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科举的后劲儿有多足?灭亡了的唐朝有话说……

科举的后劲儿有多足?灭亡了的唐朝有话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782 更新时间:2024/1/20 12:06:15

对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们来说,高考都是一场关乎人生道路的考试。而在一千多年前,有一场古代的高考,不光改变了考生们的命运,甚至还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兴亡。

诶?这次考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怎么还能和国运扯上关系呢?

考不上我就玩举报

话说在公元821年,也就是唐穆宗长庆元年三月,由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照常开考。

这是这位年轻皇帝即位后的头一次科举,朝廷上上下下当然也特别重视,都想开个好头。

可惜世上的事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这场意义重大的考试,打从一开始就跑偏了。

这口锅首先得“颁发”给一些走后门专业户。在这一波考生里有个姓杨的年轻人,他老爸是前任刑部侍郎,平时没事就搞搞收藏,保险柜里有不少书画古董。这回宝贝儿子要参加科举了,操心的老父亲担心儿子考不中,到处托人找门路。

巧了,当朝宰相段文昌和老杨是同道中人,也是一位古玩圈发烧友。

老杨一琢磨,收藏的宝贝哪能比得上自个儿的宝贝儿子,干脆“忍痛割爱”,一大批珍贵字画就这么送进了段家大门。

段文昌也很上道,不就是个录取名额嘛,包在我老段身上!

当然了,想走捷径的不止老杨这一家,能走的捷径也不止老段这一条。

还有一位也很上道的翰林学士李绅,没错,就是写“锄禾日当午”那位,他其实也是个收礼办事的主儿。于是,段文昌和李绅就这么敲响了主考官钱徽的大门。

这位钱考官也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人家的老爹是“大历十才子”里的TOP1——钱起,绝对是数得上的文化人。

而这钱徽当官,一向是洁身自好、嫉恶如仇。可段文昌和李绅这两位重量级人物摆在面前,钱徽也没法直接说什么难听的话,只好闭上嘴巴啥都不说。

段文昌和李绅还以为事成了,高高兴兴地手拉手回家了。

到了放榜那一天,老段和老李傻眼了——他们求情的那几位关系户竟然都没上榜,两位收了厚礼的重臣闹了好大个没脸啊。

段文昌不是个能忍气吞声的人,他干脆捅破了天,直接到皇帝面前告状去了。

段文昌的举报,皇帝是接收到了,可他也不能光听这一家之言啊,于是就又找了几个人问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有幸成为顾问的这些人,其中之一正是走后门没成功的李绅。他也憋着一肚子气呢,当然无条件支持队友段文昌了。

另外两位李德裕元稹也早就看不惯科举关系户了,他们虽然不了解段文昌和李绅背后的猫腻,但一听说考试出了这么个幺蛾子,肯定举手支持加试。

听过智囊团的意见,唐穆宗决定让这14名中榜举子再考一次,题目由他本人亲自拟定,主要考一首诗和一篇赋。

考试结果如何呢?可着实是让人大跌眼镜!

14名考生里,除了3个人勉强按规定答完了题,其他11人的答题纸简直没眼看。你说这不歪打正着了嘛!

唐穆宗那个气呀,干脆利索地就把一帮涉事人等都贬出中央了,其中包括一个叫李宗闵老臣。他的女婿是原本上榜的幸运儿之一,但在复试里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作为岳父老泰山的李宗闵也没能躲得过,从权力中枢被贬到犄角旮旯里去了。

考试舞弊虽说不是啥好事,可该罚的罚、该贬的贬,处理过一轮,再重新选几个有真本事的人,这事也就该过去了。

然而,这件事的“后遗症”却远远超出了大伙的想象,几乎可以说是影响了之后整个大唐王朝的国运,这是为什么呢?

认真答题,有谁被内涵到?

要说这次科举复核,看起来是一拨关系户揭发另一拨,五十步成功笑了百步,但其实真论起来,这些人的恩恩怨怨得从十来年前说起。

公元808年,还是一场考试。当时的皇帝唐宪宗为了选拔人才,特意多开了一门“贤良方正科”,想多选几个敢说真话的人。

考生里包括牛僧孺、皇甫湜shí和李宗闵,没错,最后一位就是咱们刚提过的那位被贬官的岳父,这时候他们还都是刚刚踏入仕途的小年轻。

影视作品里古代士子进入科举考场的情景

年轻人嘛,热血沸腾,考试答题让批评时政那叫一个相当敢说。

评卷老师一看,写得都很不错嘛,很符合咱们的选拔标准,统统打高分!

其中牛僧孺还得了第一名。考官把这几份卷子交给皇帝审核,谨慎的天子又找来翰林学士裴垍jì和王涯帮着参谋,最后大伙一致认为,这三个年轻人确实肚子里有墨水,可以评个好成绩。

可有人却不高兴了,谁呀?正是当朝宰相李吉甫

他跑到唐宪宗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这次考试不公平。

为什么啊?他的理由是,这三大才子的文章,全篇都在骂当官的,就是在单纯发泄自己的不满。

再者,三个人里的皇甫湜还是王涯的外甥,而王涯又是这次考试中皇帝复核成绩时的参谋,没遵守回避制度,指不定背后就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您还别说,这么一番哭闹还挺奏效,唐宪宗还真处理了这伙人,考官和参谋都贬了官,考生也被雪藏,看起来,宰相大人仿佛胜诉了。

那被告们到底是窦娥冤还是罪有应得?这还得看试卷上究竟写了什么。一千多年过去了,咱们也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来“断章取义”了。

在文章里,皇甫湜礼节性地夸了夸皇帝和宰相工作勤奋,只是对宦官当政狠狠开麦。

牛僧孺就不一样了,他大骂了一通皇帝用兵削除藩镇的政策。

藩镇是唐朝设立的军镇,本来是为了保卫朝廷安全,后来藩镇老大手里权力大了,一个个都胆肥不听中央的话了,著名的“安史之乱”领头人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藩镇领导人。

朝廷费了老鼻子劲平定叛乱,可是地方上藩镇“土皇帝”的形势是没法改变了,这就成了皇帝们的心腹大患。

唐宪宗一直想收拾这些不听话的藩镇,他手底下的宰相,包括李吉甫,那都是削藩的强硬派。这时候忽然冒出来个年轻人说你们这事办错了,李吉甫当然不干了。

于是一通操作猛如虎,把这些不一样的声音扼杀在了摇篮里。

然而,李吉甫在朝中也不是人人支持,不少大臣都觉得,这事与其说是科场舞弊,不如说是李吉甫挟私报复,想找借口收拾政敌而已。

为了平衡朝野关系,李吉甫自己也当了炮灰,被贬为淮南节度使。

原告被告双双被贬官,不过地球离了谁都能转,大唐王朝照样活得好好的。

牛李HR:专业招收科举人才

各打五十大板收场后,这故事居然还没完。

十来年过去,李吉甫去世了,他的儿子李德裕又拼爹又拼命,慢慢当上了大官。

而当年被李吉甫一顿控诉扔出中央的牛僧孺和李宗闵,也随着“仇人”的去世逐渐重返朝堂大显身手。

两拨人互相看不顺眼,各自又把不少亲朋好友都拉下了水,聚集成俩小团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牛李党争”。

其中,牛党的领头人是牛僧孺和李宗闵,李党的老大是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这两帮人不光政治主张不一样,就连出身都是天差地别。

李党这边主要是门阀士族,李德裕本人出身名门大族赵郡李氏,祖上出过不少名人。

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李德裕压根不用参加科举,直接就能当官,再加上他本人也相当给力,确实有两把刷子,于是还当上了大官。

牛党这边,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牛僧孺、李宗闵这些人,基本都是普通家庭出身。

当然了,咱这说的“普通”只是相对于世家来说的,实际上那年头能供得起孩子念书的肯定也是有点家底的。但他们没法拼爹拼祖宗,想当官只能通过科举考试。

而科举的录取率又是公认的低,很多人考一辈子也考不上,许多考生就到处想辙增加自己的录取概率。

那时的科举考试也没密封线这说法,考生能不能中举,前期积攒的名气非常重要。说不定考官一看,这学生我认识,他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平时分一加,这位朋友就榜上有名了。

所以考生一般不会“盲考”,而要在开考前先把自己以前的大作拿出来,到大臣府上去投稿,也就是所谓的“行卷”,希望能得到大官们的认可,让自己多一分中举的希望。

牛僧孺就是靠着行卷一炮而红,在后续的进士科考试里大杀四方,最后顺利中举当官。

他和李宗闵等人还一起拜另一位宰相为座师,自称门生,同门师兄弟们后来大多成了牛党的骨干。

从座师到门生,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政治同盟,而“牛党”就是当时最大的政治同盟之一,科举考试就是牛党增强力量的重要途径。

据史料记载,牛李党争斗得最激烈的时候,读书人要想榜上有名,必须得花大价钱贿赂牛党的考官,舍不得或者花不起钱的压根就别想中举。

靠这种方式,牛党先后招募了四十多名新人。而面对这样的公然索贿,牛党领袖之一李宗闵也没说啥,反而还和这几个考官玩得挺好。

总之,借着科举考试的漏洞,牛党“人财两得”,风头正盛。

科举改不好,江山也没了

当科举从考学问变成拉关系,谁坐不住了呢?

眼瞧着科举越来越乱,李德裕憋了一肚子火。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物,不用科举就能直接当官,更看不惯越来越堕落的科举。

后来唐穆宗开科取士,段文昌走后门失败,反手到皇帝跟前告状,作为智囊团之一的李德裕也趁机火上浇油,表示坚决抵制科举舞弊,最终借这个机会成功扳倒了牛党领袖李宗闵。

这就是咱们开头说的那事。打这以后,牛李两党正式交火,开始了唐朝四十多年的党争政治。

牛党领袖倒了,李党的头头李德裕自然就放开手脚打算大干一场了。

唐文宗即位后,时任礼部尚书的李德裕上书,希望改革科举的考核方式,别总盯着诗词歌赋说事了,还是得录取一些能办实事的人;还有那什么搞小圈子的拜师、曲江宴等等,都哪凉快哪待着去,别来祸祸科举了。

影视剧中的李德裕

李德裕的理想很美好,可惜皇帝却不听他的,为什么呢?顾不上。那这会儿的皇帝又在忙活些什么呢?

皇帝正忙着跟宦官们掐架呢。

在当时,宦官集团的势力十分强大,连皇帝登基都得靠宦官支持,真正的皇权一直被宦官集团握在手里。

这皇帝当然不乐意了,唐文宗重用了几个跟宦官集团走得近的大臣,表面上是给宦官们一个面子,背地里则是憋着从太监手里把权力夺回来。

而李德裕的一个问题是太耿直,看不上这些跟宦官走得近的同僚,人缘自然也就混得差。

人缘差,皇帝暂时顾不上你,你还想出头做事,您想想,他李德裕这位置能坐得稳么?

果然,没过多久,在各方势力的共同排挤下,李德裕就被赶出了中央。

李德裕这一走就是5年,历任各个地方的地方官。直到公元840年,皇帝换人了,唐武宗即位,他才终于被召回了中央。

唐武宗对李德裕非常赏识,也给了他足够的支持。这让李德裕终于得到了机会,可以好好改一改科举考试里的那些麻烦事。

在他的大力建议下,朝廷改革了考试制度,让选出来的才子们都必须研读经典,学习如何治理国家。

在这个基础上,李德裕又提出,进士在考试合格后,必须先去地方州县实习一段时间,实操合格才能获得正式官职。

当然,对于牛党这么多年崇尚的“行卷”风气,李德裕干脆以身作则,建议剥夺大官们对科举结果的影响力,尽量保障寒门学子的晋升空间。

再加上应对外族入侵、平定藩镇等等一系列操作,外交内政两手抓,唐朝很是过了一段安稳日子,迎来了“会昌中兴”,会昌就是唐武宗的年号。

但所有的一切,都在会昌六年戛然而止。

这一年,没事就爱吃点丹药的唐武宗英年早逝,宦官集团又选了一位新皇帝,也就是唐宣宗。

唐宣宗的政治水平不低,处理政事也算得心应手,后人甚至称他为“小太宗”,把他和一代明君唐太宗相提并论。

但这位皇帝哪都好,就是看不惯李德裕。于是,牛党很快得势,李德裕却被一贬再贬,最终死在了海南。

人都不在朝中了,曾经的政治主张自然也通通作废,科举制度又变回了原样。

恐怕没人会想到,科举考试的后遗症竟然影响了唐朝的国运。

后来,有一个年轻人考了好几次进士科都名落孙山,他怀着满腔愤恨写了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然后他就离开了长安,回老家继承遗产去了。

没错,这个年轻人就是黄巢

公元875年,在自然灾害和苛捐杂税双重夹击下,老百姓实在过不下去了,黄巢集结了一大批父老乡亲,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此时距离李德裕去世只过了25年。

五年后,黄巢带兵进入长安,自己当了皇帝。虽说最后功亏一篑兵败身死,却拉开了唐朝覆灭的大幕。他的小弟朱温接过了大哥的事业,一举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公元907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正式灭亡。

虽然咱们不能说唐朝的灭亡是因为科举的弊端,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整个链条上的一块重要的多米诺骨牌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崇祯自缢后,大明没有亡,一文看懂南明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南明(1644-1662)是明朝都城北京失陷后,明王朝宗族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对抗清军,存在18年,历史上将这个由明朝残余势力组建的政权称为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1644年崇祯皇帝殉国以后,同年五月明朝在南京的官员马士英、史可法等人就拥立了福王朱由崧为皇帝,号弘光皇帝,仅存在一年不到,清军攻破南京,

  • 在经历隋朝的大混战后,为何唐朝初期的经济得到了那么快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李渊建立起唐朝以后,社会开始向稳定发展,这也使得经济得到逐步的恢复。不过在唐朝时期,特别是唐朝初期,却是不断的出现了各种新胜的局面,这在以往的朝代可以说是罕见的。那么为什么在唐朝初期的时候,经济能够如此快速的走向繁荣呢? 唐朝初期经济快速繁荣得益于隋朝末期农民起义 在隋唐时期,或者说从魏晋

  • 朱元璋的祖制,让明朝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的明朝延续了多少年,王立群说明朝朱元璋,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阶段

    扼要说来,明太祖实行海禁的短期目的,是防范自海上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的侵袭,以及倭寇对沿海的骚扰。长期目的则是吸取元代灭亡的教训,不欲民间百姓(也包括地方官员)参与海外贸易,他希望降低民众的流动性与组织性。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就是“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允许乃至鼓励海外贸易是胡元之宽

  • 东晋五朝老臣蔡谟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纵然无奈,历史的车轮也依旧滚滚向前。公元307年至313年的晋朝永嘉年间,留在中原的蔡族人复兴于陈留,成长于江南,最后形成了以闽浙粤等东南地区为中心的济阳蔡氏。这一时期,济阳蔡氏人丁兴旺,名人辈出

  • 朱元璋为何宁肯被骂,也要将蓝玉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蓝玉案被视为朱元璋时代,朱家江山隐患的最后一次终结,因为在蓝玉案爆发前,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逝,皇位只能传到太孙朱允炆手中,借着蓝玉案,大明开国的那批功臣,几乎被一网打尽。“坐蓝党而死者:傅友德、曹震、张翼、朱寿、何荣、詹徽、傅友文......身已故而追坐爵除者:桑世杰(其子敬坐死)、孙兴祖(其子恪坐

  • 同为大女主,武则天杀姐和萧燕燕杀姐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大辽一代女主,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女性巅峰人物。她们在男性主导的权力场,靠自己的能力抓住机遇杀出一条血路,站在权力之巅,睥睨天下几十载。她们人生经历,成为后世永不退热的谈资。比如她们的风流韵事。比如她们的杀伐决断。今天要说的是,两个人如何与亲姐们上演至亲至仇的故事。先说武则天。武则天的

  • 早在明朝就发生了,你不知道的事情,核爆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北京城里曾发生过一起异常神秘的事件。以下内容并不是我危言耸听,历史上正经有过记载,你要是害怕建议您不要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呢?那就是明朝天启年间的天启大爆炸!明末著名的历史学家纪六奇在他所写的铭记北略一书中,对于这次神秘事件有过详细的记载。天启丙寅,五月初六,巳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东自顺

  • 成吉思汗是怎么死的?死因太难为情,难怪连史官都不好意思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成吉思汗的真正死因,成吉思汗玩法技巧,成吉思汗精彩片段

    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成吉思汗,他是蒙古国的开创者,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成吉思汗的真正崛起是在他18岁的时候,他以前的仇敌将他的妻子给抢走,而这时候铁木真向自己的兄弟朋友借兵打败了蔑儿乞人。因为打败了蔑儿乞人,成吉思汗的大名被传开,而他更是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

  • 宋史:若柴荣不死,收复燕云,击溃强辽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后周与统一后的北宋版图对比辽国实力强于后周,燕云经营完备自石敬瑭献地到宋朝建国止,辽国经营燕云之地已经长达数十年。燕云成为当时辽国最繁盛的地区,人口众多,赋税来源丰富,连幽州也被经营成辽国的“南京”。反观后周,只掌控河南、安徽、山西、湖北这一小块中原地区,单论综合实力,辽国要远远强于后周,燕云+太原

  • 司马炎称帝后核心班底都有谁?不妨和司马师当年的班底对比一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师与司马炎什么关系,司马师杀入皇宫,司马师

    本文重点:司马炎称帝后的权力分配司马炎在各地祥瑞的加持和大臣们的劝进下,司马炎接受了曹奂的第三次辞让。司马炎距离最后一步,只差一个仪式了。泰始元年十二月,司马炎在南郊设坛,邀请文武百官、匈奴南单于、各民族首领总共数万人参加仪式。司马炎在宣读《受禅告天文》后正式受禅,改国号为晋。司马炎称帝后大赦天下,