改回“忠献”。
岳飞的谥号也没被夺,还算统治者有点良心。
但到了宋理宗时期,已是王朝末期。蒙古方面崛起,南宋与蒙古约定同灭金朝。于是,南宋又为表示抗金决心,再次对岳飞加封,并改谥“忠武”。
然而,金朝灭亡后,蒙古要灭南宋,而且又不接受南宋投降。南宋“被自愿”进行战争,为再一次表示对投降派的“零容忍”,便再次拿秦桧开刀,将”忠献“改为“缪狠“。
然后,南宋灭亡。
谥号变化与朝政关系
岳飞与秦桧代表的“战”与“和”二种朝政方向,当主和派占据上风之时,力主议和的秦桧谥号“忠献”为极美之谥。当主战派占据上风时秦桧谥号不断被打压,岳飞谥号则逐步被抬高。
如果说秦桧作为“杀岳飞”的帮凶而遗臭万年,那么封建统治者以朝局变幻来利用二人死后名声,可谓是更无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