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骁勇善战的北方少数民族,宋朝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面对辽人还是金兵,我们大多都是战败,因此而损失大量资源、流失大量土地,导致边关人们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在最苦最难的时候,岳飞,作为一名天才军事家,他的出现给南宋,甚至于给整个宋朝都带来了希望。
如果当时宋高宗没有选择12道金牌召回岳飞,向金兵投降,或许后来的一切都会不一样,宋朝的历史也许会远不止三百多年。那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宋高宗赵构,执意要将屡次立下战功的岳飞赐死呢?
一:君臣间嫌隙日益增大
1.妄议立储犯下大忌
岳飞一生忠诚爱国,忠心为君,他主动提及立储其实原本是为了让宋高宗的南宋政权能够更加稳当。只可惜,岳飞一来高估了自己在宋高宗心中的位置,二来则没能顾及到宋高宗当时的实际情况。
宋朝分为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南宋的成立正是源于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宋钦宗双双被俘虏一事。当时,侥幸逃脱的宋高宗在忠臣的护送下逃往南京(今河南商丘),在公元1127年5月1日正式称帝,建立南宋。
据《帝国政界往事》记载,当年金兵入侵的那场战役打得异常惨烈,不仅两位皇帝被俘虏,就连"开封的全部皇家宗室、妃嫔宫女、文武百官、工匠艺伎等一万四千多人"也全部被掠去。
虽然是金兵发动的这场战役让原本永远不可能继承皇位的宋高宗赵构,有了能够当皇帝的机会,但金兵在后来对他的追捕却导致宋高宗因为惊吓而在身体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痛,让他从此以后再难拥有子嗣。
岳飞在军事上拥有着远超常人的天分与能力,但到了官场上却缺少一些敏感度。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有记载,岳飞觐见宋高宗时,因为担心金兵会利用钦宗建立伪政权威胁南宋。
所以"密奏请正建国公皇子之位,"当时,"风动纸摇",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宋高宗说,"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当下岳飞脸色就变了,随之退了出去。
2.功高震主行事却未加收敛
如果说身为手持重兵的大将随意言及立储是岳飞犯下的第一个错,那大大错故了身为统治者所能拥有的容人之心则就是他犯下的第二个错。
当时,作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虽然曾立下战功赫赫,但因为私生活不加节制,统兵不严声名狼藉,所以被朝廷上下弹劾,被宋高宗所忌惮。听到风声的刘光世反应极快,立即上书表示要放下军权,只求一个闲职养老。
宋高宗对于刘光世的识时务很满意,答应了之后准备将刘光世的率下全部交给岳飞。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因为宰相张浚和枢密使秦桧的阻止而成了泡影。
当时,两人以不宜让武将过于坐大为理由劝阻宋高宗,宋高宗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当即改变了决定。
已经下出去的旨意自然是不好改变的,所以作为中间人的张浚的说话就很重要。但可惜的是,当时张浚找到岳飞说明此事的时候,表现得并不好。
他故意在岳飞面前一一列举那些他认为能够接下刘光世这支军队的人选,并且将他们一一指出,询问岳飞怎么样,岳飞只好如实回答,一一把缺点都只出来,最后张浚大怒,表示难道你认为就只有你可以么?
岳飞很无奈也很愤怒,表示你都这么正式的问我了,我当然要据实以答。并反问说难道自己这么做会是为了图谋这支军队么?
这次的谈话谈崩后,不仅张浚心中不快,岳飞更是直接一直辞职信递了上去。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一纸辞呈直接坐实了自己贪图兵将,以重兵要挟皇帝的罪名,彻底打碎了君臣之间最后的和睦。
二:金兵悍勇让人惧怕
1.死里逃生难忘当年
宋高宗在岳飞数次战胜金兵后依然不改软弱外交政策,坚持在对金问题上保持懦弱,其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他内心深处对于金兵的畏惧。
据《南渡录》记载,当年宋高宗同无数宋朝皇室一起被金兵所俘虏,要求让康王(即赵构)出来与金太子一同比试射箭,结果康王三发都射中,金兵认为他是冒充的所以将他放走。
康王得脱后立马开始马不停蹄的逃跑,有次跑累了到一座小庙中暂作休息,结果睡梦中也梦到金兵追杀,赶紧冲到门边发现正好有一批骏马,立马骑上开始飞驰,渡河后骏马突然不动了,"下视之",发现是"泥马也",随即惊醒。
虽然关于泥马渡江拥有许多个版本,但宋高宗被金兵猛烈的追击吓出了心理,乃至于身体上产生了障碍却是事实。
2.战事频仍难以安心
当年的金兵勇猛始终让宋高宗对于金兵能否战胜这点惴惴不安,而发生在宋朝年间的数次败仗、民间起义则更进一步加深了宋高宗的心理障碍。
南宋期间,百姓凋敝,人数比起北宋来说少了一半不止,这不仅导致税收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也导致兵员得不到有力补给,军费得不到充足保障。
为了能够尽量不让军费出现问题,宋高宗采取的做法是名列各种苛税杂税项目,将朝廷的压力直接转移到民间。
这一做法让本来就生存压力巨大的人们濒临崩溃,于是纷纷起义,而起义又反作用于军队,使得军费进一步增加,在这样一个恶循环之下,宋高宗实在很难看到国家彻底站立起来的希望。
三:宋高宗赵构执意要将屡次为宋朝立下战功的岳飞赐死的原因
1.岳飞不懂得揣摩帝王心思
岳飞常年征战于沙场,于官场涉猎不多,因此在君与臣,臣子与臣子之间的相处上并不是很擅长。对于宋高宗来说,没有子嗣不仅是他的心病,更是他的顽疾,代表着他过去的耻辱和痛苦。
虽然岳飞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没能设身处地将宋高宗的情况想过一遍,就贸然提及立储一事,无疑是极不理智且极不妥当的。
2.宋高宗没有充足的信心能够打败金兵
如果说岳飞没能及时领会宋高宗的心意,及时将统治者心中的怀疑减少是外因的话,那深植在宋高宗内心的,对于金兵巨大的恐惧,则是导致岳飞最后被冤死的根本内因。
当时金兵久攻南宋不下,眼看岳家军实在太过勇猛,正准备退兵时,金兵统帅突然听得一个计谋,"自古未闻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权臣当然指的就是秦桧一党,而大将则是指的岳飞。
心领神会的金兵统帅立即发信给秦桧威胁,表示你们天天请求和谈都是假的,不然岳飞哪里还敢图谋河北之地,你们只有杀掉岳飞才能合议成功。
宋高宗要的不是"生死存亡"的胜利,他希望的是安安稳稳的胜利,是南宋能够继续延续下去,国力不遭受巨大破坏的胜利。因此,当这个意思传到宋高宗的耳朵里,早已和宋高宗生出嫌隙的岳飞必死无疑。
3.担心自己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在当时,金国坚持不将宋高宗的大哥宋钦宗放回,一旦他们在关键时刻扶植宋钦宗继承皇位,那么不仅南宋朝廷会出现危机,更重要的是,宋高宗赵构的地位会岌岌可危。
因此,除了为了挽救最后的一点凋敝的国力之外,宋高宗还希望能通过讨好金兵来换取自己长久的统治者地位。在他的心中,南宋能够继续延续,自己能够一直保住南宋统治者的地位才是最重要的。
在宋高宗的心中,岳飞再厉害也不可能将金兵彻底打败,而即使打败,也必将使国力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如果能尽快停止战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一争端,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在已经和岳飞生了巨大的嫌隙的情况下,有了秦桧等人从旁协助,金人的求和意向一到,岳飞就已经必死无疑了。
四:总结
宋高宗赵构执意要将屡次为宋朝立下战功的岳飞赐死,一来是因为岳飞的不善言辞导致宋高宗不再信任他,二来则是因为宋高宗的内心对于金兵有着巨大的畏惧,三来则是希望通过向金兵作出的良好表现换回金兵在一定程度上的,对于自己担任宋朝统治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