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鲁肃
鲁肃,字子敬,建安二年,在周瑜的极力推荐下,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说起鲁肃,最近有很多人吹鲁肃,说鲁肃很牛。这个现象不好。但是说鲁肃无能,也不是。鲁肃的功劳需要客观理性看待。鲁肃最大的功绩就是联合蜀国,对抗曹操,以确保三足鼎立之势,以此保全江东。但是鲁肃在这个战略规划中也有极大的漏洞,那就是把荆州之地借给刘备。孙权在以后回忆此事,对此意见很大,认为鲁肃眼界狭隘。鲁肃的缺陷跟诸葛亮一样,都是过于保守,求稳。比如鲁肃为了时刻确保三足鼎立之势,有时候有点不惜代价的过火。然而所谓三国鼎立之势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变化来不断调整。比如孙权,在掌握这个事上就比较具有政治家的特点,时而联合魏国,时而联合蜀国。
NO.5:法正
法正,字孝直,刘备帐下谋士,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法正的主要功劳是帮助刘备夺取汉中。他给刘备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说白了就是刘备虽然当时兵力有限,但是他还是鼓励刘备集中主要力量一鼓作气打下汉中,一方面防止刚占领汉中的曹军势力巩固强大,一方面为以后出兵凉州做准备。法正这个战略规划非常实用,所以刘备就听从法正建议,拿下了汉中,真正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NO.4:沮授,广平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曾为袁绍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统一四州之地,屯粮养兵,以百万之兵,把天子从西京迎到他们的势力范围,然后恢复汉朝帝王的宗庙社稷,就可以挟天子以令天下,从此出征打仗都师出有名,讨伐那些混乱的割据势力,经过一些年的努力,就能统一天下。
沮授为袁绍提出的“隆中对”,可惜袁绍没有欣赏的政治眼光,所以根本不予采纳。等到曹操迎天子到许都,以天子的名义没事给他发一道圣旨的时候,这时候袁绍醒悟,却悔之晚矣。
NO.3: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在南阳隐居种地,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诸葛亮就献给了刘备一条“隆中对”战略。所谓的隆中对,其实核心思想翻译出来就是这样的:寻机占领荆州,再寻机进入川蜀,夺了刘璋的地盘,然后借助川蜀有利地势好好发展壮大自己,对外跟孙权搞好外交,等到某一天时机成熟,就是其它两国出现重大情况,比如兵变或内乱,就令一个有能力的将帅带兵杀出秦川,攻打宛城和洛阳,如果一切顺利,统一的霸王之业就有可能实现。
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并不是说多厉害,而是因为它非常适合刘备当时的现状,当然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但是后期的实现,还有庞统和法正的巨大功劳。
NO.2:周瑜
周瑜,放在诸葛亮之前,大概会遭到诸葛粉的不满,但是今天我们就事论事,就一个人的功劳来论说。周瑜文韬武略,可谓三国一奇才。在东吴基业的创立上,周瑜和孙策策马战场,立下汗马功劳,在孙策死后,又率领吴蜀联军击败曹操,保守了江东。根据周瑜的战略规划,趁曹操吃赤壁之败正在修正之际,攻打蜀地,吞并张鲁,联盟西凉马超。根据当时的情况,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可惜周瑜刚回到巴丘,就病死了,终年三十六岁。
NO.1:荀彧
荀彧,字文若,很早就有“王佐之才”的评价,是曹操的首席谋臣。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比如“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比如“迎奉天子以令诸侯”,等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以上六人,皆为功绩比较突出之人。关于三国,人才群星灿烂,不能面面俱到,必有遗漏之处,还望小伙伴们理性提出不同看法以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