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朝人吃什么主粮,二里头遗址发现反常现象,难怪大禹会去治水

夏朝人吃什么主粮,二里头遗址发现反常现象,难怪大禹会去治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520 更新时间:2024/2/6 4:49:06

然而,以4000年前的人口规模与技术能力,大禹能否大范围的“随山浚川”,以及疏通九州大江大河,显然让人怀疑。那么,难道大禹治水是周人虚构的神话?二里头遗址发现反常现象,改写传统认知,背后或许就隐藏着大禹治水的真相。

二里头先民主粮是什么?

在洛阳以东20公里处,伊洛之间的小平原上,坐落着疑似夏都的二里头遗址。该遗址出土遗存极多,一度震惊世界,但鲜为人知的是,其中一个貌不惊人的发现,却可能揭开大禹治水的真相。

按照传统认知,上古中原以粟黍为主,于是默认二里头先民以此为主粮。然而,更深入的研究却改写了认知,二里头人的主食是水稻。

经历数千年岁月冲洗,埋藏在地下的粮食,往往都已经碳化,与泥巴混在一起,现代学者采用“浮选法”来寻找,即将采集的土样放在水中搅拌,由于碳化粮食较轻,会浮在水面上,以此就能采集到碳化粮食颗粒,知道古人吃什么了。

1999—2006年的二里头发掘报告显示:稻米数量为粟米数量一半,黍、豆、麦数量极少。稻米数量少,粟米数量多,因此一度被认为夏朝收取贡赋的证据,即南方种植稻米的部族,向夏朝进贡了稻米。

然而在2019年,学者统计了二里头各期的277个采样,以粮食颗粒计算:稻14768粒,粟13883粒,黍2248粒。需要注意的是,粟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2克,稻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16-34克,同样的数量,后者重量是前者的8-17倍。显而易见,二里头先民的主粮是水稻,而不是传统认知的粟米。

下图可见,二里头遗址所处位置,处于伊河与洛河之间,水源便利,非常利于种植水稻。值得一提的是,与大禹所处时代差不多的陶寺遗址、石峁遗址等,都位于高地,比临近的河谷高出数十米。

上古河南普遍种植水稻?

如果稻米不是主粮,那么还可以用“进贡”来解释,但既然稻米是主粮,那么就只能是自产。因此,如今已经很少种植水稻的洛阳一带,在3500年前可能到处都是稻花飘香。

更为重要的是,沿着探寻上古先民主粮问题追溯,学者们又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河南新密新砦遗址,距今4000年—3900年,被认为是夏都城,或夏朝早期都城,里面曾出土过强烈东夷风格的文化元素,疑似后羿代夏或太康失国的证据。考古专家对新砦遗址做过浮选,其中稻米粒数占54.37%,明显也是主粮。(下图,新砦遗址位置图,周围河流较多,水利条件比较好)

不过,在对郾城郝家台、叶县余庄、禹州瓦店等龙山到夏代的遗址研究时,发现以稻米与粟米为主粮的情况共存,比如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先民,部分以水稻为主粮,部分以粟米为主粮。

河南考古研究院蓝万里指出:在龙山至二里头时期,河南农业主要还是以粟黍为主,但稻米已经相当普及,“五谷”的传统农业格局已经形成。

大禹治水与水稻种植有关?

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先民,都以稻米为主粮,那么与大禹治水有何关系呢?笔者认为,大禹治水的真相,可能与改造湿地、开发平原、种植水稻的活动有关,不信请看下文:

龙山到二里头时代,河南地区的众多遗址,普遍开始种植水稻,其中新砦遗址与二里头遗址走得更远,已经开始以水稻为主粮。水稻产量无疑超过粟米,如果大禹部落以水稻为主,那么粮食迅猛增加,是不是大禹崛起的关键原因之一?夏人从新砦遗址迁徙到二里头,是不是也与伊洛之间拥有更好的水稻种植条件有关?

粟黍属于旱作农业,基本不需要人工灌溉,而水稻需要消耗大量水源,以当时的能力来说,最优选择是种植在湿地边缘,但想要让水稻成为主粮,满足数千、数万人的需求,那么就需要开发湿地,排干沼泽,将其改造成拥有灌排水系统的稻田。需要说明的是,上古时期江河无人治理,可以肆意流动,平原上遍布湿地、沼泽。

在大禹治水的史料上,有两段特别有意思的记载,值得细品细品。

《史记·夏本纪》记载:“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大禹治水期间,让伯益给百姓散发稻种,在低洼多水之处种植。关于大禹推广水稻,唯独史记两次提及,先秦其他传世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新砦、二里头考古证实了史记记载。不过,新砦——二里头考古更证明大禹不是简单的推广水稻,而是大规模的推广。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记载:“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前面讲述很多,但关键的是最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这一句,在遍布湿地沼泽的平原上,想要实现“平土而居之”,必然先要改造湿地沼泽。

史记说大禹在低洼推广水稻种植,那么先民必然就近居住在旁边,也就印证了“人得平土而居之”的可信度。

由此,大禹治水的真相,应该就是一场大规模改造湿地沼泽、开发平原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大规模种植水稻,后来被神话为治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洪水。

上古中原水稻推广历史大致为:水稻传到河南地区之后,龙山先民起初在湿地沼泽边缘小规模种植,及至大禹时期,开始大规模的改造自然(大禹治水),然后大规模种植水稻,养活了更多的人,由此让大禹部落实力迅速增强,远超以粟米等旱作为主的部落,基于此建立了夏朝。

更为重要的是,比大禹早了1000多年的浙江良渚古国,在外围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服务于水稻种植,就表明大禹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像史书记载的那样治理九州大洪水,连汉唐宋元明清都难以做到,因此真的不太现实。

参考资料:《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史记》等

更多文章

  • 姜子牙的转世传说:四次转世成了谁,诸葛亮是其中一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姜子牙朝代,鬼谷子姜子牙诸葛亮谁聪明,姜子牙和诸葛亮哪个更厉害

    那说起姜子牙,我们马上就会想到他是元始天尊的老徒弟。扶周灭商,最后是斩将封神,这些都是许仲琳老先生在《封神演义》中描述的情节。但是在民间流传着姜子牙轮回三世的故事。那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这就细细道来。姜子牙在斩将封神之后,由于自己没有获得任何一个神位,于是这气鼓鼓的回到昆仑山,找他师父元始天尊。元

  • 廉颇让匈奴丧胆,竟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到底谁最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廉颇有什么战绩,战国廉颇经典语录短句,战国七雄匈奴名将排名

    [var1]这战国的四大名将都来自于哪里呢?其中白起与王翦这两位是来自于秦国,剩下的李牧还有廉颇两位都来自于赵国,由此我们不免惊讶,原来这么有名的大将,居然被秦赵囊括了。不得不说这两国在当时的确是很有实力。照这样看来,一旦秦赵打起仗来,将会难分胜负才对。[var1]王翦,出生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小时候

  • 战国时期巴蜀荒凉,秦国为何要强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灭巴蜀地图,秦国是如何吞并巴蜀的,秦国如何经营巴蜀

    可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打韩国,只盯着魏国打呢?原因也很简单:魏国太强。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坐镇中原,那结果只有两个:魏国吞并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国家打残魏国。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春秋初期的郑国就能明白。当时的郑国,在国君郑庄公的领导下,完全称得上中原地区最强的国家。然而,这就导致了郑国的周边邻居只能二选一,

  • 骊歌行:韩王为妻报仇,逼死太子妃自毁前程,情深缘浅叹奈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骊歌行韩王最后的下场,骊歌行中韩王的结局,骊歌行中韩王逼死太子妃

    [var1]韩王妃出身鲁国公府,将门之家养大的小姐,曾经应该也是脾气火爆,举止洒脱的女子吧。可因为嫁给了皇子,她不得不约束自己的天性,做一个贤良淑德,恪守宫规的韩王妃。[var1]幸运的是,韩王妃她遇到了一生挚爱。韩王对她情深一片,从未宠幸过其他女子,即使她不曾诞育子嗣。他们的爱情既让人羡慕,也让人

  • 在战国,仅赵国就能对付匈奴!汉初,却对匈奴和亲70年才反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匈奴和赵国哪个更可怕,赵国和匈奴历史战绩,赵国对抗匈奴

    [var1]有竞争才有发展,欧洲文明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称雄世界,其实就是得益于欧洲各国之间数百年来的激烈竞争。当然喽,相对于中国的地理环境来说,大一统的帝国还是需要的,但是大一统的帝国所产生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越是大一统,就越是会让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失去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var1][var1

  • 越王勾践能打败吴国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勾践怎么用10年灭掉吴国,勾践与吴国最后一战,越王勾践如何消灭吴国

    [var1]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阖闾临死时,一再嘱咐夫差要为自己报仇。夫差记下了父亲临终的嘱托,并且叫人经常提醒他。每当他经过宫门的时候,宫人们便冲着他喊:“夫差,你忘了你父亲的仇了吗?”夫差便流着泪说:“不,不敢忘。”夫差令伍子胥和伯嚭操练兵马,为攻打越国做准备。两年后,夫差亲自率军攻打越

  • 在长平之战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精锐部队为何没有参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赵武灵王骑射振国威,赵武灵王骑射有效果吗,赵武灵王骑射教学视频

    长平之战因上党归属而起,秦国在占领上党后转而进攻赵国长平(山西高平),赵国任命廉颇为将抗秦,秦军气盛,廉颇受挫。廉颇遂采取筑垒固守,坚壁不出的消耗战,这时不需要大量骑兵。随着时间推移,赵国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局部战争,而是秦赵两强生死决战。秦国是倾举国之力,全国每人赐爵一级,征兵年龄下调至15岁,赵国

  • 庞涓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庞涓是一个怎样的人,庞涓是名将么,庞涓是个啥人

    。孙膑就是因为才艺高超,所以才会被庞涓痛下杀手。幸好孙膑机智过人,所以才躲过了灭顶之灾。不过也可以看到庞涓急功近利,而且不择手段,在不计后果的同时,他最后的结局也很悲惨,可惜也很可悲。他最出名的不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而是因为他的对手孙膑。[var1]军事才能孙膑是孙武的后人,无论是谋略还是军事,才能

  • 一嫁呼韩邪,二嫁其子,三嫁其子之弟,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昭君出塞历史资料,陈琳黄梅戏王昭君出塞,老版王昭君出塞电影

    在古代,为了不发动战争,便开始用女子和亲来维持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这种政治联姻大部分都是有目的的。有的君王为了表示自己对另一国家的重视,就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过去,有的舍不得自己女儿的,就在外族人中找一个女子进行封赏代替公主出嫁。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如此,四大美女之落雁王昭君的和亲,不仅让汉朝

  • 为什么诸侯王不敢重用孔子?因儒家而第一个灭亡的国家被考古证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儒家学说的创立可以说是孔子最大的成就,这也是在两千多年后代仍能被世人铭记的不朽之处!孔子的儒家学说虽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在诞生之初,却很不受诸侯王待见。孔子带着一干弟子四处周游便是最好的例证,在十多年里,周游各国的孔子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最后又回到鲁国,被后世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