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01
北宋一朝,历代君王都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其直接影响是大宋文化空前繁荣,宋词成为继唐诗之后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当然,不重视武力的后果也很严重。大宋军队废弛,社会积贫积弱,一直处于强敌的环视之下,经常被一些不安分的邻居西夏、契丹、金国等欺负。
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这时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朝中重臣范仲淹发起了改革,裁减臃肿的官僚机构,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新政”。
但自古以来,改革这件事风险极大,因为它会危及既得利益者,而人都有损失憎恶的天性,自然不希望白白为他人做嫁衣。
比如清末的“戊戌变法”,代价何其惨烈,百日维新被反对派残酷镇压,六君子横尸街头。
故有勇气站出来改革的人,值得所有人膜拜。
范仲淹的这次革新运动,也有不少小伙伴在旁边吆喝助威,其中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同学,他积极推行新法,成为范仲淹的得力助手。
在以吕夷简为代表的守旧势力反扑下,同历史上的N次改革一样,庆历新政还处于襁褓之中,就被无情地扼杀了。
革新派一干人等全部被贬出京城,欧阳同学而已不例外,他被降职为滁州太守。这时,8岁的女儿不幸夭折,中年丧女,人生之大不幸也。
欧阳修悲痛欲绝,我们不知道他是怎样度过这段晦暗时光的。
不久,他就化悲痛为力量,恢复一贯作风,他有自己的为官理念——“不扰民”。简化办事程序,精简办公人员,总之一个字“简”。
滁州在他的治理下,变得井井有条,老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欧阳大人在公务之余,常到滁州城外的琅琊山赏玩。在这里他结识了山上的主持智仙和尚,两人结为知音,经常一起弹琴对弈。
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请欧阳大人命名并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
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从此,欧阳太守经常在这里办公,闲暇之余就跟朋友一起喝酒、吟诗、填词、爬山。喝多了玩累了就在山上呼呼大睡,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好不逍遥快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失意之人恒河沙数,活得如欧阳修这般痛快、洒脱、飘逸、从容的没有几个。
02
公元1007年,欧阳修出生在四川绵阳,父亲欧阳观担任这里的一个小吏。老先生已56岁,老来得子,因此对儿子寄予很高期望。
小修三岁时,老爸就因病去世。为了生活,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去投奔湖北随州的叔叔,但叔叔家境也很清贫。
好在母亲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她有毅力、有见识,从小就教小修做人的道理,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随波逐流。
眼看到了上学年龄,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笔,于是老妈只能用芦苇杆在沙地上教小修练字,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小修同学自幼聪慧,很喜欢读书,常常过目成诵。
十岁那年,他到附近一个李姓人家去借书,无意中发现一本六卷本《韩昌黎文集》。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便日以继夜地读。
宋初流行辞藻华丽、空洞无物的骈体文,而韩愈的文章清新脱俗,他越来越喜欢这种文风,不禁感叹,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以后我的文章能像这样就心满意足了。
长大后,小修到首都汴京参加科举考试。他运气出奇的好,连中三元——监元、解元和省元,都得第一名。
他觉得,自己在殿试中肯定也能夺魁,就提前特意做了一身新衣裳。不料被一个叫王拱辰(李清照外公)的同学穿了,还得意的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
感觉好神奇的一件事,但真实原因是,小修同学的主考官晏殊老师认为,年轻人太顺利易锋芒毕露,要“挫其锐气”,结果给了他第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这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好成绩,多少读书人一辈子梦寐以求也未必如愿。
当他23时,已是文学界名噪一时的人物了。母亲为他的才学而感到高兴,叔叔也说家族振兴的希望就落到小修身上了。
少年成名,预示着大好的前程在等着小修同学。
03
古人有四大喜事,其中两个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一考官胥偃很欣赏小修的才华,就这样他娶了胥家女儿。
在那里遇到了他一生的伯乐钱惟演,这是一位极其开明的上司,他非常看好欧阳修这样的青年才俊,几乎把他们给“贡”起来了。
他们真的是游山玩水去了,上司不但帮他们挡了工作琐事,还公然支持他们寄情山水。给他们提供好的厨子烧饭做菜,派气质出众的歌女给他们唱歌助兴。
用他的话说就是:
府里没什么事,你们不用急着回来,好好地在嵩山赏雪吧。
我敢说,天底下怎么会有如此好的老板,世人无不眼红欧阳修的好福气。
欧阳修亲自送别,心生感慨,欲语泪先流,填词一首《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人生聚散本就无常,去时终须去,半点留不得。未来会怎样,恐怕谁都无从知晓。
就在这时,他收到家书,夫人胥氏因难产而死,年仅17岁。
一个如花似玉的妙龄娇妻,两人还没来得及好好相处,就已阴阳两隔,欧阳修伤心欲绝。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这是一首真情流露的悲情离歌,读起来让人肝肠寸断,呜咽不止。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这首词作了很高评价。
04
1036年,欧阳修为范仲淹辩护,上书《与高司谏书》,直言痛责谏官高若讷在政治上见风使舵,不幸被贬为夷陵县令。他为了答谢朋友书信,赋了一首七律《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人生总是充满着际遇,老天偶尔也会给你开个小玩笑。
当年宰相薛奎原本看好欧阳修,想把女儿嫁给他,不料被老臣胥偃抢先一步,欧阳修就成了胥偃的女婿。但胥氏命薄,不久病故,薛奎得知消息,不敢怠慢,立忙就把四女儿嫁给了欧阳修。
话说这个薛奎有五个出水芙蓉般的女儿,他的三女婿不是别人,正是那个调皮的状元王拱辰。但没过多久,三女儿也不幸病故,王拱辰又娶了薛家五妹,继续做欧阳修的连襟。
调皮的欧阳大人写诗调侃他说:“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之后,庆历新政流产,欧阳修离开政治漩涡中心。他被贬到滁州,作为一名父母官,他的政绩颇为显著,最重要的是老百姓非常拥戴他。
离任之际,他担心送别的百姓伤心过度,做了一首《别滁》宽慰大家。不管身居庙堂,还是游历山野,他觉得到哪里都是做官,但唯一不变的追求那就是对酒的炽爱。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之后他又调任扬州、颍州等地,在这些地方,他似乎又找到了在洛阳的感觉。日子过得逍遥自在,美食美酒美人,一样都少不了。
人生若朝露,行乐需及时。
痛苦本就是人生的常态,所以我们需要有一颗豁达乐观的心态,学会追求及时的快乐,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
05
外放游历五年后,欧阳修回调京城,担任翰林院编修等职。晚年的他,虽然官职越做越大,但他的梦想却在文学方面。
他对骈体文有多厌恶,对“新古文”就有多喜欢。
唐代的韩愈是寂寞的,之后两百年无人继承他的衣钵。直到欧阳修的出现,他才有了知音和传人。
欧阳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上面继承了韩愈和柳宗元,下面影响了三苏、曾巩和王安石,是北宋名副其实的文坛领袖。
他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政论文观点鲜明,义正言辞,如《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记叙文言之有物,栩栩如生,如《丰乐亭记》、《醉翁亭记》。
在他的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美学功能得到完美统一,叙事、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
他的名作《秋声赋》,开创了文赋的先河。
他还把一些逸闻趣事都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笔记《归田录》,对后世的笔记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最被世人低估的,就是书法上的造诣,并深得颜真卿的精髓。朱熹评价道:“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他还是有名的历史大咖,被宋仁宗钦点为修订《新唐书》,并独自撰写了《新五代史》。他撰写了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集古录》,后来的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只能是他的继承者。他还写了专门介绍牡丹的《洛阳牡丹记》。
他经常调侃自己的学识文章: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可见,他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任何时候都不放松对自己学识的精进。
欧阳修以贫寒学子出身,数十年后却成长为这个帝国最有名望的文化人,堪称全才。
他一生经历多少人生坎坷,就有多大成就。
人生起起落落,最后却活得潇洒自在,他已经看透了人世,升华了苦难。
06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欧阳修一生最得意的事情,莫过于担任了礼部考试的主考官,这次诞生了史上强榜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等人。
此外苏老泉也得到他的赏识,大变法家王安石受到他的提携,包拯、韩琦、司马光等人得到他的举荐。
而他和苏轼之间惺惺相惜的故事,更是传为文学美谈。
在那次考试中,欧阳大人看到一篇洒脱豪迈的答卷,两眼放光。那时考卷都是密封的,他觉得文风与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相似,但考虑到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
读书人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情形,但在欧阳修身上却没有一丝一毫。也正是有欧阳大人这般宽广胸襟的文坛盟主,才有了苏东坡这样豪放恣意的文坛勇士。
大师眼力果然了得,数年之后,苏东坡已然成为北宋执掌帅旗的文坛新盟主。
后世人一提到欧阳修,首先想到的是“醉翁”,说明他一生嗜酒,却喝出了新高度,留下了无数千古名篇。
在他人生的最后两年,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叫“六一居士”。何解?很多人都不明其意,据这个有趣的老头说,是这样的:
我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还常置有酒一壶。
别人又问:这才五个一,还有呢?
老头继续风趣地说:还有我,一个老头子杂在这五个一中,不就‘六一’了吗?
欧阳修性情豪爽,乐观旷达,学识渊博,勤于著述,直至晚年亦志气自若,“六一居士”的雅号是这种性格的体现。
年轻时,他曾在颍州遇到一位歌妓,两人一见钟情,但短暂相处后,又要离开。在离别之际,两人相约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再次重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可是,当欧阳修如约到达之时,女子却不见了踪影。后来,欧阳修写下《海棠应恨我来迟》。
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
有的人,终究是有缘无分。欧阳修等啊等啊,直到去世,也没能等到那女子。文学上的泰斗,也不过是凡夫俗子。
世人皆贪恋世间的美好,于是一路向前,总觉得前面会有更美的风景,殊不知,眼下的便是良辰美景。
我想欧阳修早年赋的《生查子·元夕》,最能代表他一生的深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