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说到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包青天——包拯,
他非但自己志向远大,还曾留下三十七字家训警示家眷后人。
我们印象中的包拯面如黑炭,额间有月牙,断案如神。历史中的包拯实则并非如此,
他主要的政绩是作为一名谏臣
,在他的弹劾之下被罢官降职的重要大臣不下三十人。
忠言逆耳又刚正不阿,
在朝为官必定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却在26年里升迁了二十五次,
这也是历史上少有,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的官路如此顺风顺水?
志趣相投的同期伙伴
北宋天圣五年,此时正值晏殊为应天知府,范仲淹于应天书院教书,当年也是考试大年,
与包拯同年登第的有一千四百余人,官至宰相的就有七人。
二十九岁的包拯考中了进士,本可以去外地任知府,
但是包拯为了尽孝辞官返乡,
专门照顾年迈的父母直至父母离世才入朝为官,十年尽孝为包拯留下了孝子的美名。
十年后包拯入朝为官,此时他的同窗们,都已身居官场十年小有成就。
包拯与同期的进士们相交甚好,在朝堂中相互扶持。
其中文彦博和韩琦官至宰相,包拯与文彦博是儿女亲家,与韩琦是至交好友。
文彦博在北宋政坛有着极高的地位,他曾三度出任宰相,
虽没有举荐过包拯,但两人志趣相投,还曾举荐过包拯的儿子,有这么一层关系在,朝堂上即使与包拯政见不和,也不敢当面与之为难。
北宋文人为政众多,因才华互相仰慕扶持的也众多,
包拯能中进士才华必定也不凡。
包拯一生弹劾过六十余人,
其中不乏三司史宋祁、宰相宋庠等人,而与他同年的进士只有两位。
由此可见与他相互赏识的大臣,也不在少数,
只不过包拯为人严肃,与之相交密切之人较少。
开明的君主宋仁宗
包拯能在朝堂上晋升如此顺利,当然不只是因为他同期好友的扶持,
他最大的靠山还是宋仁宗。
每个朝代都会有它鼎盛的时期,
康乾盛世、大唐盛世、贞观之治都是朝代巅峰时期的象征。北宋的巅峰与其他朝代都大有不同,这是一个文化璀璨,文人墨客都向往的时代。
都是北宋时期文坛政坛皆赫赫有名的人物。
如此才人辈出的时代,离不开宋仁宗的宽容大度、以仁治国,
此时的台谏制度迎来了黄金时代。
北宋的台谏制度十分特殊,台谏可以否决朝中大事,评判君主过失,弹劾官吏,
北宋被弹劾的宰相也不在少数。
包拯曾先后任殿中丞、监察御史、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等职位,
这些职位最大的职责便是向皇上谏言
。包拯性格耿直又刚正不阿,遇到看不惯的事情总是直言不讳。
一心为民的包拯,遇上仁政爱民又善于纳谏的宋仁宗真是绝配。
据说有一次,宋仁宗宠妃张贵妃,
想要提拔他的伯父张尧佐进京任职,
见“宣徽使”一职权力大油水又多,便每日在宋仁宗面前哭哭啼啼求宋仁宗赐官,宋仁宗无奈之下只得与大臣们商议。
此事却遭到了包拯强烈的反对,包拯一脸严肃向向宋仁宗秉直谏言,
因为太激动,唾沫星子都喷到了宋仁宗脸上。
事后包拯自己都意识到了不妥,惶惶不安,但宋仁宗却丝毫没有怪他,
还听从了包拯的意见。
事实上,作为一名明君,对于朝堂事务自然是了然于心,
即便宠爱贵妃也务必以大局为重
。宋仁宗一开始推脱,便是认为此事不妥,但又无可奈何。
而包拯一心为国,刚直敢谏正好合了宋仁宗的心意。
两人配合默契,既维护了朝纲稳定,又帮助宋仁宗缓解了尴尬,也难怪宋仁宗对包拯如此赏识。
自有处世之道
大宋官场人才辈出,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脱颖而出实在不易。
包拯作为当时最会弹劾的臣子,
却能和同期进士和宋仁宗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
也必有他的一套为人处世的法则。
包拯虽然对宋仁宗直言不讳,但实则在表示自己观点的同时,
每句话都能戳中宋仁宗心坎,使宋仁宗对他更加信任。
就像关于立嗣这件事,历朝历代皇帝最反感的便是结党营私、朝臣站队,
但六十岁的包拯却一再规劝宋仁宗立嗣。
为立太子,宋仁宗分别试探过包拯和韩琦,
问他们想立谁为太子,而他们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个回答也使得宋仁宗更信任包拯。
韩琦上谏时本就是想立赵宗实为太子,但出于忌讳无法直言。
而包拯却直接将宋仁宗怼了回去
,明确表示自己乃是为了宗庙大事考虑,皇上却怀疑我,我年事已高又无子嗣,还能为自己谋什么利益。
虽然被怼,但宋仁宗心中却是大喜。
包拯如此激愤,正表明他一颗公心,
无论今后立谁为太子他都会尽力去辅佐,这才是宋仁宗心中满意的臣子。
包拯病逝,宋仁宗亲临吊唁
,还追封其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可见其对这个臣子的喜爱。
在背后默默支持包拯的百姓也是强大的力量,他
帮助农民铲除贪官污吏,强行拆除被兼并的土地
,解决百姓民生问题。
包拯始终致力于为百姓做实事,积累加了良好的口碑。
再加上北宋时期本就十分注重孝道,包拯为父母尽孝十年,在大家的眼中此等孝子,必定也是能为大家谋福的父母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上有皇帝撑腰,下有百姓爱戴用户,
这样的包拯能在官场一路升迁便不足为奇了。
结语
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
包拯一生恪守清廉、正道直行,
不向权贵低头,为百姓做实事,为国家谋前途。
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好官、大孝子、忠诚,是千古流传学习的榜样。
包拯在官场激流勇进,能在一腔热血、直言不讳的情况下在朝堂中立足实现自己的抱负,他的高情商和处事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们相信坚持自己的原则,也可以做出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