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var1]
河西之地位于黄河以南的渭南盆地,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对秦国来说,河西之地在手,又有崤函之固(崤山与函谷关),可以从容面对关东六国对秦国的进攻,保证秦国腹地不受侵扰;同时东进也可以以此地为跳板进攻魏国和韩国。相反如果魏国夺得河西之地,就可以绕过函谷关直接从河西进攻秦国,秦国只能在洛水一带构筑防线,相当于秦国只能龟缩在洛水以西了。所以河西之地对秦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var1]
[var1]
[var1]
魏文侯雄才大略,任用李悝率先在魏国变法图强,兴修水利,奖励农耕,国力蒸蒸日上;于此同时,吴起离开鲁国来到魏国,吴起的到来对魏国是福音,对当时的秦国来说是个噩耗,他在魏文侯的全力支持下训练出了当时列国中武力最为强悍和骁勇善战的魏武卒。在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下,魏文侯开始了称霸战国的步伐,首先被他盯上的就是当时在秦国手中的河西之地。
[var1]
[var1]
公元前419年开始,魏国就渡过黄河开始蚕食河西之地,在少梁(今陕西韩城)修筑要塞,秦魏两国将近90年的河西争斗战自此拉开了帷幕。公元前413年,魏太子击攻克了河西北部的繁庞,彻底在河西站稳了脚跟。随后秦国挥之不去的噩梦来了: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用吴起为主将专门负责对秦国作战,吴起率领魏武卒连续拿下了临晋,元里,并一直打到了郑县,攻克了洛阴,郃阳,到公元前408年完全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魏国在此设置了西河郡,由吴起担任第一任郡守。
自魏国夺得河西之地,又在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军大败50万秦军,以及公元前397年魏文侯去世,公元前395年吴起弃魏奔楚后,一方面秦国国内动乱频繁,另外一方面魏国的重心东移转向中原称霸,其后20余年河西之地再未发生大的战役。直到秦献公的时候,秦国国力有所恢复,秦献公趁魏军主力深陷中原无法回援之际,从公元前366年起先后三次大败魏军,这惹得当时在位的魏惠王大怒之下,和齐楚赵等国讲和并令庞涓率魏军主力回师,当时的魏军战斗力依然强悍,很快就突破了秦国的河西防线,迫使秦国将都城由栎阳迁回了泾阳。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即位的秦孝公决意变法改革,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比较彻底,军事上的关键点在于不论出身,只论军功,经过几年时间,秦国军事实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此同时,长期称霸列国的魏国国力在慢慢衰退,而且受到实力强劲的齐国的挑战,再也不是魏文侯时候的一支独大了。公元前352年,商鞅趁魏国主力在中原和赵国齐国征战,并在桂陵之战中被齐国击败之机,亲自率刚刚训练成军的秦军发动了第四次河西之战,由庞城东渡黄河,攻占了魏国的旧都安邑,次年商鞅再次率军包围固阳,收回了部分河西之地。但是此时魏国实力尚存,庞涓从齐国率军回师,重新夺回了安邑和少梁,秦孝公认识到此时秦军实力还是不如魏军,当务之急依然是继续改革提高实力,于是和魏国议和,退回了占领的地方,第四次河西之战秦国先胜后败,算得上是一次试探,为第五次河西之战彻底夺回河西打下了基础。
此消彼长之间,魏国衰退秦国崛起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公元前341年,10万魏军主力在马陵之战中几乎被齐国尽数歼灭,主帅庞涓战死,丧失了大量有生力量的魏国国力自此一蹶不振。秦国抓住机会在公元前340发动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河西之战,俘虏魏主将公子卬,次年再次击败魏军,俘虏魏军主将魏错;公元前330年,秦军在雕阴大败魏国,俘虏魏主将龙贾,夺回失去了七十多年的河西之地,公元前329年,秦国再次攻魏,收复了函谷关以及桃林高地,自从秦国从魏国手中夺回了失去的全部领土。时过境迁,以前是魏国压着秦国打,现在是秦国肆虐魏国。
河西之地的几度易手,是魏国和秦国两个战国霸主争霸的缩影,秦国收回河西之地标志着魏国霸业的终结,魏国这个战国初期的霸主自此彻底衰败下去,一个崭新的强大的大秦帝国强势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