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麻喇姑生于1612年,去世于1705年,算算年份,就知道她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
早年,苏麻喇姑作为孝庄的陪嫁丫鬟一起由蒙古去到后金(清朝没改名前叫后金),是孝庄的最信任的人。又因为本身心灵手巧,因此在生活中也是孝庄得力助手。《清史稿》中有记载:苏麻喇姑擅长女红,清朝开国设计衣服头冠,都是出自她的手。除此之外,她还笃信佛教,写的一手好字,抄出来的佛经,平静且美观。
在康熙年间,宫中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老人,被皇帝格外看重。她不仅住所,吃食都与宫中太妃看齐,死后的墓葬也是用嫔妃的规格。由于其一生都是陪伴着孝庄,所以当孝庄去世,苏麻喇姑就陷入了无限的思念中。由于担心她抑郁生病,康熙还特意将自己的孩子令她扶养,这人便是十二阿哥。
那么康熙为什么对这位“老人”这么好呢?恐怕只能用“岁月”二字解读了。
根据《清史稿》记载:玄烨幼儿时期,在宫外居住。
我们都知道,康熙在登基之前,出过一次天花,天花在古代乃不治之症。也正是因为康熙得了“绝症”而不死,使周围人格外看重他的命运(认为是上天选定的有福之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玄烨得病时,是住在宫外疗养的。在康熙成年之后写的回忆录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小时住在宫外,因此没有和父母多相处,这是我终身遗憾,后来又得了天花,是奶妈每日骑马往返于宫中和宫外的。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康熙幼年最应该与父母相处的年纪,由于身体原因,失去了机会。恰巧,苏麻喇姑填补了这份亲情,并且给予病中的康熙以无限的照料。在这给意义上,苏麻喇姑除了“保姆”还有“母亲”的性质。
以康熙的“成长轨迹”为脉络,我们继续梳理:
1661年,顺治驾崩,康熙登基。这一年,康熙八岁,他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1663年,康熙生母佟佳氏去世,享年二十二岁,而这一年康熙刚刚十岁。
从此之后,玄烨真正意义上的至亲只有孝庄一人而已,正史记载,玄烨是孝庄拉扯成人的。可是,一位太皇太后必然不会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事必躬亲,因此这些工作就由苏麻喇姑代替做了,这一年,苏麻五十岁。
所以你看,在玄烨母亲去世之后,来自于生活中最直接,最事无巨细的“母性”,也是苏麻给予的,日后康熙看重她,也可以解释了。因为他们二人已经超越了主仆关系,更像是亲人之间的关爱和依赖。
公元1705年,苏麻喇姑去世,享年九十多岁,即便在现代,也算长寿,更何况古代呢。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康熙也刚刚好五十岁,在苏麻五十岁的时候,玄烨失去母亲,依靠祖母与她,不知算不算一种命运的巧合。
苏麻喇姑去世的时候,康熙不在宫中,为此他特意修书一封送往京城,内容是:先不要入葬,十二皇子每日在灵前诵经超度,将苏麻的遗体留七天再入殓。目的是,抓紧时间再赶回去看她一眼。可是行程太久,康熙又写了一封书信:再留七天。
这件事,足以看出康熙与苏麻之间是怎么样样的感情。
后记:
本文配图,是取自两部经典影视作品:《康熙王朝》与《孝庄秘史》中的苏麻喇姑。
文中说,苏麻是康熙一生最重要的人。其实,是否最重要,只有他本人知道,是个主观评判。笔者不过是基于一个视角,做出议论而已,还请不要深究。
本文基于哪种视角得出的结论呢?其实前文已经阐述了:就是在康熙幼年,青年,壮年的岁月里,苏麻喇姑几乎填补了他对“母爱”的所有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